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经济学规制理由(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所以涨价的结构必须反映需求弹性的结构。 须考虑交叉弹性。 Ramsey定价 •公共利益理论 •俘获理论 •经济规制理论 •激励性规制理论 规制理论 经济管制的三种理论 • 经济管制理论的 中心任务 是:解释谁从管制中得益,谁因管制而受损,管制会采取什么形式以及管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 从发展的顺序来看,有三理论。 • 公共利益理论,最近被称为“化规范分析为实证理论”( Normative Analysis As a Positive Theory, NPT)。 • 俘获理论( Capture Theory, CT) • 管制的经济理论(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ET) 一、化规范分析为实证理论 • 该理论认为,管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在产业中出现了市场失灵。 • 基本假设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不受约束的竞争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尤其是在自然垄断和负外部性条件下,政府必须干预。 • 如自然垄断产业,存在 分配效率和生产效率的矛盾。 • 生产效率要求一家企业生产,而独家生产其价格必远高于成本,不能保证分配效率。 化规范分析为实证理论 • 那么,价格和进入管制有助于同时保证分配效率和生产效率。 进入管制只允许一家企业进入满足生产效率;价格管制要求价格定位于可以实现最优社会福利的水平。 • 规范分析 建议政府应该在市场出现自然垄断时,实行规制。 实证分析指出,当市场面对这些情况时,实行规制。 • 这表明了规制的亲社会福利动机。 • 确定管制应何时出现属于规范分析,而管制确实出现后,解释其原因则属于实证分析。 • NPT使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来产生一种实证理论。 • 管制为满足公众需求而存在回答了什么时候应该进行管制(规范),通过实证分析,解释为什么应该那个时候进行。 所以此理论为“化规范分析为实证理论”。 化规范分析为实证理论 • 对 NPT存在争议。 它不是一个很完全的理论。 它提出了一个假设,即管制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时候,因为潜在的净社会福利收益产生公众的管制需求。 但忽略了立法机构和管制执行机构、利益相关者对管制的影响。 缺少足够的实证证据来证明。 管制并不与外部经济性、外部非经济性以及垄断性市场结构呈正相关关系。 (如出租车行业) 存在某些厂商主动要求管制的情况,如ATamp。 T支持 FCC的管制。 管制并不总是能够约束厂商的价格行为。 • NPT的重构 • 鉴于相冲突的证据, NPT被重新构成。 这个重构后的 NPT认为管制原本是用来纠正市场失灵的,却被管制机构误用了。 • 但重构后的假设仍不令人满意。 • 原因:第一,只陈述了一个假设而不是从模型中总结出来的假设。 • 即,它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管制结构会误用; • 第二,重构的假说与被管制行业并不是明显的市场失灵的行业、以及企业常常支持管制的证据仍然不一致。 二、俘获理论 • 俘获理论(斯蒂格勒) • 本来以管制产业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管制机构最后被该产业所俘获。 这意味着管制促进了产业利润而非社会利润。 • 管制的供给是应行业的管制需求,管制机构变成行业控制。 • 这就是规制的亲生产者理论,例如亲生产者剩余理论。 • 如,货车运输业和出租车行业,管制支持在成本以上定价和阻止进入防止租金散失。 • 研究发现,一个产业可以从国家得到 4种好处: • 直接的货币补贴;控制新竞争者的进入;影响竞争对手的替代性产品和互补性产品的生产;固定价格。 • 因为俘获理论与管制历史更一致,因此它比NPT更引人注目。 但同样受批评。 • 原因: 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解释行业是如何控制管制的。 • 似乎大多数规制由以上两种理论(亲社会福利动机和亲生产者理论)结合起来推动。 三、管制的经济理论 • 在 NPT和 CT以后的管制研究者发现,管制不但与市场失灵不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也并不是明显表现为倾向于行业和厂商的,相反,现实中厂商所在的行业和消费者等不同的 利益群体都通过管制提高了自己的福利。 • 现实需要一种更有解释力的管制理论对此做出说明。 • 这一理论必须能解释所观察到的,为什么以下行业曾经管制、又废除管制。 如,铁路、电信、运输、航空、天然气等。 • 施蒂格勒方法( Stiglerian Approach); • Stigler/Peltzman 模型; • Becker模型 施蒂格勒方法 ( Stiglerian Approach) • 管制理论的重大突破表现在 197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施蒂格勒 《 经济管制理论 》。 • 它接近了问题:为什么有管制。 • 与 NPT和 CT相比,施蒂格勒提出了一系列假设,作为此假设的逻辑延伸,预测了哪些行业将被管制以及管制所采取的形式 施蒂格勒方法 ( Stiglerian Approach) • 施蒂格勒分析的 首要前提 是:政府的基础资源是:强制权。 • 一个利益集团可以说服政府使用强制权为他们谋利。 • 第二个前提 :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可通过选择行为以谋求最大效用。 • 两假设导致管制的供给是应利益集团争取收益最大化要求这一假说。 • 管制只是途径,通过它, 利益集团可以游说政府使用强制权来提高集团利益。 • 只能在两种对立的理论间选择:要么是为 特殊利益集团 服务,要么是为 公共利益 服务。 斯蒂格勒 ―― 佩尔斯曼 公式有三个关键要素 : • ( 1)管制立法对财富进行再分配,他认为决定管制形式的核心因素是管制对社会成员间的财富转移方式。 • ( 2)立法者的行为受 连任动机限制 ,会追求政治支持最大化。 • ( 3)利益集团用政治支持来换取立法上的倾斜,并根据自己的收益来决定提供多大的政治支持。 斯蒂格勒 ―― 佩尔斯曼模型 • 一般性的结论:管制倾向于拥有明显偏好的小利益集团,却牺牲偏好不明朗的大利益集团。 • 利益集团规模越小,搭便车的影响就越弱。 • 解释了为什么管制总是使生产商受益。 • 例:美国花生计划。 • 对被管制行业类型的预测: • 假设:立法者总是选择使他们能获得最大政治支持的政策。  斯蒂格勒 ―― 佩尔斯曼模型 斯蒂格勒 ―― 佩尔斯曼模型 斯蒂格勒 ―― 佩尔斯曼模型分析: • M(p,π)为政治支持方程 , P 为进入价格 , π为产业利润 . • π(P)是利润函数 , • Mi为立法者政治支持的无差异曲线 . • M3M2M1 • 分析结论:立法者的最优价格是 p*,是在利润等于 π( p)这一约束条件下实现的最大政治支持, • p*是介于 Pc(利润为零时的价格)和 pm(行业垄断时实现最高利润的价格)之间的。 • 立法者不会定出一个可以使行业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即 p* ≠pm。 因为在 Pc和 pm两种极端情况下,行业会倾向于获取管制干预。 • 因此,经济管制行业一般为 相对竞争行业 或者 相对垄断行业 ,而 管制价格 一般介于 零利润价格 和 垄断价格 之间。 斯蒂格勒 ―― 佩尔斯曼模型 贝克尔 ( Becker)模型 : • 斯蒂格勒和佩尔斯曼的模型 是建立在立法者选择能使自己获取最大政治支持这一假设基础上的, 加里 贝克尔的模型 则侧重于分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 • 他假定 “ 政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