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专ii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交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部设置钢筋连接器后浇带,剪力齿槽区域一次浇筑混凝土。 其它简支梁固定支座上方剪力齿槽处 可 设置剪力齿槽后浇带。 19. 在每个底座浇筑段安装温差电偶,用于测量结构温度。 20. 底座温度在设计合拢温度范围内时 ( 25~30℃) 可直接进行合拢作业,超过时不允许进行合拢作业,低于设计合拢温度时,应根据底座实际温度计算后浇带张拉量,并进行张拉合拢作业。 21. 轨道板钻孔前应在植筋位置使用钢筋探测雷达探明轨道板与底座的钢筋布置情况,避免打断钢筋。 植筋前孔内应清理干净。 28 22. 底座分段浇筑完成(后浇带除外)后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成并达到设计承载能力前,底座整体温升不应超过 15℃。 23. 其他未尽事宜按现行相关规范执行。 29 三 、底座 纵连施工 流程 (一)设计锁定板温 本项目底座板设计锁 定板温 TS 为 25℃。 (二)基本术语 由于底座板在特大桥上无法一次浇筑完成,因此必须分成几个施工段。 施工段的首尾位置及长度取决于施工进度,其长度一般为4~5km。 施工段的首尾分别设置端刺或临时端刺,中间为常规区。 常规区由若干个混凝土浇筑段组成,每个混凝土浇筑段长度约160m,其前后均设置钢板连接器后浇带( BL1),位于混凝土浇筑段中心位置的简支梁剪力齿槽需一次浇筑,其余剪力齿槽位置在底座板浇筑时预留剪力齿槽后浇带 (BL2)。 1. 临时端刺 在长大桥梁无砟轨道施工中,须将底座分成若干区段。 为提供底座张拉所需 反力,在每个常规区两端需设置两段底座,长度约 800 m,并依靠这两段底座与桥梁间的摩擦力来提供底座张拉所需反力,因其功能与端刺相仿,且在后续施工中被消除,故称此为临时端刺。 临时端刺分 5 段,两个 220m段( LP1及 LP2)、两个 130m段( LP4 及 LP5)、一个 100m段( LP3),共设 J J J J4个 BL1后浇带,并在每孔梁上设置齿槽后浇带,如下图所示。 30 临时端刺区底座结构布置图 2. 常规区 一次张拉锁定并浇筑完成的底座区域,位于两临时端刺之间。 3. BL1 后浇带 即钢板连接器后浇带,供底座连接 或张拉之用,宽度 50cm。 主要目的是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水化热产生的强制力传到桥梁上去。 底座温度在 Ts~ Ts+5℃ 之间时,底座不需张拉作业即可合拢。 可采取钢筋搭接后浇带代替钢板连接器后浇带,该钢筋搭接后浇带仍称 BL1 后浇带。 BL1后浇带俯视图 4. BL2 后浇带 剪力齿槽后浇带,设置两排剪力齿槽时宽度约 678mm,主要作用是避免底座与桥梁间通过剪力齿槽进行力的传递。 31 BL2后浇带纵断面图 5. 混凝土浇筑段 两 BL1 间的混凝土段落。 (三)新建临时端刺 +常规区 +新建临时端刺 K1 J4 J3 J2 J1 K0 B L 1 K0 J1 J2 J4 K1J3L P 5 L P 4 L P 3 L P 2 L P 1 L P 5L P 4L P 3L P 2L P 1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 BL2新建临时端刺 常规区 新建临时端刺 桥上底座施工大致可以分为四步:浇筑底座混凝土、测量各浇筑段长度和温度、钢筋的连接与张拉、后浇带的浇筑。 常规区两端及两临时端刺区后浇带按单元段中心对称原则和顺序进行连接施工,其工艺、工序如下: 1. 浇筑底座混凝土 ( 1)底座支模,铺设浇筑段钢筋; ( 2)浇筑常规区和临时端刺区混凝土; 常规区底座板混凝土浇注段长度约 160m,混凝土浇注段中部的剪力齿槽和底座板一起浇注,其余剪力齿槽设立齿槽后浇带 (BL2),待张拉连接后底座板应力均匀后二次浇注完成。 临时端刺总长约 800m,包括 5 个混凝土浇注段。 依次以 LP1 到 32 LP5 表示,浇注段长度和常规区不同,两个 220m 段( LP1 及 LP2)、两个 130m段( LP4及 LP5)、一个 100m段( LP3),共设 J J JJ4 4 个 BL1 后浇带,并在每孔梁上设置齿槽后浇带。 与常规区不同,在临时端刺底座板浇注时,所有的齿槽后浇带全部留空,不浇注。 2. 测量各浇筑段板温和长度,计算张拉值 ( 1)临时端刺 LP1~ LP5 的基准测量 基准测量时间尽可能安排在与底座连接时间靠近时(即连接温度尽可能与测量时的温度接近)进行。 首先进行长度测量:测量 LP1~LP5 段的长度 ,准确记录各分段长度值;其次进行温度测量,使用预埋在混凝土底座中的测温电偶测量。 一般在中午时分进行。 各段长度与对应温度测量于底座连接前进行一次,测量结果应准确记录并保存(以备邻段底座连接时使用)。 此项测量直接关系到后续底座连接筋张拉距离的确定,非常重要。 各测量值如下表所示: 临时端刺混凝土浇筑段 第一次测量长度 /mm 第一次测量温度 /℃ LP1 L1,LP1 T1,LP1 LP2 L1,LP2 T1,LP2 LP3 L1,LP3 T1,LP3 LP4 L1,LP4 T1,LP4 LP5 L1,LP5 T1,LP5 ( 2)常规区板温测量 与临时端刺区板温测量同时进行,并据此计算连接筋张拉值。 ( 3)张拉量的计算 根据温差电偶测量所得的底座混凝土浇筑段温度,利用下列公式计算各 BL1 后浇带的张拉长度,即: 33 LTW T i 式中: T —— 混凝土温度伸长系数,为 5101  /K; T —— 底座混凝土浇筑段相对于锁定温度的温度变化 幅度; L —— 钢板连接器后浇带影响长度; 常规区 BL1 后浇带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cTcsc LTTW  )( 式中 cL 为常规区两相临混凝土浇注段中已浇注的 BL2 后浇带之间的距离。 Ts 为底座板锁定温度。 新建临时端刺区 后浇带 K0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2/()( 1,10,10 LPTKsk LLTTW   式中: L 为 K0到常规区第一个浇注完成的剪力齿 槽的距离; 1,1LPL为临时端刺区 LP1 浇筑段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后浇带 J1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2/)()( 2,11,11,11 LPLPTJsJ LLTTW   式中 1,1LPL 和 2,1LPL 分别是临时端刺区 LP1浇筑段和 LP2浇筑段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后浇带 J2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2/)()( 3,12,12,12 LPLPTJsJ LLTTW   式中 2,1LPL 和 3,1LPL 分别是临时端刺区 LP2浇筑段和 LP3浇筑段第一次测量的数据。 34 后浇带 J3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3/23 JJ WW  3. 底座钢筋的张拉与连接 底座钢筋连接在板 温 Ts +5℃ (Ts 为 底座板锁定温度 )以下的条件进行 ,张拉连接时按照规定顺序操作,先部分连接,再完成全部连接。 ( 1)临时端刺中 BL1 后浇带的预连接:即从临时端刺自由端开始,按 J4→ J3→ J2→ J1 的顺序,拧紧钢板连接器螺母, K0和常规区后浇带保持松开状态(临时端刺开始能够承载时进行),连接完后临时端刺 便具备了初步的承载能力; ( 2)首批连接施工。 先连接与临时端刺接壤( K0处)的前 2个常规区后浇带钢筋,后依次连接 K0、 Jl、 J J3后浇带钢筋( J4后浇带钢筋于相邻单元段底座连接时张拉,同时 J J3 需进行张拉调整)。 连接分 3 种情况进行。 当板温为 TTs℃ 时,通过计算确定连接钢筋的张拉距离。 ( J3范围内钢筋张拉距离按 J2的 1/3计,其余直接按计算结果采用)。 此时的拧紧操作应是先用手拧紧,在此基础上,钢板连接器中的非拧紧端螺母松开预留张拉距离(按计算结果),再用扳手拧紧(张拉)。 另外,当温差较大在 Ts 15K 到 Ts 5K 之间时,钢板连接器后浇带不能通过一次纵连张拉缩短到计算值。 必须每隔 24 小时重复张拉一次,直到达到最终的宽度。 每次张拉都要对每个钢板连接器后浇带的张拉量和总的张拉量以及实际需要达到的张拉量进行记录。 根据不同的张拉范围,需要纵连张拉的最少次数和时间间隔见下表 : 纵连过程中底座板的温度范围 最少的纵连张拉次数 天数 (天 ) Ts15≤T≤+ Ts10 3 2 35 Ts10≤T≤Ts5 2 1 Ts5≤T≤+ Ts 1 Ts≤T≤Ts+5℃ 不张拉,宽度无变化 当板温 为 Ts℃ ≤ T≤ Ts+5℃ 时,钢板连接器螺母用手拧紧螺母即可,即张拉距离为 0。 当板温为 T Ts+5℃ 时,不允许拧紧螺母,且底座应采取降温措施。 待板温降到 Ts+10以下时再连接。 ( 3)补充连接施工。 连接常规区其余后浇带连接筋,此工序可在 K0 张拉完后与 J J2 的张拉同时进行。 4.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 1) BL1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后浇带钢筋连接完成后应随即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浇注范围应包括常规区所有后浇带及两临时端刺中的 K0、 J1 后浇带。 此工序与后浇带连接应接续施工,不出现间隔施工。 J J J4后浇带于相 邻单元段底座连接后再施工。 ( 2) BL2 后浇带混凝上施工。 临时端刺区 BL2 后浇带分为早期固定连接和后期固定连接,早期固定连接在单元段底座钢筋连接完成 3~ 5 天后(底座内的应力调整期)进行,位置在 LP2 范围内与 J2 相邻的两个固定连接后浇带(左右线要错开两个梁段位置),两临时端刺后浇带对称施工。 后期 BL2后浇带混凝土在相邻单元段底座连接后再施工。 底座板纵连后,常规区 BL2后浇带通常也应该尽可能快的进行浇注。 但是当纵连是在底座板温度小于锁定温度的情况下进行时,必须待混凝土浇注段内应力均衡后才能浇注。 其等待时间如 下表所示 : 纵连时底座板温度 T 所处的空间 纵连后,在后浇带浇注前需等待的时间 (天 ) 36 Ts15≤T≤+ Ts10 5 Ts10≤T≤Ts5 3 Ts5≤T≤+ Ts 1 Ts≤T≤Ts+5℃ 不需要等待 (四)既有临时端刺 +常规区 +新建临时端刺 该模式中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区的连接与“新建临时端刺 +常规区 +新建临时端刺”模式中相关要求相同。 但是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有其独特的要求,两类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要对应施工,同步完成。 施工工艺如下: 1. 浇筑底座混凝土 与“新建临时端 刺 +常规区 +新建临时端刺”相同。 2. 测量各浇筑段板温和长度,计算张拉值 ( 1)既有临时端刺后浇带( J J J2)张拉值的确定。 此工作在既有临时端刺 LP3~ LP5 段首次“基准测量”的基础上进行。 需要再次测量既有临时端 LP3~ LP5 基段长度及板体温度,并于底座连接之前进行(尽量与连接时间靠近)。 根据 LP3~ LP5段第二次测量结果(温度及长度),对比该临时端刺的首次“基准测量”数据,计算 LP3~ LP5 各段温度荷载下的变形值,以此确定 J4后浇带连接钢筋张拉值并修正 J J2 后浇带钢筋张拉值。 各测量值如下表所示: 临时端刺混凝土浇筑段 第一次测量长度 /mm 第一次测量温度 /℃ 第二次测量长度 /mm 第二次测量温度 /℃ LP1 L1,LP1 T1,LP1 LP2 L1,LP2 T1,LP2 LP3 L1,LP3 T1,LP3 L2,LP3 T2,LP3 37 LP4 L1,LP4 T1,LP4 L2,LP4 T2,LP4 LP5 L1,LP5 T1,LP5 L2,LP5 T2,LP5 ( 2)常规区底座温度测量。 与“新建临时端刺 +常规区 +新建临时端刺”相同。 ( 3)新建临时端刺区板温和长度的测量 与“新建临时端刺 +常规区 +新建临时端刺”相同。 ( 4)张拉量的计算 根据温差电偶测量所得的底座混凝土浇筑段温度,利用下列公式计算各 BL1 后浇带的张拉长度,即: LTW T i 式中: T —— 混凝土温度伸长系数,为 5101  1/K; T —— 底座混凝土浇筑段相对于锁定温度的温度变化幅度; L —— 钢板连 接器后浇带影响长度; a、 常规区 BL1 后浇带 张拉距计算公式为: cTcsc LTTW  )( 式中 cL 为常规区两相邻混凝土浇注段中已浇注的 BL2 后浇带之间的距离。 Ts 为底座板锁定温度。 b、 新建临时端刺区后浇带张拉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