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观经济学概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很大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的企业理论, 研究企业按照一定价格进行生产的行为。 H. Hotelling首次对企业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总结。 消费者理论 : 主要研究消费者的行为准则与目的对可见需求的影响。 戈森、杰文斯和瓦尔拉从效用最大化出发,研究了消费者需求,马歇尔对此作出了进一步论述。 E. Slutsky在 1915年研究了需求的性质, J. R. Hicks、 . Allen、 A. Wald、 H. Hotelling等在19341944年又继续深入研究。 I. Fisher(1892)与 V. Pareto(1909) 用序数效用替代了基数效用, R. Frisch(1932)与 F. Alt(1936)提出了基数效用公理, P. A. Samuelson(1938)提出了显示性偏好。 (二 ) 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经济均衡 : 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经济均衡必然是所有市场上供求相等,这就是瓦尔拉 1874年提出的一般均衡的基本概念。 瓦尔拉用方程组表达了这一理论,声称由于方程个数与未知量个数相等而方程组有解,从而一般经济均衡问题有解。 他还提出了一个寻找解 的“探索过程” ,对解的存在性给出了经济解释。 后来人们发现,瓦尔拉的证明不成立,并用了八十年时间研究它,最后才于 1954年由阿罗和德布罗真正解决。 均衡的稳定性 :均衡的稳定性是指让经济系统实现均衡的内部操作过程。 瓦尔拉在论述一般均衡存在性的经济含义时,虽未明确指出,但实际上已提出了均衡稳定性问题,即探索过程。 古诺在1838年及马歇尔在 1890年都分别讨论过单一市场的均衡稳定性问题。 希克斯 (1939)和萨缪尔森 (1941)则 属于第一次严格提出并研究稳定性问题的人。 1958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 (三 ) 竞争与福利理论 资源最优配置 : J. Dupuit(1844)首次适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系统研究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帕累托在 1901年提出了多个经济活动者的最优性概念,并研究了竞争均衡的最优性问题。 此后,最优性与次优性便成为福利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一般交易理论 : 一般交易理论研究讨价还价式的面对面交易。 埃奇沃思在 1881年首次研究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经济系统中不仅仅是等价交换,而是任何类型的商品交易都可以做成的话,经济系统会出现什么现象。 埃奇沃思提出了合同曲线,并提出了一个猜想 :当交易者人数无限增加时,合同曲线将收缩成为竞争均衡集合;他还发明了刻画合同曲线的一个矩形图 —— 埃奇沃思盒。 埃奇沃思的合同曲线在博弈论中得到了深入推广,转变成为“核”概念,后来“核”又返回到经济系统中,成为“经济核”。 二、集论与线性模型阶段( 1948— 1960) 一般经济均衡的严格理论体系 线性经济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面临着大战带来的经济萧条与危机的重大压力,出现了许多为当时的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 以往的边际分析法已不能适应新问题的研究需要,迫使经济学家不得不去开创新的经济分析方法。 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经济学大门,替代原来的微积分手段的。 以集合论为基础建立的经济理论,更具有广泛性和一般性,原来的“光滑性”要求现在可以去掉;线性模型也是用来研究光滑性所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 集论方法的主要工具是数学分析、凸分析和拓扑学,线性模型的主要工具是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 这个时期内,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研究上,连冯 ‧诺伊曼 (J. von Neumann)这样的大数学家也投身进来为它砌上一块基石,研究成果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 ) 一般均衡的严格理论 1874: 瓦尔拉提出并论证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但对一般经济均衡存在性的证明是不正确的 19331934: 沃尔德首次严格分析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 1954: 阿罗和德布罗在一般均衡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用集合论方法,通过公理化,重建了一般均衡理论大厦,给出了一般经济均衡存在性的令人满意的严格数学证明。 1959: 德布罗的 《 价值理论 》 ,宣布了公理化经济学的诞生。 通过公理化,与一般均衡相关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深入研究: (1) 阿罗和德布罗 (1951, 1954)用集论和凸分析重新研究了竞争均衡的最优境界问题,阿罗还用集论方法研究社会选择问题,得到了令人吃惊的社会选择不可能性定理。 (2) 重新对效用理论研究,提出了两套公理体系:确定性环境下的效用函数公理体系,不确定环境下的效用函数公理体系。 (3) 不确定环境下的一般均衡研究 ——《 价值理论 》 第七章。 (二 ) 线性经济模型 线性模型分析法 :用线性方程组或者线性不等式组,替代边际分析中的导数。 代表:列昂切夫 (1941)的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的实质,是依据一般均衡理论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在数量上的相互关系,用一套线性方程组描述经济系统内部的复杂结构关系。 投入产出分析在 19481960年间得到了重大发展。 R. Dorfman、 P. A. Samuelson、 R. M. Solow(1958)的 《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 》 及 D. Gale (1960) 的 《 线性经济模型理论 》 ,把线性规划、线性一般均衡和线性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到了顶峰。 与此同时 , 博弈论研究也在前进。 . Nash(1950)对于 n人博弈的均衡的研究,成为基础性工作; . Luce和 H. Raiffa(1957)年出版的 《 对策与决策 》 一书中,又发展了动态博弈论。 三、方法汇合阶段( 1961—— ) 不确定性与信息 大范围经济分析 对偶理论 总需求理论 经济核与连续统经济 不完全竞争理论 非标准经济学 非线性动态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博弈论 公理化经济学的创立使得经济学家与数学家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频繁,象冯诺伊曼那样一流数学家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经济学问题研究上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经济学也开始影响数学,其典型的例子是角谷定理、集值映射积分理论、近似不动点的算法以及方程组近似解的算法。 数学思想开始全面向经济学渗透,经济学也在不断地为自己铸造新的武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汇集一堂,出现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昌盛时期,并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研究领域。 时际均衡理论 均衡的计算 社会选择理论 不完全资产市场 无限维经济分析 主要研究领域简介(一) * 不确定性与信息 :现实经济活动常常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何认识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 这是研究带有不确定性的经济活动规律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普拉特 (J. W. Pratt)在 1964年提出了 风险规避理论 ,他假定在带有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不确定事件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概率,即所谓的 客观概率。 客观概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不确定性,但仍不是真正意义的不确定性。 既然客观概率已定,事件的发生便可把握,并非真正地不确定。 于是, 戴蒙德 (P. A. Diamond, 1967)和拉德纳 (R. Radner, 1968)提出用 主观概率 来刻画事先无法充分估计概率的不确定性。 主观概率加深了人们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它与具体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多少及对事件的认识有关,各人有各人的信息、知识和判断。 有人信息灵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估计较准;有人消息闭塞,对事件发生的概率估计较差。 拉德纳 还用主观概率解释了市场是怎样起到 信息传递 作用的。 主观概率还加深了人们对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市场信息及搜集行为的认识,尤其是在经济系统中考虑了信息结构。 主要研究领域简介(二) * 大范围经济分析 : 以微分拓扑学为工具来研究经济均衡的性质以及均衡变动的规律。 大范围经济分析依据微分拓扑学中的 Sard定理,对一般经济均衡的存在性给出了一个构造性证明,取代了不动点方法,具有实践意义。 “正则经济”概念的提出,又抓住了均衡价格的实质,对于研究均衡的局部唯一性、均衡价格的连续性及比较静态分析都是十分有利的。 德布罗在 1970年对均衡的有限性及正则经济的研究,还使他成为经济大范围分析的先驱。 对偶理论 : 主要研究经济学中的相互确定关系,涉及到经济学的诸多方面。 产出与成本的对偶、效用与支出的对偶,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对偶关系。 经济系统中还有许多其他这样的对偶关系。 利用对偶性来进行经济分析的这种方法,就叫做对偶方法。 总需求理论 :效用最大化的个人需求函数符合的条件对于总需求函数是否适用,适用程度有多大。 H. Sonnenschein 对此进行了研究,指出 总需求并不受个人需求那样的条件限制。 此后,在 1974年,曼特尔 (R. Mantel)与德布罗又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市场需求理论,研究了市场需求函数所共有的性质。 主要研究领域简介(三) * 经济核与连续统经济 :埃奇沃思 1881年提出的合同曲线与埃奇沃思猜想 , 促进了博弈论的发展 , 出现了博弈核 (core of a game)的概念。 1962年,德布罗和斯卡夫 (H. E. Scarf)反过来把博弈核用到经济学中去研究埃奇沃思猜想 , 提出了经济核 (economic core)概念。 奥曼 (. Aumann, 1964)又创造性地把经济活动者想象成为如同流体的分子一样,提出了连续统经济,并在连续统经济中证明了埃奇沃思猜想。 1974年 , 美国经济学家布朗 (. Brwon)与数学家罗宾逊 (A. Ronbinson)合作,采用非标准分析方法,把德布罗、斯卡夫及奥曼的模型综合在一种超有限框架之下,并证明了埃奇沃思猜想。 1978年 , 作为布朗的学生的美国学者安德逊 ()研读了布朗与罗宾逊的论文后,提出了一个标准模型下经济核心配置接近瓦尔拉均衡集合的基本不等式,人们对这个不等式似乎更感兴趣。 近年对于经济核的研究又拓展到动态与无限维经济学中。 动态方面涉及价格调整、最优计划过程及均衡的稳定性等问题。 无限维经济学方面涉及不确定性、信息及市场的不完全性等问题。 主要研究领域简介(四) * 时际均衡理论 :时际均衡是希克斯 1939年提出的,在 1946年出版的 《 价值与资本 》 著作中得到发展。 时际均衡理论认为,交易活动是分期进行的,为了做出决策,经济活动者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关于经济目前与过去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经济环境和状态,各短期内价格能迅速变化或至少能够做到价格的局部调整,以实现短期内的均衡。 与时际均衡相对照的是非均衡。 虽然二者都认为交易活动分期进行,但前者假定经济活动者能正确预测未来,短期内经济能实现均衡;而后者则允许经济活动者不能正确预测未来,未来的计划可以不协调,短期内经济可以不实现均衡。 M. Morishima (1964)在 《 均衡 、 稳定性与增长 》 一书中以耐用商品为重点,深入研究了时际竞争均衡。 E. M. Drandakis(1966)在“ 论货币经济的竞争均衡 ” 一文中把货币理论置于价值理论体系之中。 . Arrow与 F. H. Hahn(1971)在 《 一般竞争分析 》 一书中研究了确定性条件下的时际均衡。 G. Stigum(1972) 和 J. M. Grandmont (1974)首次研究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时际均衡。 前人在时际均衡研究方面所做的这些工作,引起了后人对这一理论的极大兴趣。 主要研究领域简介(五) * 均衡的计算 : 斯卡夫 1969年的论文 “ 论均衡价格的计算 ” 开创了可计算均衡理论与方法。 均衡的计算是作为映射不动点计算的特殊情况来对待的,只不过不动点被解释为均衡价格向量,计算出来的解向量所决定的配置是一种可行的市场结清配置。 当代微观经济学比以往更加重视一般经济均衡的计算,瓦尔拉均衡模型广泛应用于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宏观经济、财政金融等领域。 社会选择理论 : 社会选择问题属于福利经济学范畴,含义是说如何通过个人选择 (个人意愿 )来确定社会选择 (社会意愿 )。 这个问题涉及价值判断,但微观经济学把此问题抽象化,使其变成定出一套规则,按照这套规则并依据个人偏好来定出社会偏好,而不讨论这套规则对谁有利、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问题。 这样,社会选择问题就被纳入到实证经济学范畴。 投票悖论是社会选择的原型,它指出社会无法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理性选择。 阿罗在 1951年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了社会选择不可能性定理。 其后便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新成果,集中研究怎样给出社会选择原则、在什么条件下社会选择是可能或者不可能的等问题。 主要研究领域简介(六) * 不完全资产市场 : 不完全资产市场理论研究证券与商品的定价原理以及竞争性资产市场与商品市场在确定消费与投资中的相互作用。 由于金融经济学主要关心证券定价 (名义货币资产 ),而宏观经济学主要关心实际货币资产,可见,不完全资产市场理论提供了一种涉及金融与宏观经济等众多领域的微观经济分析框架。 现代不完全资产市场理论源于冯 诺伊曼 摩根斯顿的预期效用理论和萨维奇的不确定性效用理论。 。高级微观经济学概论(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则下,投资者必然要使 投资多样化 : 把资金在无风险资产和各种 风险资产之间加以分散,这是最好的选择,是最好的做法。 由于 0 = E[u( *)(Ri )] = (ri ) E[u( *)] + bi i (u( *)),因此 ri = bi i (u( *)) / E[u( *)]。 这表明, bi i (u( *)) /
估计向量为 ,那么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的残差平方和为 以 在初始值 处的二阶泰勒级数逼近替代 展 开,即 其中 1( , , )P β1ˆ ˆ ˆ( , , )p β( ) [ ( , ) ] [ ( , ) ]S f f β YX β YX β()Sβ0ˆ()Sβ002ˆ0 0 0ˆ1ˆ ˆ ˆ( ) ( ) ( ) ( ) ( )2SfS S S
50%。 购买股票 B,获得收益率 15%和 5%的概率同样都是50%。 可见,这两种股票具有相同的预期收益率:都为 10%。 概率 收益率为 15% 收益率为 5% 预期收益率 股票 A 50% 50% 10% 股票 B 50% 50% 10% (1) 股票价格变化情况 股票 A 和 B 的价格变化不外乎下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股票 A 和 B 的价格变化方向相反。 股票 A 走高时
ondition is given by: 100— 2y1— y2=0 and 100— 2y2— y1=0(since firm 1 and 2’s marginal costs are both zero), so we can get the Cournot equilibrium amount of output for each firm as (100/3 100/3)
一种商品消费来说,其收入效应系数在各个消费者之间都是一样的 , 即 ),2,1(),(),(),(222111 hr rpr rpr rpmmmhhh 总需求成为总收入的函数 当且仅当 每个消费者 i 都具有 Gorman形式的需求映射 : , 其中 Ai( p) 和 B( p) 是与 p 有关的向量 , 并且 B( p) 对每个消费者都一样。
00m in ..1AAAa b abxxabAaaaAaaxxs t x R RxAsset market • CAPM: – The first order condition: – If a portfolio is meanvariance efficient, means invest 100% in asset e and 0 in others is 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