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zemax的照相物镜的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6。 以下; b)中视场物镜:视场角在 30176。 ~60176。 之间; c)广角物镜:视场角在 60176。 ~90176。 之间; d)超广角物镜:视场角在 90176。 以上。 照相物镜按其相对孔径的大小,大致分为 a)弱光物镜:相对孔径小于 1: 9; b)普通物镜:相对孔径为 1: 9~1: ; c)强光物镜:相对孔径为 1: ~1: ; d)超强光物镜:相对孔径大于 1: ; 照相物镜没有专门的视场光阑,视场大小被接受器本身的有效接受面积所限制,即以接收器本身的边框作为视场 光阑。 照相物镜上述三个光学性能参数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这三个参数决定了物镜的光学性能。 企图同时提高这三个参数的指标则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只能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在侧重提高一个参数的同时,相应地降低其余两个参数的指标。 早期的照相物镜是单片的正弯月形透镜,其前置一孔径光阑,之后演变为双胶合弯月透镜以及正负分离透镜,这些简单的物镜相对孔径很小只能在室外照明条件良好时拍摄,又称为风景物镜。 最早出现的对称型物镜,属于简单的风景物镜对称于光阑的组合,相对孔径仍然很小,如 Hypogon物镜。 之后又出现 Protar物镜, Dagor 物镜等一系列逐渐演变出来的物镜,之后出现的三片物镜是很多复杂透镜的基础,它由三片分离的薄透镜组成,在视场角为 55176。 时,相对孔径可以达到 1: ~1。 ,在视场角适当降低时,相对孔径可提高到 1: 以上。 其他还有双高斯物镜、远距物镜、反远距物镜等等复杂物镜。 本次涉及所使用的三片物镜是具有中等光学特性的照相物镜中结构最简单,像质最好的一种,被广泛使用在比较廉价的 135和 120相机中,例如国产的海光学课程设计 4 鸥 — 海鸥 — 天鹅相机等。 这种照相物镜进一步复杂化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增大相对 孔径,或提高视场边缘成像质量。 第二章 设计过程 根据参数要求 确定恰当的初始结构 照相物镜属于大视场大孔径系统 , 因此需要校正的像差也大大增加 , 结构也比较复杂 , 所以照相物镜设计的初始结构一般都不采用初级像差求解的方法来确定 , 而是根据要求从手册、资料或专利文献中找出一个和设计要求比较接近的系统作为原始系统。 在选择初始结构时 , 不必一定找到和要求相近的焦距 , 一般在相对孔径和视场角达到要求时 , 我们就可以将此初始结构进行整体缩放得到要求的焦距值。 设计要求: 焦距: f’ =15mm; 相对孔径 : 1/; 在可见光波段设计 (取 d、 F、 C 三种色光 ) 视场角 2w=74176。 在光学技术手册查询后选定初始结构为后置光阑的三片物镜(如图 1),初始参数为:焦距分 f’ =。 相对孔径 1: ;视场角 2w=54176。 ,其余参数见表 12。 表 12 r1= d1= n= v= r2= d2= r3= d3= n= v= r4= d4= r5= d5= n= v= r6= 光学课程设计 5 优化设计 过程 将参数输入 zemax:其中第六面设为光阑面,厚度设为 marginal ray height,移动光标到 STO 光阑面(中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