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面积内或单位体积内生物群的总重量。 通常用重量、体积或个数来表示。 • 生产量:某一水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在单位时间内现存生物量。 • 剩余生产量或净生产量:单位时间内所测到的生产量,即经过异化消耗、死亡和被捕捞后剩下的那部分生产量。 • 毛生产量:单位时间所生产的全部有机物质,包括被消耗掉的那部分在内,称为总生产量。 • 水域初级生产力 水域中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大型藻类以及自养型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速率,也称水域初级生产力。 水生动物生产力 • 二级生产力: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力。 是一类植物食性动物,主要包括浮游动物、大部分底栖动物和植物食性游泳动物,如幼鱼、小型虾类等。 • 三级生产力:以浮游动物等二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力。 主要包括一些肉食性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 终极生产力:一些自身不再被其他生物所摄食的生物或被人类确定为收获对象的不同营养级生物的生产力。 终极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末端。 • 生态效率:生态效率指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处于食物链某一营养级的动物向高一营养级输送的能量与该动物自身所消耗的下一营养级能量之比。 即:营养级( n)的生态效率( E) =营养级( n)的生产量 /营养级( n1)的生产量。 影响水域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 • 光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直接影响和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色素的形成,对动物则起间接的效应。 • 植物通过体内的色素体吸收太阳辐射合成有机物。 这一过程中光量和光质分别影响着光合作用进程的强度,植物的吸收的光量和光质取决于植物体内色素体的类型和数量。 光谱中可见光部分都能被植物利用,但其中红外线、红光、橙光和部分绿光,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根据水体光照条件的不同,将水域垂直划分成三个水层: ⑴真光层 光线的量足以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称为光合作用层。 真光层的深度各个水域不同,大洋可达 100—150米,近海水域约 30—75米,湖泊、内湾约 10—30米,混浊严重的水域仅几米。 ⑵弱光层 光线微弱,植物不能进行有效的生长繁殖。 这一水层中的浮游植物大部分是从真光层沉降而来。 ⑶无光层 位于弱光层之下直至水域深处。 其厚度很大,在无光层植物不能生存,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也只有肉食性和碎屑食性的种类。 • 各水层的深度根据水域情况不同、纬度、季节、透明度的不同而不同。 营养盐类 • 自然水域中溶解着各种无机盐类和气体。 水生植物和光合细菌即利用这些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通过光合作用营造有机物。 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系碳、氢、氧、氮、磷、硅等一系列元素。 这些元素中的氮、磷、硅以及钼、锰、钴、锌、铜、铁等元素在水中的含量并不充分,尤其是氮、磷等,植物需要量大,而自然水域中的含量却又极少。 传统上把水生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而海水中含量又极少的氮、磷、硅元素的盐类诸如 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硅酸盐 等称为营养盐类。 内陆水域的生态因子 • 阳光照射强度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及大气的透明度。 太阳对水面的入射角愈小,光线穿射入水中的愈多。 大气透明度受云、雾、烟、尘含量和性质的影响,大气层对辐射量的散射辐度在有云覆盖时增加。 • 照度是指单位表面上射入的光通量,其单位勒克斯 (lx)。 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 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就是一勒克斯。 • 影响水层照度的还有水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性质。 长波部分光被水吸收得最多,可见光谱的短波部分被散射的最多。 • 水的透明度:指光线对水穿射的深度。 一般用萨氏盘测定,也称萨氏盘深度。 影响水透明度的主要因素是水中无生命的悬浮物和浮游生物。 • 水域一般春夏季透明度小,秋冬季透明度大;湖泊中央透明度大,边缘地区透明度小。 • 水色:水色决定于对光线的选择吸收和选择散射,光波愈短,光愈易被散射,蓝波、紫波光波较短,最易散射,故清澈湖水常呈浅蓝色。 测定水色用一套试管,共 21个标号,使用时在萨氏盘深度取1/2处取水比色。 • 水体的热量:太阳对水面的辐射,一部分被水吸收,转变为热,使水温上升,一部分则反射到大气中,合气温升高。 • 热的主要损耗是水面向大气的反辐射和蒸发损失的热量。 • 水体深度较大,水体有复杂的分层现象。 一般分为上层、下层和温跃层。 • 水体中有河流泥沙、水库产生淤积、湖泊产生沉积的作用。 第二章 水域生态系统 第三节 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 • 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  鱼类对海洋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决定了鱼类的洄游、分布和移动。 外界环境是鱼类生存和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鱼类的适应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鱼类的摄食、生殖、洄游、移动和集群等行为。  鱼类的外界环境包括非生物性的和生物性的两个方面。 非生物因素指不同性质的水体、水的各种理化因子以及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非生物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盐度、光照、海流、底形、底质和气象等。 生物因素是指栖居在一起包括鱼类本身的各种动植物,它们多数是鱼类的食物,有的还以鱼类为食,包括了饵料生物、种间关系等。 第二章 水域生态系统 • 环境因子有: 水温 海流 盐度 光 溶解氧 气象因素 水深、底形和底质 饵料生物 水温 随着环境水温的变化,鱼类的体温也会发生改变,鱼类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活动正常,若超出此范围,鱼类的活动便受到抑制,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鱼类就会死亡。 在自然环境中,鱼类对水温表现出选择性。 根据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分为广温性鱼类和狭温性鱼类。 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导致了鱼类进行洄游,水温是影响鱼类洄游移动的重要因素。 水温还影响鱼类的索饵强度和鱼类的分布。 海流 海流对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在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正常的海流把浮性卵和仔、稚鱼从产卵场输送到肥育场,仔、稚鱼在环境适宜、饵料充足的肥育场发育成长,长大到一定程度再随海流洄游到索饵场进行索饵。 如果正常海流发生变化,仔鱼被带到不利生长发育的海区,可能会使仔鱼遭到大量死亡。 海流与鱼类分布洄游的关系 • 海流系不同的海水各具有一定的温度、盐度和各种化学性质,并栖息着一定种类和性质不同的海洋生物,因而各鱼类对不同的水系、水团和海流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暖水性鱼类多栖息在受暖流影响的海区,其洄游移动也多随暖流的变动而变动;冷水性鱼类对于寒流及沿岸性鱼类对于沿岸水系的关系,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 不同流系相交汇的混合水区,以及不同水团相接触的锋区,往往形成一条水色明显不同的境界,通常称为“流隔 ”,或称为“潮境”。 流隔处往往会产生涡流和上升流,从而将底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因而,鱼类喜欢密集于流隔附近进行摄食。 盐度 盐度的显著变化是支配鱼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海水的盐度变化对鱼类的渗透压、浮性鱼卵的漂浮等都会产生影响。 各种海产鱼类对盐度有不同的适应性。 根据海产鱼类对盐度变化的忍耐性大小和敏感程度,可将其分为狭盐性和广盐性两大类。 光 鱼对光的反应:鱼类对光的反应有趋光性(phototaxis)和避光性 (negative phototaxis),也有对光无反应。 鱼类的最适光照度 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许多鱼类随着光照度的变动进行以昼夜为周期的垂直移动。  海水中的溶解氧 鱼类需要从水中吸收(一般通过鳃)溶解氧,通过血液进入机体,以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 海洋中氧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① 从空气中溶解氧(通过波浪、对流等);②河水供给;③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 海面含氧量通常接近饱和,水深 10- 50m处,一般出现过饱和,水深 100m以上主要由于动植物的呼吸和有机物尸体被细菌氧化,含氧量逐渐减少,至海底含氧量又大量增加,其原因是由于极地富氧海水流入大洋深处的缘故。  热带中层水和某些海区深层停滞水域常出现缺氧状态。 在特殊情况下,如与外海不交流的内湾,夏季表层水受热、无风,或淡水流入,海水强烈层化,上下不对流,缺氧层上升等,都会造成海水缺氧现象;近底水缺氧,则会出现硫化氢,致使生物全部死亡,缺氧水层上升对鱼类行动产生影响。 在缺氧的海区,鱼卵的发育受到抑制。 溶解氧 气象因素 • 风:使海水产生运动,导致水温的变化,从而使鱼类产生移动。 • 波浪:低气压出现或风暴过境,往往造成海水剧烈运动,一般鱼类都经受不住这种强烈的冲击而畏避分散,游向深处,栖息于静稳的低洼地带。 • 降水量:近岸海区降水量的大小、持续时间等可影响水温、盐度、无机盐含量及入海径流量等。 • 水深 海水深浅直接影响着海区各种水文要素,特别是温度、盐度、水色、透明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速等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从而间接影响生物的分布和鱼类的聚集。 • 底形 海区的底形不同,鱼类的分布也有不同。 倾斜度大的陡坡不适于鱼类的长期停留,海底较为平坦的盆区和沟谷是鱼类聚集的良好场所,海底局部不平偶有起伏,鱼类多聚集在较深凹地。 范围不大的局部深沟或低洼坑谷,鱼群经常聚集较密,而凸岗或陡坎所在鱼群稀少。 鱼类分布与底质的关系 ①经常埋藏或潜伏在海底。 鱼类的体型多为扁平,行动较为迟缓,为躲避敌害或猎取食物而经常栖息在海底,成为底栖鱼类。 ②为摄取食物而在某些时期潜伏于水底。 属于这种类型的鱼类种类甚多,当其接触或接近海底时就成为下层或近底层鱼类。 它们能自由浮沉,行动也颇敏捷,嗜食和追逐的饵料多为底栖生物,其选择喜好的底质性质与底栖饵料生物的分布有密切的联系,故常有多种类型。 ③为了生殖的需要而到这具有一定底质的场所。 鱼类在进行生殖时,必须洄游到适于产卵、孵化的场所,产沉性、粘着性卵或埋藏卵的鱼类,一到性腺成熟,就到具有适于鱼卵附着或埋藏的处所进行生殖。 • 生物群集的海区,必然是鱼类的聚集场所,有的是产卵场,有的是索饵场,也有的是越冬场。 饵料生物 鱼类与生物性环境因素的关系,主要是指鱼类与生活在水体中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 1)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个体很小,但数量很多,分布又广,在水生生物界占据重要的位置,是鱼类的饵料基础。 根据食性,有的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如鲐鱼、鯵鱼(包括蓝圆鯵、竹筴鱼)、鲱鱼、鳀鱼、鲚鱼、小黄鱼等 ,有的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如沙丁鱼、蛇鲻、鮻鱼等;有的兼食动物性和植物性浮游生物,如对虾、脂眼鲱等。 浮游生物的分布与数量变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各种鱼类的行为,特别在索饵期间影响更为显著。 ( 2)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包括终生或某个生活阶段在海底营固着生活的生物或长时期栖息于近底层但能作短距离移动的生物。 底栖鱼类或近底层鱼经常捕食底栖生物。 在索饵期间,鱼类的分布往往与底栖生物群有密切关系。 ( 3)游泳动物 属于以游泳动物为主要食物的肉食性鱼类。 供鱼类捕食的弱小鱼类,也可称为饵料鱼类。 环境中饵料鱼类的分布和动态,影响 鱼类的集群和分布。 ( 1)凶猛鱼类和凶猛动物 肉食性鱼类往往捕食成群的鱼类。 凶猛鱼类或凶猛动物的活动影响鱼群的行为动态和资源数量。 ( 2)赤潮生物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 发生赤潮的海水颜色并非都是红色.它随形成赤潮的浮游植物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 我国沿海海域中能引起赤潮的生物有 260多种,其中已知有毒的就有78种。 赤潮的危害方式主要有: (1)分泌粘液,粘附于鱼类等海洋动物的鳃上,妨碍其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2)分泌有害物质 (如氮、硫化氢等 ),危害水体生态环境并使其它生物中毒; (3)产生毒素,直接毒死养殖生物或者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死亡; (4)导致水体缺氧或造成水体有大量硫化氢和甲烷等,使养殖生物缺氧或中毒致死; (5)吸收阳光,遮蔽海面,使其它海洋生物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死亡。 在发生严重赤潮的水域中,常造成鱼类、虾类和贝类大量死亡,对渔业危害极大。 第三章 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基础 • 渔业资源的概念 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研究鱼类资源和其他水产经济动物群体生态的一门自然学科 第三章 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基础 • 种群 种群的基本概念: 特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 是一个在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 种群的主要特征 空间特征 种群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在该范围内有适宜的种群生存条件。 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系随时间而变动,有自己固有的数量变化规律。 遗传特征 种群有一定的遗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