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1)、反应池容积 a、厌氧池设计计算,取平均停流时间 V厌= 15000/24 = m3 取厌氧池体积 1750m3 进行计算。 b、各段水利停流时间和容积比 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 1: 1: 3 即 V好= 3 1750= 5250 m3 ( 2)、校核氮磷负荷 4 2 5 03 3 0 0 5 0 0 0..   ==好氧段总氮负荷 好VX TNQkgTN/() 符合要求。 ..   ==厌氧段总氮负荷 厌VX TPQkgTP/() 8 符合要求。 ( 3)、剩余污泥量 取 污泥增殖系数 y= ,污泥自身氧化率 kd= ,污泥龄 θ c= 20d 则 =cdobs kyy  计算排除的以挥发性悬浮固体计的污泥量 Px= yobsQ(SS0)= 15000 ()=360 ㎏ /d 计算排除的以 SS计 Px( ss) = 360/= 450 ㎏ /d △ X=360+450=810 ㎏ /d ( 4)、反应池尺寸 反应池总体积 V=1750 4=7000 m3 设反应池 2组,单组池容积 V 单 = V/2=7000/2=3500m3 有效水深 h= 单组有效面积 S 单 = V 单 /h= 3500/= 875 ㎡ 采用 5廊道式推流式反应池,廊道宽 b= 单组反应池长度 L= S 单 /B=875/5/= m 校核: b/h=(满足 1- 2 ) L/b=(满足 5- 10) 取超高为 , 则反应池总高 H= += m ( 5)、反应池进、出水系统计算 a、进水管 单组反应池进水管段计算流量 Q1=Q/2=(15000 )/2= (m3/s) 9 管道流速 v= m/s 管道过水断面积 A= Q1/v=㎡ 管径 )( mAd =  取进水管管径 DN500㎜ b、回流污泥管 单组反应池回流污泥管设计流量 Q 内 = R Q/2= 1 Q/2= (m3/s) 取回流污泥管管径 DN500㎜ c、进水井 反应池进水孔尺寸: 进水孔过流量 Q2=( 1+R) Q/2= Q= 15000 247。 86400= (m3/s) 孔口流速 v= m/s 孔口过水断面积 A= Q2/v=㎡ 孔口尺寸取为 进水井平面尺寸取为 d、出水堰及出水井 按矩形堰流量公式计算: 2/32/33 bHbHgQ = 式中 Q3=( 1+R+ R 内 ) Q/2= 2Q/86400= (m3/s) b—— 堰宽,取 H—— 堰上水头, m )() ()( 3/23/23 mbQH  = 出水孔过流量 Q4= Q3= (m3/s) 孔口流速 v= m/s 孔口过水断面积 A= Q/v= = ㎡ 孔口尺寸取为 10 出水井平面尺寸取为 m e、出水管 反应池出水管设计流量 Q5= Q3= (m3/s) 管道流速 v= 管道过水断面 A= Q5/v= = ㎡ 管径 )( mAd  = 取出水管径 DN1000mm 校核管道流速 v= Q5/A= 4/ 1= m/s ( 6)、曝气系统设计计算 A、设计需氧量 AOR 碳化需氧量 2 0 4 84 8 )( 5 0 0 )(     ePe SSQD x =(kg O2/d) 硝化需氧量 ( kg O2/d) 反硝化需氧量    1 4 2 ===  XvNeNotD ( kg O2/d) 总需氧量 AOR= D1+D2D3=2048+= (kg O2/d) B、标准需氧量 采用鼓风曝气,微孔曝气器。 取气压调整系数 1= , 曝气池内平均溶解氧CL= 2mg/l,水中溶解氧 Cs(20)= mg/l,CS(25) mg/l 最大需氧量与平均需氧量之比为 ,则 )/( 2 7 1 9 2m a x hk g ORA O R  11 8 5 44 5 01 2 5 0 0 3x02 =)(=%)(=  D去除每 1 kg BOD5 需氧量 )/()(5 0 0 0 0)(520k g B O Dk g OSSQA O Re 标准需氧量 采用鼓风曝气,微孔曝气器。 曝气器敷设于池底,距池底 ,淹没深度,氧转移效率 AE =20%,计算温度 T=25℃ ,将实际需氧量 AOR 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需氧量 SOR   )20()( )20(   TLTsm sbCC CA O RS O R  式中 : —— 气压调整系数,  所在地区实际气压,取值为 1 LC —— 曝气池内平均溶解氧,取 LC =2mg/L  —— 污水中饱和溶解氧与请水中饱和溶解氧之比,取 )/(),/( )25()20( LmgCLmgC SS  空气扩散器出口处绝对压力: )(103 8 1 1 53535abPHP 空气离开好氧反应池时氧的百分比: %%10021)(79 )(21%10021)1(79 )1(21    AAt EEQ 好氧反应池中平均溶解氧饱和度: 12 )/() ()(555)25()25(LmgQPCC tbssm 标准需氧量为: )/()/()]([ 1 9 0 . 6 522)2025(hk g Odk g OSOR 相应反应池最大时标准需氧量: )/(3 2 5 5 6 8 2m a x hk g OS O RS O R  好氧反应池平均时供气量 )/( 2 5 31 0 0 9 51 0 3 hmES O RG AS  最大时供气量: )/( 9 7 2 5 3m a x hmGG SS  所需空气压力 (相对压力 ) hhhhhP  4321 式中 : h1+h2—— 供气管道沿程与局部阻力损失之和,取 h1+h2= m h3—— 曝气器淹没水头, h3= m h4—— 曝气器阻力,取 h4= m h —— 富余水头, h = m )( mP  C、 曝气器数量计算 按供氧能力 计算所需曝气器数量 . cqSORh max1 13 式中 1h —— 按供氧能力所需曝气器个数,个 cq —— 曝气器标准状态下,与好氧反应池工作条件接近时的供氧能力, kgO2./(h 个 ) 采用微孔曝气器,工作水深 m,在供风量 )/(3~1 3 个hm 时,曝气器氧利用率 %20AE ,服务面积 ~, 充氧能力 cq = kgO2./(h 个 ).则: )( 1 个h 以微孔曝气器服务面积进行校核: )()(7 4 1 221 mmhFf  符合要求 考虑到供气管道的敷设及反应池好氧部分的具体尺寸,取 )(3 4 3 072029212)101112(2141 个h D、 供风管道计算 供风干管采用环状布置 流量 )s/()h/( 4 8 9 7 72121 33m a x mmGQ Ss = 流速 mlsv 10 管径 )( mvQd s   取干管管径为 DN300mm 单侧供气 (向单廊道供气 ) 支管 )/()/( 33m a x smhmGQ s 单 流速 mlsv 10 管径 )( mvQd s   单 取支管管径为 DN200mm 双侧供气 (向两侧廊道供气 ) 管径 14 )/()/( 33m a x smhmGQ s 双 流速 mlsv 10 管径 )( mvQd s   单 取支管管径为 DN250mm ( 7) 厌氧池设备 选择 (以单组反应池计算 ): 厌氧池设导流墙,将厌氧池分为两格, 每格内设潜水搅拌机 2 台, 所需功率按 5W/m3 池容计算 . 厌氧池有效容积 )( 9 3mV 厌 混合全部污水所需功率为 )(34 95 W ( 8) 缺氧池设备选择 (以单组反应池计算 ) 缺氧池设导流墙,将 缺氧池分为两格, 每格内设潜水搅拌机 2 台, 所需功率按 5W/m3 池容计算 . 厌氧池有效容积 )( 9 3mV 缺 混合全部污水所需功率为 )(34 95 W ( 9) 污泥回流设备 污泥回流比 %100R ; 污泥回流量 QR=R 内 Q=1 15000 ( 10)、混合液回流设备 a混合液回流比 R 内 =200%; 混合液回流量 QR=R 内 Q=2 15000 设混合液回流泵房 2 座,( 2用 1备) 单泵流量 QR单 = QR/2= m3/h b混合液回流管。 回流混合液自出水井重力流至混合液回流泵房,经潜污泵提升后 送至缺氧段首段 以单组算 混合液回流管设计流量 Q6= R 内 Q/2= m3/s 泵房进水管设计流速采用 v= m/s 15 A=Q6/v=㎡ )( 24 mAd   取泵房进水管管径 DN600mm c泵房压力出水总管设计流 量 Q7=Q6= m3/s 设计流速 v= m/s )( 1 7 mvQd   取 DN500mm 二沉池 设计说明 采用 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 池体设计计算 池体尺寸计算 池表面积,取水力表面负荷 q=(㎡ .h) A=Q/q=15000/24 ㎡ 池直径 )( 5644 mAD   取 D=40m 沉淀部分有效水深,取沉淀时间 t= h2=q t= =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3222 3 1 4 mhDV   沉淀池底部坡落差,取 i= h4=i ( 40/22) = 16 沉淀池周边水深,取缓冲层高度 h3=,刮泥板高度 h5= H0=h2+h3+h5=++= D/H0=40/=(符合 612) 沉淀池总高度,取超高 h1= H= H0+h4+h1=++= 进水系统计算 1)、进水管计算 Q=15000/24 = m3/h= m3/s 进水管设计流量 Q 进 =Q( 1+R) = 2= m3/h 取管径 D1=900mm 2)、进水井径采用 D2= 出水口尺寸: ㎡,共 8个沿井壁均匀分布 出口速度 ),/(/ 符合smsmv  3)、稳流筒计算 取筒中流速 v= m/s 稳流筒过流面积 f=Q 进 /v=㎡ 稳流筒直径 )( 223 mDfD   出水 部分设计 1)采用单侧集水,一个总出水口 集水槽宽度 mQkb 4 4 )()2(  取 b= 17 2)、集水槽起点水深 h 起 == = 集水槽终点水深 h 终 == = 槽深均取 3)、采用出水 90176。 三角堰(见下图) 取堰上水头 H1=(H2O) 4)、每个三角堰流量 q。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