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汇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神支柱的血脉和源泉,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传承与积累下来的文化精 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使得中华民族得以五千年延绵不衰。 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最集中的、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何谓国学经典。 “深入人心,影响深遥,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即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江泽民曾提出:“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 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 传统文化 ,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 自强不息 ” 的开拓精神; “ 厚德载物 ” 的博大胸 怀;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的浩然正气;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的爱国主义精神;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无私奉献精神,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这是一件大好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 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 做人从哪里开始。 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 蒙的 “ 三百千 ” 开始。 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那么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国学又是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呢。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自 0 岁开始发展, 1—— 3 岁即有明显的发展, 3—— 6 岁 14 发展更为迅速, 6—— 13 岁则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 利用幼儿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 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 一名小学生假若不自一二年级开始启蒙,那么他顶多只有三四年时间接触经典,然而一名幼儿园中班开始启蒙的小朋友则大不相同,他可以有八年的时间浸润在经典世界中。 所以对幼儿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是现行幼儿园教育的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做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华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德育基础,国 学经典有很多是圣人君子的感人故事,读圣贤,晓礼仪。 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先人的事迹教育祖国的未来,让幼儿受到启示,学习好的典范,摒弃坏的习惯,大力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 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更意力和自控力。 国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国学经典博大精深,需要幼儿长期持久的去理解和学习,有益幼儿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 有效并且极大限度开发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 通过国学启蒙来开发儿童的记忆能力是非常不错的,大家都知道人的右脑是主管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大家拼命的想开发孩 子的右脑潜能,在此入手岂不一举多得吗。 儿童之所以能够轻松简单地记住国学经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典中高度浓缩又相对关联的思想体系,国学经典中的词汇是大量的,在语言上又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对人生、世界及至宇宙的智慧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是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组合时,都是用简练的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 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帮孩子有一点懵懂的理解更好,可问题是理解正是人一生的事情,就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对象,我们成人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断的深化的。 正所谓“少儿不解歌吟事,种粒 冬埋春复苏”。 可以明确快速的增加识字量,为幼小衔接作准备。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他们不自觉地喜欢上了诵读活动,主动地去认识文字,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随着幼儿识字量的增加,记忆力的提高,在轻松愉快的幼儿园里,学习能力增强, 15 为孩子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要做中华文化精髓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们在影响孩子的同时,让一个孩子去影响一个家庭,乃至让更多的人在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享受美 好生活,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者、传播者。 国学早教机,中华教育研究会科研成品,在国学教育方面,特别倡导:桃李不言让孩子感受国学,春风化雨让孩子享受国学,童蒙养正让孩子扎根国学,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快快乐乐学习国学。 《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 “ 袖里通鉴 ” , 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 《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 教育 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 幼儿 国学启蒙开始。 回溯源头,传承命脉, “ 国学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16 浅谈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 的渗透 申胜弯 摘要: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 我们还必须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把它熔铸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其实在体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也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循序渐进的渗透到体育教学 中去。 关键词: 传统文化内容 做人 渗透 体现 谈到文化,人们似乎总是把眼光放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其实在体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也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循序渐进的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 首先来看一看体育教学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 一、体育教学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现在的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而儒家文化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道德境界追求的最大目标,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 由此可见,儒家的“修身之道”具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只局限于狭隘的个人利益。 正己才能正人 这是儒家“修身之道”的重要内容,指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才能端正别人的思想品德,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获得成功也使他人获得成功。 好学笃行,端正生活态度 孔子说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这些言语都表明孔子对物质生活要求较低,他鄙视享乐侈糜的生活态度,而一心用在学习和理想的追求上,在物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发奋学习。 这种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值得今 天的学生学习。 尊长爱幼,造就社会的和谐 17 孔、孟看来,孝悌是仁德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合作进取的品质。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思想、情感、个性和意识,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传统文化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华夏传统文化的渗透,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在教学内容 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 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武术项目作为我校的体育特色教学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精神,能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各种体育游戏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同时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结合教学实际才能在教学中使传统文化得以渗透。 二、教学各个阶段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准备部分中体现 在准备部分中加入队列队形练习,有助于传统文化在课中的渗透。 队列队形练习不仅是对学生的身体姿势和 空间知觉进行训练,同时也是一项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统一完成动作,在进行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集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 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容貌、精神。 ”因为通过这一要求,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同时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上课氛围。 在基本部分中体现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状况、素质、意志 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表现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存在着畏惧的心理,如怕苦、怕摔、胆怯等,特别是在跳远、跳山羊、垫上运动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 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各种不同不利于练习的心理状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在课中的渗透。 我们教师要抓住时机帮助、关心、教育学生,使学生有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18 在具体教学中怎样渗透传统文化。 如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 俗话说 :“习武先习德”,拿抱拳礼来说,虽然只是一个武术礼节,却非常有内涵。 有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的礼仪,抱拳表示团结,拇指向内表示低调做人;这里面也有武术技术含量,出掌的手可及时避让攻击,握拳的手则可随时出拳攻击,甚至可以说,娃娃只要懂得了抱拳礼,就懂得了武术。 这是一边讲了礼了,一边可自卫,还一边可随时出击。 作为中国人的基本礼仪,也是告诉别人,中国人讲礼,但是也不可侵犯。 因此说,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其内涵对青少年也能起到道德教育作用。 在武术教学中,我们还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又如体育游戏教学,体育游戏是学生最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进行游戏练习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之间的合作。 运用游戏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既可以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例如两人三足走、老鹰抓小鸡、运球接力、推小车等。 在这些游戏活动中,让学生通 过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在相互帮助、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心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真正体验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这些环节来渗透传统文化。 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回收器材中体现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这些小事中也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搬运垫子,要求学生不得把垫子在地上拖;在领取篮球或排球时不用脚踢、不乱扔乱抛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加以制止,并进行教育。 对那 些热心协助教师整理场地的学生给予当众表扬。 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中体现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 19 表性的事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 本学期最近的一节体育课,是下午第一节,五月的太阳已经很热了,上课排队完毕时女生甲说:“老师,太热了,我受不了”,她刚说完,班里其他学生也跟着起哄说“热死了”,这时原本排的整齐安静的队伍里发生了骚 动,我沉住气,没有训斥,而是讲道理给孩子们听,上体育课就是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要有克服困难不怕苦的意志,要有约束自我的能力。 四、结合教师的以身作则,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常是通过讲解、示范、组织、亲身参与等过程,来达到教育目的的。 课中渗透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这一过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显然更具有直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