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考点重点归纳总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 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 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用公式表示流通中需要的纸币流通量是: 金属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 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保证宏观经济顺利运转。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答: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 1)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会产生直接影响。 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币值就会上浮,汇率增加 ;相反,逆差国币值下跌,汇率下浮。 ( 2)一国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会影响其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物价上涨一般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进而导致汇率的变动。 同时,一国货币对内币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从而导致汇价下浮。 ( 3)国际间利率的差距。 利率差距将引起短期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 若一国发生资本内流,该国货币汇率会趋于上浮;反之,若一国发生资本外流,该国货币汇率会出现下浮。 ( 4)货币政策。 一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降低利率,会引起国内的短期资本外流。 相反,提高利率,将促其汇率上浮。 ( 5)外汇储备。 一国外汇储备少,则表明外币需求增加,外币相对增值,一国的汇率将上浮。 反之,一国的汇率将下浮。 ( 6)财政状况。 财政状况常常是预测汇率变动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率就会自动下浮;反之,汇率将自动上浮。 4.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 答 :( 1)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 一般地,随着货币层次的提高,其 流动性呈递减态势。 其中,货币层次的具体划分为: M0=现金(纸币和硬币) M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 M0是边界最窄的货币界定,通常称为现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 M1 的流动性低于 M0。 通常把 M0和 M1称为狭义货币,或称为交易货币,即主要是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 通常把 M M M4„„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 在一定条件下, 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通常被称为一种潜在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 (变现过程 )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 2)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层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量时就不能同样对待,应选择流动性强、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层次作为控制重点,从而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的实施。 同时,中 央银行对不同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促使各种金融机构做出相应的反应。 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纸币流通规律(浙江大学 2020 研) 2.内在价值量与相对价值量(浙江大学 2020 研) 二、问答题 1.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中央财经 2020 研。 南开大学 1999 研) 2.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 (人大2020 研) 3.马克思是如何从“ 20 匹麻布 =1 件上衣”来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的。 (北大 1998 研) 4. 简述 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 紧缩。 (武大 2020 研)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纸币流通规律 (浙江大学 2020 研) 答 : 纸币流通规律 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要以它所象征性代表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为界限的一种规律。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 (或银 )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 实际流通的数量。 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 本身具有价值, 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因此 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 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2.内在价值量与相对价值量 (浙江大学 2020 研) 答 : 内在 价值量 是指 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衡量价值量 尺度是劳动时间, 因此 商品的 内在 价值 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 与 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相对价值量是指一种商品和别的商品交换时实现的价值量。 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相对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相互交换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其绝对的表现。 相对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动。 二、问答题 1.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中央财经 2020 研。 南开 大学 1999 研) 答: ( 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含义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 这就是说,为了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代表一定金属重量的计量单位,这个单位又分成若干等分,这种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价格标准,即用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 例如,我国现行的货币单位为元, l 元分为 10 角, l 角分为 10 分;美国的货币单位 也为元, l 元分为 100 分;英国的货币单位为英镑, l 镑分为 10 先令, l 先令分为 10 便士等。 ( 2)二者联系的方面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主要体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体现。 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本身确定计量单位,这就是价格标准。 ( 3)二者区别的方面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 ①价值尺度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 ②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 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价格标准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说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与西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 (人大2020 研) 答: ( 1) 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理论 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理论是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他认为,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有价格进入流通的,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金币来实现它,商品和货币交换后, 商品退出流通,黄金却留在流通之中可以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从而实现一定数量的金,流通几次,就可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因此有: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 2)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与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的乘积,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即 MV PT 或 /P MV T。 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数量具有稳定性,所以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同时,传统货币数量论还从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影响这方面考虑货币需求的决定,这反映在剑桥方程式中。 ( 3)二者异同点比较 从对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和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描述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 :① 两者都从货币流通的领域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本身就是货币流通理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也从流通角度给出了货币数量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 ;② 两者对货币数量的决定具有相似之处,马克思的 货币流通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其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数量论中的 PT 相似,其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和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相似。 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和西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马克思货币流通理论侧重于对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的考察,因此其公式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货币数量论侧重于对物价水平的分析,其公式为 /P MV T ,它认为物价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两者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② 传统货币数量论除了从流通角度分析了货币数量决定之外,还从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角度,也即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货币数量的决定。 3.马克思是如何从“ 20 匹麻布 =1 件上衣”来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的。 (北大 1998 研) 答: “ 20 匹麻布 =1 件上衣”是简单价值形式的表达。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其中左边的商品处于主动地位,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为相对价值形 式;而右边的商品则处于被动地位,是等价物,起着表现左边商品的价值的作用,因此叫等价形式。 ( 1)马克思在“ 20 匹麻布= 1 件上衣 ”的式子中,是透过对相对价值量的质的揭露来分析其量的规定性的。 ①相对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首先,从质的规定上考察,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 —— 麻布,其价值是通过 上衣 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的。 在麻布和 上衣 的价值关系中, 上衣 的使用价值成了麻布价值的表现形式,从而使麻布取得了一个与自己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 即具有了相对价值形式。 其次,从量的规定性上考察,处于相 对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量是通过处于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相对表现出来的。 这一表现的前提是价值形式两极的商品包含有等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从量的方面来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在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例如在“ 20 匹麻布= 1 件上衣 ”公式中,假定生产一只羊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100 小时,生产一把斧子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50 小时。 如果生产一只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变,而生产一把斧子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减少到 25 小时。 这样,一只羊 =四把斧子。 可见,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等价两边的商品价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其绝对的表现。 ( 2) 随条件的变化对相对价值量的规定性可做具体的分析。 凡是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如 15 蒲式耳 小麦、 100 磅咖啡等等。 这一定量的商品包含着一定量的人类劳动。 因而,价值形式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 “ 20 匹麻布= 1 件上衣 ” 这一等式的前提是: 1 件上衣和 20 匹麻布正好包含同样多的价值实体。 就是说, 20 匹麻布或 1 件上衣 耗费了同样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但是生产 20 匹麻布或 1 件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 织布和制衣 的生产力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的。 这种变化对价值量的相对表现的影响 如下: ① 麻布的价值起了变化,上衣的价值不变。 如果生产麻布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那么麻布的价值也就增大一倍。 这时不是 20 匹麻布= 1 件上衣,而是20 匹麻布= 2 件上衣,因为现在 1 件上衣包含的劳动时间只有 20 匹麻布的一半。 可见,在商品 B 的价值不变时,商品 A 的相对价值 量 即它表现在商品 B 上的价值 量 的增减,与商品 A 的价值 量 成正比。 ② 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起了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现在是 20 匹麻布= 1/2 件上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