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标正机床厂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与 方法。 机制专业部分学生于 20xx 年 3 月到保定标正机床厂进行了毕业实习,并且有 13名学生毕业后留在了标正机床厂从事技术工作。 20xx 年的 11 月,机制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到该厂进行了参观实习,实习效果很好 ,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其中机制教研室的 2名专职教师也来自标正机床厂的技术部门。 这些基础条件,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xx 年 5 月与标正机床厂鉴定实习协议,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基地去实习,自协议签订以后,双方的合作正在日益加深。 31.建设思路、建设内容 建设思路: 1) 在建设期内,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将 与保定 标正机床厂全力配合,齐心协力,建设定位于培养应用性高级技术性人才的 “ 全程模块化项目实践教学基地 ”。 根据不同年级的 学生进行分层次 分模块 实习,由大一新生的工程认识实习、大二学生的工程训练、大三学生的机械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到大四学生的 综合机械创新训练四个阶段的“四段式”实践教学基地, 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时间比例分配 上采用 1:2:4:3 型的 培养模式。 针对每一个阶段建设 专项 实训设备、配备特定的实训指导教师、配有特定的实训教材、编写 专项 实训项目、 制定特定的 实训计划、 编写 实训技能分解体系指标、 编写 实训操作设备使用指南、 编写 实训质量评估体系等内容。 尤其要重点建设专项技能训练实践项目, 突出每一项专项训练的“核心能力”并将此阶段的考核与 “ 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 对接,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 对于第四段的综合机械创新训练,针对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项目。 逐步推进大学四年级学生在企业参与实际研发项目进行毕业设计,保证毕业设计题目的工程性、真实性、实用性。 2) 根据标正机床厂的需求,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 协议,成立订单班。 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修订培养方案,开设贴近标正机床厂用人需求的课程。 建设内容: 地 : 1) 第一段建设认识实习项 目,主要开展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 、优秀设计师来学院讲座、现场参观教学、 重点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把工厂现场生产情况随时调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2) 第二段工程训练,主要完成金工实习、测绘实习 等实训项目。 编写金工实习大纲、金工实习指导书、金工实习考核办法、金工实习能力细则分解 指标 、金工实习项目 、金工实习评价体系 等内容。 编写测绘实习项目、测绘实习大纲、测绘实习能力细则分解指标 、测绘实习考核办法等内容 ,组织建设配套 硬件 设备、培养安排实践指导教师。 3) 第三段专业专项训练,主要完成 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符的专项训练。 侧重于对学生将已有的设计、 理论 、 方法 等成果进行创造性地实施转换成产品能力的培养。 其中 包括零部件 产品设计实习项目、工艺编写与夹具设计实训项目、数控编程与MASTERCAM 软件 操作 实训项目、 PLC 程序设计与控制实训项目、 计量器具使用与检验实训项目。 采用 CBE 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培养能力标准与专业认证相符 ,逐步实现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资 格考试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优秀实践指导 师资团队 ,编写配套的相关 文 件和教材。 4)第四段综合机械创新实习项目。 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下发任务, 由学生根据任务进行产品设计、经济成本预算、编写加工工艺、设计工装、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操作设备、完成产品、检验产品的过程培养模式,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 主要编写综合创新实训实例设计 任务书 、设计配套设备、组织安排师资团队 ,编写配套相关文件和规定。 在建设期内逐年将毕业设计向企业推进, 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联系, 保证毕业设计题目的真实性、工程性、实用性。 推进进程为第一年 20%,第二年 40%,第三年达到 70%以上。 根据标正机床厂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 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 双方共 同制定培养计划,修订培养方案,开设贴近标正机床厂用人需求的课程。 双方共同安排 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 32.建设目标和建设计划 (建设目标和建设计划,包括实践专业、实践内容及企业课程等) 建设目标: 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与保定标正机床厂合作为基础, 建立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及自动化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 全程式模块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每年近 1500 人 次 的实训要求 , 达到实践总学时占人才培养 方案的 50%;搭建教师科研、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平台 , 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教师取得工程师资格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并以此为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