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奖惩机制,激励教师终身学习。 ( 4)实训基 地建设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引企入校力度,实施“多元化”办学,在已经引进 2 家企业的基础上,再引进 2 家企业进入学校,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建完成 3 个技师工作站,使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加强实训文化建设, 建立 教学资源库,构建实训资源共享平台。 3. 建设思路 11 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 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良性互动的“ 产品导向、项目引领、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 调研,提炼典型工 作任务, 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为切入点 ,实 施 模块 教学、情景 教学, 推 进 “一体化”教学。 完善实训条件。 加强 实训文化建设, 建设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的教学场所,积极推行实训教学“ 6S”管理。 加大师资 建设力度。 “走出去、请进来、校外提升与校内培训 ”结合,打造 理念新、技能强、素质高的专兼职“一体化”教师队伍。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在“冠名班”、“订单培养”的基础上, 借助“引企入校”,形成“教室即车间、学生即工人”新型校企 合作模式。 4. 建设内容 (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① 构建 “产品导向、项目引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品为导向, 通过 引企入校 , 按企业生产要求, 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当作 教学 项目,做到 产品导向、 产学一体。 以项目为引领, 将 企业加工产品归纳、整理,提炼出典型零件加工 的 岗位能力 ,将典型零件的加工设计为 教学 项目,以项目 为 引领 组织教学。 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 的 融合 , 学生定期 到企业 轮岗训练 、顶岗实习 , 与企业共同构建 “ 产品导向、项目引领、工学交替 ”的 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与 基础操作 技能, 第一学期 4 周 在 校内实训基地 进行 认知训练、 基本 操作技能训练,第二学期 4 周 到企业基础 岗位 顶岗训练,技能水平达到 初 级工标准 ;第二年重点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一体 化 教学 奠定基础,再到 引企入校企业 和 校外实训基地进 行交 替 训练。 每学期 4 周在 校内工厂实践训练 , 4 周 校外实训基地顶岗训练,技能水平达到高级工标准;第三年综合项目训练,第一学期首先 到企业顶岗训练 2个 月 ,再 到 校内实训基地学习 2个月,第二学期 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技能水平达到高级工标准。 图 3- 1- 1 人才培养模式 12 ② 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 “核心能力、专业素养、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 一体化课程体系。 建设专业建设委 员会,深入企业调研 ,选择一线技术人员座谈,根据每个人的工作经历,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构建 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合理设计教学工作页。 体现“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的目标。 按照生手 — 熟手 — 能手 — 高手层次,构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 技能标准。 根据培养目标 不同,设置不同难度的课题模块,使学生 能力逐 步提升,实现梯次 发展。 第一学年 教学内容 :核心能力 +一体化 的基本工种操作技能训练。 第二学年 教学内容 :核心能力 +一体化 的专业生产实习。 第三学年 教学内容 :专业技能强化训练 +顶岗实习。 三次循环体现三个层次和 飞跃, 做到 岗位技能三年不断线。 图 3- 1- 2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体系 ③课程 及教材 建设 13 ★精品课程建设。 两年内完成 2 门精品课 程 的建设任务。 主要编写校本教材、教案,建设习题库、试题库,开发教学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与企共同开发网络平台。 ★ 校本 教材建设。 2020- 2020 年 编写 6 本校本教材。 组建 由企业专家参与的 教材编写 小组, 依据调研企业提出的数控加工专业 岗位能力要求, 根据《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标准》, 建立 6 门课程的 课程标准 , 编写 相应的 校本教材 和与之配套的教案、课件。 ④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推行 “教、学 、做” 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采用“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培养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利用教学资源和网络 资源 , 教学手段上 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手段,制作 电子课件,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探索教学考核 方法。 核心能力考核采用日 常 考核 和综合评估方式 ; 专业素养考核 , 充分利用试题库, 采用理论 考试 与实践 考核相结合方式 ; 岗位技能考核 , 采用 职业资格 考试 和企业 评估 相结合方式。 ★ 建设一体化教室 新建一体化教室 2个:一是 数控机床维修一体化教室 ,二是 数控仿真实训一体化教室。 完善原有 2个 实训室相关配置。 ⑤评价模式改革 构建“四方联动”评价模式。 建立 “校、企、政、社” 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学校评价:通过出勤考核、考试、作业、提问答辩等。 通过课题训练、实操训练、技能达标训练,评价学生的技能结果。 企业评价:在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中, 考核是否胜任本岗位 工作 ,团队协作、安全意识、文明生产习惯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政府评价: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使学生获得岗位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社会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各行业、企业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使学生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⑥ 教学资源库建设 重点建设“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试题库”“案例库”及“课件库” : ( 2) 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带头人 2 人 、 骨干教师 8 人 、 “ 双师型 ”教师 8 人,聘5 位行业、企业 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培养硕士 研究生 5 人。 ① 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专业带头人 2 人。 制定国内外进修培训计划, 参与专业建设, 14 为专业教师作专题辅导报告,上示范课、观摩课,教案在校园网上公布,实现资源共享。 承担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真正起到专业带头人的作用。 每年参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研究,负责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②骨干教师 培养 两年内培养出 8名骨干教师。 承担示范课教学任务、培养新进教师、参与新教材的编写。 ③ 双师型教师 培养 培养出 8 名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达 93%。 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技师)及校内 教师技能培训等措施完成。 ④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两年内再 聘请 5名 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教学任务。 ( 3)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建设 ①参与职教集团 我 校是牡丹江职教集团的 核心 成员,数控加工专业要充分依托 职教集团的平台 , 整合院校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 ,参与行业活动。 ②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建设 建立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管理细则;顶岗实习生管理制度;系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兼职指导教师及实习学生职责;顶岗实习考核方法;顶岗 实习奖励办法;校外实习管理细则;学生顶岗实习劳动纪律规定;安全实习管理条例;学生实习守则等管理制度。 建立“校企共融”合作机制, 巩固 校企双方合作关系。 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③ 专业建设委员会 建设 建立 由学校、企业、行业专家 组成的 专业建设委员会 , 负责行业、企业调研, 定期 进行专业研讨。 指导一体化教学改革, 论证课程体系建设, 审订专业教学计划 , 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④ 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引入 2 家企业 进驻学 校,使数控专业引企入校的 数量达到 4家。 重点建设实训文化, 在 实训教学现场的主要装置上挂识别标牌。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两年内,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3 家。 实现有效的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完成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⑤ 创建技师工作站 两年 中 建设 3 个技师工作站。 5. 建设进度 (1) 2020年度建设进度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产品导向、项目引领、工 15 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 构建“核心能力、专业素养、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 培养专业带头人 1 人, 骨干教师 4 人, 双师型教师 4 人, 聘请兼职教师 3人,确定研究生 培养对象 3 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 专业指导委员会, 建立校企共培人才培养模式。 (2) 2020年度建设进度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产品导向、项目引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 完善已 初步构建的课程体系 ; 完善“ 产、学、培 ” 一体的 教学模式。 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带头人 1 人,培养骨干教师 4 人,新增双师型教师 4 人,再聘请兼职教师 2人,确定研究生培养对象 2 人,派遣 3 名教师进入行业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学习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完善 校企合作 规章制度 ,建立 专 业指导委员会, 完善 校企共培人才培养模式; 引入 2家企业共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新建 1 个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2个技师工作站。 6. 资金预算 共投入资金 500 万元, 中央财政 400 万元, 市 级 财政 100 万元,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 344 万元,师资队伍建设 80 万元,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76 万元。 数控机床维修仿真实训一体化教室及新增添设备 180万元,教师培训进修预计投入 40万元。 7 . 保障措施 ( 1)组织保障 成立数控加工专业建设小组,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 2)制度保障 制定《数 控加工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责任制度。 ( 3)资金保障 两年内计划投入建设经费 500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投入 400万元,市级 地方财政投入 100万元,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8. 预期效益 首先形成 “产品导向、项目引领导、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完整配套的课程体系。 其次,教师队伍 建设得到了整体提升,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学生与 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在专业的建设中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有所得,实现多方共赢。 16 专业二:电子 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 计划 项目组负责人: 朱奎德 1.需求论证 ( 1) 产业背景与 需求分析 电子技术应用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国家信息产业部 预测, 2020 年全国电子专业人才需 求 725万人。 目前 牡丹江电气行业需要大批量电气维修技术工人,牡市发改委统计,近五年缺口在 8000 人以上,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 2)专业定位 培养电子产品设计、装配、调试、检测及维修的高技能人才。 从事电子行业 生产线上的装配、调试、检测、维修以及基层管理等工作。 ( 3)建设基础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有专业 教师 18人,其中本科学历 16 人,专科学历 2 人,其中学科带头人 1 人,骨干教师 3 人。 现有双师型教师14人。 本专业配备了电子、电工、 PLC 编程、计算机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共 6 个。 拥有实习设备总价值 630 余万元。 本专业近二年 毕业生 683 人,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比例 100%。 承担阳光工程和劳动力培训、下岗职工、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培训等,累计培训 3000 多人次,学生暑期参加家电维修社会实践活动,为家庭、宾馆维修彩电、 DVD、灯具等家用电器 600多台,为我市中小企业维修电气设备 52台,节省维修经费 10 多万元。 ( 4) 存在的 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相对陈旧 ; 教学方法还不能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体化课程体系相适应 ;个别教师实践技能 亟待提高 ;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比例偏低 ;实验、实训设备 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2.建设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工学结合,梯次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 通过“校-企-校-企”四个阶段的模块化式的培养,学生 专业技能达到中、高级水平。 改革教学方法,打造全新的教学资源,建设 2 门精品课程,与校企专家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5 本 , 完成教学资源库 建设 等目标。 建立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家 教学团队,新增培养 2 名专业带头人、 6 名骨干教师,建立 7 名兼职教师的资源库 , 建设 一支 专业建设 与 管理、教学、生产、革新、研发的 “ 双师型 ” 教师 队伍。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不断推进校企合作, 再与 2 家企业签 订 校企合作协议,建立 2 个校外实训基地,创建 1 个技师工作站。 17 3. 建设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