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行政资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 ,分为十五级。  (一)国务院总理:一级;  (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三)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  (四)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  (五)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  (六)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  (七)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  (八)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  (九)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  (十)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  (十一)科员:九至十四级;  (十二)办事员:十至十五级。 第二节 财政资源 一、相关概念  财务 ,就是与资金收集和分配相关的事务,财务管理即对资金收集、分配与使用的管理。  财务管理种类繁多,有私人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运用国家权力对国家资金的筹集与再分配作出的安排,即 财政。  财政 作为一种国家活动。 是一种政治行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如何实现财政职能,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行政机关 )具体如何管理国家资金收支活动,即在行政领域内对国家资金收支的管理,就是 财务行政。 一、相关概念  财政管理 是一种政治决策,研究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之间、国家与区域 之间在资金筹集分配上的关系。 一般以 立法或行政措施 予以明确,财政管理反映了一个国家内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受国家性质、社会经济状况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  财务行政管理 即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资金的筹集、使用所进行的管理,是国家对社会事务所实施的公共管理,属行政体制的范畴,管理内容包括 资金的筹集 、资金的分配 以及 资金的使用 三个环节。 同财政管理相比较,属于中观范畴,在宏观的财政政策的制约下,通过 税收管理和国家预、决算 等管理措施,组织相应的机构去实现国家财政目的。 一、相关概念  机关财务管理 指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经费的支付、使用所实施的管理,即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行政经费来保证本机关行政职能的实现。 一、相关概念 由此可见 , 财政管理这种特殊的资源分配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 一 ) 财政资源分配的 主体是国家。 ( 二 ) 财政资源分配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职能 , 满足公共需求。 ( 三 ) 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剩余产品。 ( 四 ) 财政分配的方式是以 无偿分配为主 , 不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国家不需要有等价物也可参与分配。 ( 五 ) 财政分配以 国家权力为后盾进行强制性分配 , 不遵循自愿性原则。 二、财政管理的功能 (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调节收入分配。 (三)加强对政府控制。 (四)提高行政效率。 三、财政体制  财政体制 是国家对国家资金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制度。 是国家划分各级财政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力和利益的制度。  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  中央财政主要职能职责:  地方财政主要职能职责: (二)财政体制的类型 财政体制按财政集中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 集权型: 统收统支 ,全部收入归入国家(中央),地方支出由国家拨付,管理权属中央,支出与收入不发生直接联系。 (中国古代)  分权型: 即在事权划定的基础上,确定中央与地方各自的收支范围,各自编制独立的预算,自谋预算的平衡。 (地方自治体制国家为典型)  过渡型 : (中国 1979年采用的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即在划定中央、地方的收支范围内,分级包干、各负其责,最终管理、调剂权属中央) 四、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 预算管理  支出管理  收入管理 由 政府 提出并 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 的 国家年度收支计划。 理解: A、 所谓 “ 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 ” 是指: 要经过 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 )审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