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违背概率规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西蒙的观点常常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的渊源之一。 早在 20世纪 5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行为经济学,但早期的研究比较零散。 直到 20世纪 70年代,才由卡尼曼与特沃斯基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并引起轰动。 90年代,行为经济学(包括行为金融学)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剥去了理性人假设光鲜的外衣”,向我们揭示了许多现象的真实面目。 有人甚至预言,心理学将对传统经济学形成颠覆。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 传统经济学对变量进行简化,利用模型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预测。 这本身是一种规范性的研究范式,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重要的变量及其作用方式。 而心理学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强调知觉、情感和态度的影响,使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有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决策行为。 可以说,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充实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商品现象扩大到了人类的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三个重要特点:  行为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研究一个国家中某个时期的消费者和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以实际调查为依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 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的决策过程,而不是这些行为所完成的实绩。  行为经济学更重视人的因素,因此也可以认为它是管理方面的经济学。 它研究分析经济活动的心理过程,如:人们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等。 行为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 (一)对 “ 经济人 ” 假设的挑战 “ 经济人 ” 假设是整个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的前提性假设和基础性假设,并被作为全部理论构架的逻辑支撑点和方法论原则。 它主张: ①人是有理性的。 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 “ 他只想以最小的牺牲来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 ”。 ②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 ③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与他人利益的协调中才能实现。 交换是从 经济人 的本性驱使下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人类的交换倾向是利己本性的外在形式和作用方式, 理性言语那诸种能力的必然结果。 行为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  现实:  (1) 人并不能理智地胜任一切  (2)人不是完全理性的 ,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只能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 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到利益的驱使, 同样也受到自己的 “ 灵活偏好 ” 及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经济生活中的种种 “ 反常现象 ” 和 “ 悖论 ”正是对于经济学完全理性和最大化原则的严峻挑战。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