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对经济作用的特点:周期性长、发效性迟缓 教育先行论教育同步轮教育滞后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美)舒尔茨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在经济增长中, 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9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 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一、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二、学校文化 分类 —— 核心 三、学生文化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 ; ; ;。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 ; ;。 第四节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二、人口对教育再生产 控制人口的数量 提高人口的质量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0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一、不平衡性 二、继承性 课堂练习 、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 B ) __________决定的。 ( C )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 ( 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4.“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B ) “人力资本论”的是( C ) ,主要是强调教育: ( D )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两个方面 11 (一)生理发展 ,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 (二)心理发展 :感知、记忆、思维等 :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三、人的身心发展动因 (一)内发论 (二)外铄论 (三)实践主体论 (一)内发论 核心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 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2.(奥地利)弗洛伊德性本能 (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3.(美)威尔逊基因复制 4.(美)格塞尔成熟机制 5.(美)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二)外铄论 核心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 校教育。 代表人物: 2.(英)洛克白板说 3.(美)华生行为主义理论 (三)实践主体论 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 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一、遗传 二、环境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 (一)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二)作用 ,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1.(美)高尔顿:《遗传的天才》 1869,“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 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 2.(美)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12 :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 性。 名性者,中民之性。 二、环境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 最近发展区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条件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自身条件 ( 1)教育的物质条件 ( 2)教师的素质 ( 3)教育管理水平 家庭环境的因素 社会发展状况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 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练习 ,其中 ______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 B ) ,其中 ______是主导。 ( B ) ( D ) A.遗传素质 B. 成熟 C.环境 D.学校教育 4.“白板说”;“龙生龙,凤生凤”;“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分别体现了儿 童发展中的( D )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辐合论 B.环境决定论;辐合论;教育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属于外铄论者的学者是( A ) A .洛克 B. 格塞尔 13 C. 孟子 D. 威尔逊 “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 A )。 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 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节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顺序性 二、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 四、互补性 五、个别差异性 一、顺序性 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 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 发展的不可逆。 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 感。 教育措施 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 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 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二、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 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措施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例: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初中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 高中生:辩证思维 三、不平衡性 (一)不平衡性表现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生理方面: 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 熟在后。 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二)教育措施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记》:“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 5 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2~ 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 4~ 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 学习外语应该从 10 岁以前就开始; 学习乐器在 5岁左右为最佳 9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四、互补性 14 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 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教育措施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 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 人的水平; 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五、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 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 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 教育措施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 速地切实地提高。 总结 教育是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 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练习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 )规律的反映 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 展( D )的特点。 “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是( C ) ( A ) A. 3 岁 B. 4 岁 C. 5 岁 D. 6岁 ,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 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 然得到发展,表明给身心发展具有( D ) 8.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C ) 15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简答 1.“ 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发展的哪一种因素。 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 用。 案例分析 我是一个 9 岁孩子的家长。 在孩子 5 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 开发孩子的智力。 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 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 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学习。 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请帮助 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 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这位家长违背 了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 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二、层次结构 (一)国家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 (四)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概念辨 别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的表述结构应当包括三 个组成部分: 16 ①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②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教育目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 四)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三、教育的无目的论 四、教育的辩证统一论 五、生活本位论 六、文化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 到高度发展。 (二)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德)福禄倍尔、(瑞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