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意义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只有谦虚才能达 到忠孝悌信的道德目标。 傲慢遭人疾恶和鄙贱,只有谦虚才能获得别人的称慕和敬重。 儒家思想倡导“克己复礼”,特别注重自身修养。 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 ③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① 毛子水注译, 王云五主编 : 《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 2020,第 127 页。 ② 荀况著,章诗同译:《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第 317 页。 ③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 2020,第 267 页。 ④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 2020, 第 321 页。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7 习乎。 ” ① 每个人都有过错,发现自己的过错,及时改掉,这样就离圣人更进一步了。 知道自己的过错是一件好事,我们要接受事实,并不能因此气馁,更不应因为人家不相信自己而自甘沉沦,相反,应该勇敢的面对错误,鼓起改过的勇气。 努力 改正自己的过错,让我们的心性向善。 为善最乐和不计毁誉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人生的真谛是追求善。 圣人和常人都拥有快乐,圣人将追求善的精神境界看作是人生的快乐,常人深陷物欲的囹圄而不能自拔,物欲的愁苦代替了人生的快乐。 人在做了善事之后,因其有利于社会,有益于群体,获得精神上、道德上的快乐。 快乐的最高境界就是苦中求乐。 君子不管处于何种境地,都能自快人心,不以富贵贫贱,忧戚患难动其本心。 除了自身的原因造成我们不快乐,来自外界的毁谤和非笑也会让我们不快乐。 毁谤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在面对外界的诋毁和非笑的时 候,应该泰然自若。 “如果自己没有过错,就算所有的人都诋毁他,也不能伤害他;别人的诋毁和非笑如果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就算没有一个人说他,他的恶行终究一天也会公诸于世。 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 只要自修如何尔。 ” ② 君子自然应该不计毁誉,只要加强自身德行的修养,别人就会释然感悟。 不计毁誉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君子应当树立自信,不为谤议所移。 我们要用德行去消除别人的非笑诋毁,将外界的非笑诋毁看作是是砥砺自己的机会,抓住机会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且努力改正。 人的心性就像铁一样, 只有经过不断地打磨才能成为钢。 超俗即俗和出处之道 俗是指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往往容易趋于颓靡。 王阳明说,追求功利这种社会风气就像毒药一样已经腐蚀了人们的心髓,他对当时的世俗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主张远俗。 但是他所主张的远俗并不是离开世俗事物而是得古 ①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 2020, 第 4 页。 ② (明)王守仁撰,吴先、董平、钱明、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 卷三 , 《传习录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 90 页。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8 人之学,古人之政的高远境界。 离开世俗事物,不是远俗,而只是失职废学之病,特立独行,高见卓识,并不与世俗事物相对立,他仅体现在处理世俗事物中,关键是心,心不俗则日之从事于俗物,犹能超拔流俗,如果心为凡鄙猥琐则凡不事俗物,也无远俗可言,而只是闲散疏放 之托。 故君子固不可以同于流俗,更不能以绝俗自我标榜。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①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② 这些都是儒家恪守的出世信条。 王阳明认为“古之仕者,将以行其道,今之仕者,将以利其身,将以行其道,故能不以险夷得丧动其心,而惟道之行否为休戚,利其身,故怀土偷安,见利而趋,见难而惧。 ” ③ 在王阳明看来,以出仕谋求声利,钻营富贵,与商人的行为没有区别。 这都是说君子出处要以行道为归宿,而不应以利身为目的,政之好坏,行之善恶,全在于出仕的目的和从政的动机,君子 出仕的目的应该是兼济天下造福苍生,从政的动机应该是为百姓谋福祉,敬民、爱民和利民。 生死之道 在传统的中国哲学体系中,生死之道是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 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王阳明认为生死是大自然固有的规律,不能打破。 他传承了儒家对生死的看法,是传统的生死观。 王阳明比较看重生,人生在世,不应当自忧而死,一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承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固然不必怕死,但轻易去死,就是对家庭、社会的不负责,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人生最伤痛的事,是因为自己的死让亲人哀伤 痛绝。 在他看来,死并不是解脱,反而会给亲人带来痛楚,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作为有德的君子,应该知道自己承担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爱护自己,不要让亲人担忧。 王阳明看重生的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认为“道”的传播需要身体作为媒介,身体是为“道”而存在的。 他说:“身在而后道可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④ 他认为,身体和“道”的关系,就像皮和毛的关系,皮不存在,毛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 ①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 2020,第 128 页。 ② 孟子著,田京译注:《孟子》,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2020,第 173 页。 ③ (明)王守仁撰,吴先、董平、钱明、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九,《送黄 敬 夫 先生 佥宪广西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第 1044 页。 ④ 同上, 卷二十一,《与黄宗贤》, 第 829 页。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9 生命弥足珍贵,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道义。 儒家崇尚道义,将道义作为人生的最高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 成仁。 ”①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② 有德的君子是不惧怕死亡的,为了维护正义,可以献出一切,甚至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大勇”之举。 为国死、为义死,死的其所;为己死,为私死,死无价值。 王阳明将儒家的生死观发扬光大,形成“心学”里面的生死之道,他认为透破得失荣辱易,透破生死难,如果能在生死上见得过,透得破,那就达到尽性知命了。 ① 毛子水注译,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 2020,第 259 页。 ② 孟子著,田京译注:《孟子》,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2020,第 150 页。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10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表现 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多样化,导致社会改革中存在金钱至上,功利为先的思想,面对良莠不齐的思想状况,人们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思想观念模糊的人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价值取向出现偏 差,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和金钱享受,将物质利益的多少作为幸福的评判标准。 大学生性格和心理都还未完全成熟,内心始终处于迷茫和彷徨的境地,这就使很多大学生抵御不了不良思想,出现一些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道德行为失落、知行出现脱节、自我约束不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公德缺失等。 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在理论教育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首要出发点,必要的时候应该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这也成了我们许多大学生认可的价值规范,但是在现实中 ,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又与理论的教育理念形成巨大的落差,许多人首先着眼的是自身利益,甚至还有人为了达到个人利益不惜牺牲集体的利益。 大学生正处于心灵的成长期,是心理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的影响,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倍增,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思想也随着改革的大潮渗透过来,侵噬学生们的心灵。 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有明显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有一些人过分地追求物质,而忽视了精神上的满足,价值观出现偏差,精神空虚。 社会责任 感和正义感的缺乏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所承担的责任。 大学生作为象牙塔里面的天之骄子,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综观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大多数大学生都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展现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但是,一些大学生处在养尊处优的环境里,责任感意识明显淡化。 他们漠视自己的责任,缺乏理想信仰,集体主义精神弱化,意志品质脆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11 第一、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够客观。 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其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是 一味的埋怨环境,而在行动上无所作为,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寄托于外界环境,并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这也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第二、实践上重视权利享受,看轻义务的履行。 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过分地看重权利和物质享受,将权利的大小和物质的多少当做是幸福的标准,这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心理品格的塑造极其有害;只想到在社会中索取,却不明白索取和回报是双向的,以提到社会责任感总是苛求社会和他人,在自身义务方面却避而不谈。 第三、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父母的宠爱,缺乏感恩意识。 当代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都是在父母及亲人的关爱呵护之中长大,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种环境也滋生了他们天生下来的优越感,不会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所以在常人看来,他们格格不入。 同时,过于优越的成长环境没有给他们以应有的历练,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上束手无策。 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又对社会有畸形的看法,产生厌世,恶世的情绪,这也就是他们不感恩社会,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的苗头。 第四、大学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是非标准,这导致了大学生对一些丑恶现象缺乏免疫力,甚至对一些错误行为在心里予以肯定和褒扬。 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化, 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他们追求所谓的个性,这也是近些年来高校犯罪率升高的原因。 一些媒体的片面宣传,以及从众心理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崇尚暴力,喜欢用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缺乏社会正义感。 此外,许多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情感冷淡,缺乏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