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_课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5m 竖曲线切线长 T=2L = 竖距 E= RT22 = 变坡点桩号: K0+ 高程: 第二竖曲线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8 竖曲线长 L=R2ω 2=4000 %=104m 竖曲线切线长 T=2L =52m 竖距 E= RT22 = 变坡点桩号: K1+080 高程: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上任意一点设计 高 程 计算 公式: 竖距: h= Rx22 ( x 为计算点至变坡点距离 即桩号差 ) ① 切线高程: H1 = H0 (Tx) 1i 设计高程: H= H1 h 第一第二段 直 坡 段上 任意一点设计高程 H=H0x1i x为计算点至变坡点距离即桩号差 第 三 段直坡段上任意一点设计高程 H=H0+x i3 x 为计算点至变坡点距离即桩号差 将竖曲线 1 和 竖曲线 2 上 各中桩的设计高程分别填入竖曲线计算表( 1)和竖曲线计算表 (2)(见附表) 、厘米格坐标纸点绘 设计 线 将竖曲线上 各点 的 设计高程点绘 到纵断面图上 、计算填挖高度 填绘有关资料 并 整理,完成纵断面设计图 ,填挖高度 =设计高程 地面高程, 填方为正,挖方为 负 纵断面设计图以桩号为横坐标, 垂直桩号方向为纵坐标,表示高程, 图形比例横坐标方向 1: 2020,纵坐标方向 1: 200, 以桩号 K0+ 为坐标原点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9 校核 第一竖曲线 终点 桩号为 K0+, 平曲线起点 桩号为 K0+,二者之间距离 L1== 第二 竖曲线终点桩号为 K0+028, 平曲线起点桩号为 K0+,二者之间距离L2== 设计速度 V=40km/h 时 3s行程 l= 因为 L1L 且 L2L 所以该组合设计 满足平纵组合设计要求 横断面设计 、 路幅组成及尺寸 双车道三级公路 V=40km/h 路基宽度为 ,车道宽度 ,行车道宽度 无中央分隔带, 所以路肩宽度为 , 边坡坡度 1:1,边沟为梯形断面,沟深,低宽 ,沟边坡 1:1 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拱横坡度 Gi =%%,取 Gi =%,硬路肩 横坡度 ji =% 、 加宽计算 平曲线半径为 320m250m,所以 圆曲线 不用加宽。 、超高计算 设计速度 v=40km/h 26 0 0 . 0 0 0 0 4 . 0 0 0 0 0 . 0 4 0 0 0RR     2 51 0%127h vi R     计算出 hi Gi ,根据《标准》规定取hi =Gi =% 校核:合成坡度 22hI i i  %8% 所以满足 、 视距验算 设计速度 v=40km/h 三级公路停车 视距 ST=40m 三级公路 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二倍 , S 会 大于或等于 80m因为 平曲线处于填方路段且内侧无障碍物,纵断面 不存在下穿式立体交叉,只有在纵断面 的凸形竖曲线处可能存在视距问题。 第一竖曲线上 L=95m,R=5000m,d1178。 =2Rh1, d2178。 =2Rh2,S 会 = d1 +d2=80m, 第一竖曲线 满足视觉要求 第二竖曲线上 L=104m,R=4000m,d1178。 =2Rh1, d2178。 =2Rh2,S 会 = d1 +d2=80m, 第二 竖曲线满足视觉要求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10 、 填中桩填挖高度表 (见附表) , 因为 hi =Gi =ji =%,所以 各中桩设计高程 H=路线设计高程 +路基宽度 /2,路基宽度 B= 、 绘中桩 横断地面表添 横断方向地面高程 (见附表) 取 100300m 内 各 中桩 ,垂直路线方向左右各取 6m,利用线性内插法在地形图上读出距中桩距离为 2m, 4m, 6m, 8m 处的高程,并将其填入 横断方向地面高程表 、 超高 值 计算 计算平曲线上各中桩的 超 高 值 取 Lc=Ls=80m,超高过渡方式 采用绕中线旋转方式, 临界断面距过渡段起点 x0=2Gi Lc/ Gi +hi =80 过渡段上 x x0=80m ,x 为该点距 ZH 点或 HZ 点距离 , B= Jb = b=0m Gi =% Ji =% hi =% ( 1)圆曲线上的点 公式: ( 2)超高过渡段上的点: 公式:39。 39。 39。 0( ) ( ) ( )22()90c J J G J G hCc J J Gc J J J X GGChBxh b i i b i iLBh b i ih b i b b iix L mi       桩号: K0+ ch =0m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 39。 ch = 39。 39。 ch =0m 桩号: K0+ ch =0m 39。 ch = 39。 39。 ch =0m 39。 39。 39。 ( ) ( ) ( ) 0 .1 7120 .0 8 52( ) 022c J J G J G hc J J Gc J J G J hBh b i i b i i mBh b i i mBBh b i i b b i m            外 缘中 线内 缘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