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决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化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富于价格弹性:供给量,0,1,1,1SSSSSEEEEE第三节 均衡决定及其变动 一种商品的供求数量和价格,在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均衡,形成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此时,商品的需求量等于商品的供应量。 一、均衡决定 商品市场的均衡由需求一方和供给一方的共同作用下达到。 S D P Q O p1 QD1 QS1 P2 QS2 QD2 在供求双方的的作用下,形成均衡的市场价格,和均衡的交易水平。 均衡条件:在该均衡价格下,愿意购买量(需求量)等于愿意供应量(供给量)。 实际价格与均衡价格 市场的实际交易价格,不一定等于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是市场调节的方向。 PE QE E 二、均衡的变动 非价格因素也将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为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引起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需求水平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引起需求水平变化的因素 ﬌随时间的变化,将引起需求曲线的左移或右移。 如果假定供给水平不变(供给曲䊿不变) 쌌 且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需求水平的上升( D右移)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上升。 反之,则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下降。 P Q O S D PE QE D’ P’E Q’E D” P”E Q”E 供给水平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如果假定需求水平不变(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水平的上升( S右移)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上升。 反之,则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下降。 P Q O S’ P’E Q’E S” P”E Q”E S D PE QE 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变化,需求水品和供给水平都将发生变化,从而是需求和供给曲线都发生变化。 变化以后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取决于各种作用的综合效果。 P Q O S PE QE E D D’ S’ E’ P’E Q’E A Q’A P’A B Q’B P’B 均衡价格和数量可能上升、下降而久可能不变。 初始均衡于 E,而 SS’时,若需求不变,均衡点 EB; 若 D— 〉 D’时,均衡EE‘。 初始均衡于 E’,当 S’S时,若需求不变,均衡点 E’A; 若 D’— 〉 D时,均衡E’E。 如果初始的供求曲䊿个 S与 D’,或者 S’与 D,可做类似的分析。 供求定理( P59) 需求水平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同向变动;供给水平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 变化以后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取决于各种作用的综合效果。 不同的可能结果,有四种情况(见 P59)。 第四节 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 通过前面建立的均衡价格模型,是一个局部均衡模型。 可以用该模型来分析一些经济问题。 一、货物税的影响 政府可以对厂商征收一定的货物税。 货物税将影响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同时,消费者和厂商将同时承担税负。 P Q O PE QE S’ D E S T P1 在征税前,厂商的供给曲线为 S,如果征收 T的从量税,当价格为 PE时,厂商的实际价格为 P1=PET,因而厂商的实际供给曲线变为 S’。 在任何市场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都下降。 如果原来的均衡价格为 PE,均衡数量为 QE,在宁税后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P’E和 Q’E。 此时,单位产品征收的税中,消费者承担了 P‘EPE,厂商承担了 PEP1。 征税的结果,使市场的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下降。 P’E P1 Q’E S’ D E’ S T P Q O E QE PE 消费者和厂商的税负担的比例,依赖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越大,消费者的税负比例越小,厂商的税负比例越大。 P’E P1 Q’E S’ D E” S T P Q O E QE PE D” P”E P”1 E’ Q”E 供给的价格弹性越大,厂商的税负比例越小,消费者的税负比例越大。 (自行推导) 二、价格管制的影响 政府可以利用其价格政策干预市场。 可以制定商品的最低价格或最高价格,以支持行业发展,或保护消费者利益。 最低限价的影响 政府制定的支持价格,将使市场价格高于市场潜在的均衡价格,从而使商品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 结果使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而消费需求量小于均衡的需求量。 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消化超额供给的商品。 P Q O D S P Q P’ Q’D Q’S P Q O D S P Q P’ Q’D Q’S 最高限价的影响 当政府制定商品的最高限价时,佃行价格低于潜在的市场均衡价格,从而使商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结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而消费需求量大于均衡的需求量。 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弥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 需求曲线 ● ● ● ● ● 10 1 8 3 6 5 4 7 2 10 价格 需求量 0 需求曲线 需求量、需求水平变动与需求曲线 0 价格 需求量 P0 Q0 D1 P Q Q1 Q2 D2 需求曲线移动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个体决策单位之一的家庭户,一方面是要素的供给者,另一方面要购买商品进行消费。 本章介绍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的基础 ——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消费偏好的性质 决定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的偏好。 对消费者的偏好,经济学中有三个基本假设: 完备性。 对任意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消费者能够确定他对一种组合的偏好高于第二种,或者两者没有差别; 偏好的传递性。 CACBBA  , 种类相同的商品的组合中,消费者更偏好数量多。 例如:组合 A( 10X, 12Y), B(10X, 11Y), C(9X, 12Y),D(9X,11Y)中, DBDACABA  ,第二节 基数效用分析 一、效用和效用函数 一个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称为商品对于该消费者的 效用 ,取决于商品自身的性质和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19世纪的经济学家 W. Stanley Jevons、 Leon Walras 、 Alfred Marshall等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的,可以用基数来指定任意一种商品消费组合能够带来的效用。 ( Cardinal Utility Theory) 根据效用的数值,消费者不仅能够排列出偏好的顺序,而且明确知道两种选择偏好差异的程度。 可以用效用函数( Utility Function)来表示不同的商品组合带来的效用: ),( 21 nqqqUU 二、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 Total Utility) 边际效用( 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Marginal Utilities Decreasing) ),( 21 nqqqUTU ii qTUMU  /0/  iqMU 对于效用函数: ),( 21 nqqqUU  U为总效用。 第 i种商品在 给定的消费水平上 ,边际效用 MUi为: inii qqqqqUMU ),,( 21  如果假定效用函数连续(商品的数量无限可分),边际效用 MUi为: inii qqqqqUMU ),,( 21  关于效用函数的假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