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政府的经济作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而在价格下降到无利可图时,它们会带着已获得的利润离开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撤出市场时并不存在沉淀成本。  第三个条件是与在市场的厂商一样,潜在进入者能不受限制地获得相同的生产技术,为同一市场提供服务。 也就是说,潜在进入者不存在技术上的劣势,也不必承担额外的进入成本。 市场结构规制  市场结构规制与进入规制密切相关。 对垄断性产业市场结构规制的重点是在短期内较大幅度调整原有的市场结构以推动有效竞争,也就是对这些行业进行市场结构的重组以推动有效竞争。 垄断性产业市场结构重组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市场结构重组这两种类型。  狭义的市场结构重组是指政府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在短期内对特定垄断性产业的市场结构作重大调整,把原有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改造成为竞争性市场结构,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 主要表现形式是对具有市场垄断力量的主导性垄断企业实行纵向、横向分割政策。  广义的市场结构重组还包括政府对特定垄断性产业实行放松规制政策,允许一定数量的新企业进入垄断性产业,通过在特定垄断性产业增加企业数量,以逐渐改变市场结构,把垄断性市场结构改造成为竞争性市场结构。  市场结构重组作用是,政府在短期内运用强制性的规制政策措施,通过较大幅度地重组或调整原有的市场结构,以形成有利于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框架。 激励性规制  激励性规制可以理解为在被规制企业的价格结构部分或完全与其报告的成本结构无关时,以激励为基础的任何规制。 为提高内部效率而给予企业的激励方法是多样的,但归根结底可分为两大类:  第一是给予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及经营效率的诱导,由此获得的成果便是给予企业的报酬  第二是给予竞争刺激,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 特许投标制  特许投标又可称为特许经营权竞标制,通常是指政府将特许经营权授予承诺以单位最低价格提供服务并保证质量满足特定标准的企业。  在竞标阶段,只要竞争充分,价格就会降到平均成本曲线,中标者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在这种方式中,依据事前即竞标阶段的竞争,来保证事后即生产和销售阶段的中标者不采取垄断行为,将价格和利润保持在竞争性水平上。 特许投标的动力就在于这种事前的竞争。  理论上,特许投标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性规制方法,因为它不仅通过参与投标者之间的竞争提高了效率,而且减轻了规制者的负担。 传统规制价格由政府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决定,政府在指定规制价格时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企业垄断着成本方面的信息。  特许投标使企业在经营权获得方面存在竞争,这种竞争会使价格降到平均成本水平,这消除了传统规制难以解决的的信息垄断问题。 然而,特许投标制度在实际运用中,会遇到竞争不充分等具体问题。 尽管如此,特许投标在克服规制缺陷方面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被许多国家采用。 区域间竞争  区域间竞争是借助规制机制,促进不同区域的被规制企业(或单位)间竞争的一种方法,借助不同区域企业之间的这种竞争可以提高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之间的互换。 这种规制方法制定的价格以成本为基数,成本越高,规制价格也越高。 这时,因为信息不对称,政府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成本,企业会隐瞒真实成本,使制定的价格大大高于其真实成本。 规制政策本来是为了增加社会福利,却反过来使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垄断利润。 稳定利润的获得使企业完全没有改进生产、降低成本的刺激,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因此传统的规制政策保护了低效率,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区域间竞争是针对一些产业具有地区垄断这一特点,通过促进不同地区被规制企业间的竞争来提高经济效率,降低规制成本的激励性规制方法。  假设自然垄断产业由南、北两家企业甲和乙经营,每个企业在各自的区域内具有自然垄断性。 同时假设这两个企业具有相同的成本和需求等状况。 这时即使政府不知道两个企业的真实成本,也可通过区域间比较竞争的规制政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规制成本。 政府可以根据甲的实际生产成本确定乙的最高价格水平,而甲的最高价格水平则取决于乙的实际生产成本。 这样,甲、乙各自的价格水平与自己的生产成本水平不相关,他们就会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 甲、乙企业的成本不断降低,对另一方的最高价格水平也要适当地调整,这样就可以使行业价格与行业成本不断趋向一致。  存在多家地区性垄断企业时,政府可以以效率较高的企业的经营成本为基准,也可以以平均经营成本为基准,考虑各个地区的经营环境差异制定价格,促使各地区企业展开竞争,降低成本。 可见地区间竞争主要作用是制定有效的价格,理论上来讲,这种方法在区域垄断的情况下也比较有效,但在实践中,当某个产业地区垄断的企业数目较少时,这些企业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合谋,从而使这种方法的有效性降低。 外部效应  外部效应是一种未经市场交易而强加于他人的成本或收益,也被称为外部性。 • “ 负的外部性 ”。 • “ 正的外部性 ”。  当某种活动具有“ 外部经济 ”时,从事这一活动的人不能获得由此带来的全部利益,人们就缺乏从事这种活动的激励。 当某种活动具有“ 外部不经济 ”时,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可以不承担或仅部分承担该项活动带来的成本,人们就有从事这种活动的动机或激励 例如:商店和家庭在夏季使用空调,商店使用空调是为了招揽顾客,是一种生产行为;家庭使用空调是为了舒适,是一种消费行为。 这两种行为会分别带来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使用空调的商店和家庭都承担了安装和使用空调的成本,但空调使用中所释放的氟利昂和其它有害气体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并造成其他污染,这种污染的代价是由整个社会承担的。 这里外部性造成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 私人成本是由进行某项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所承担的所有成本, 社会成本 是由所有社会成员承担的成本。 外部效应及解决对策  1. 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思路  2. 现代经济理论解决外部效应的对策 1. 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思路  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办法,使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一致,来减少外部性。 税收和补贴 例如对生产氟里昂的企业,征收相当于生产氟里昂的社会边际成本和企业边际成本之差的税收,就可以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使企业少生产、消费者少购买有外部不经济的产品。 同样对使用可减少污染的新型空调给予补贴,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从而激励人们生产和消费具有外部经济的产品。 企业合并  具有生产外部性的企业与受外部性影响而成本增加的企业进行合并,则原先的外部性对于新成立的企业来说就内部化了。 2. 现代经济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