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热处理车间清洗零件的传动系统中的二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440 Ⅰ轴 Ⅱ轴 Ⅲ轴 1 卷筒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05 级课程设计 第 6 页 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带传动零件设计计算 1)、计算功率 cP 查表有工况因数  ,故 1. 2 5. 5 6. 60cAP K P k w    2)、选取 V 带型号 根据 kw , 1440 r/minmn  ,查图表确定选用 A 型 3)、确定带轮基准直径 1D 和 2D 查表选取 1 125D mm , ε 1% ,得 1211 2 5 1 4 4 0(1 ε ) ( 1 0 . 0 1 ) 3 0 9 . 3 8576mDnD m mn      查表取 2 315D mm 大带轮转速实际 11 2 1 2 5 1 4 4 0( 1 ε ) ( 1 0 . 0 1 ) 5 6 5 . 7 2 / m i n315mDnnrD       则误差 111 5 7 6 5 6 5 . 7 2Δ 0 . 0 1 8 = 1 . 8 % 5 %576nnn    ,故允许。 4)、验算带速 ν 1π Dn π 1 2 5 1 4 4 0ν 9 . 4 2 m / s 2 5 m /s6 0 1 0 0 0 6 0 1 0 0 0m    ,方案 合适。 5)、确定带长和中心距 a 初 步选取 中心距 0a 650mm ,则有带长 2 21 2 2 100( ) ( ) 3 . 1 4 ( 1 2 5 3 1 5 ) ( 3 1 5 1 2 5 )2 2 6 5 02 4 2 4 6 5 02 0 0 4 . 6 8 m mD D D DLaa         查表取 基准长度 2020dL mm 实际 中心距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05 级课程设计 第 7 页   2 21 2 1 2 2 12 π ( ) 2 π ( ) 8 ( ) 6 4 7 . 6 38ddL D D L D D D Da m m    6)、验算小带轮包角 1α 211 3 1 5 1 2 5α 1 8 0 5 7 . 3 1 8 0 5 7 . 3 1 6 3 . 1 9 1 2 06 4 7 . 6 3DD a        验证方案适合 7)、确定 V 带根数 Z 传动比 11440 n   查表有 0 kW 、 0Δ kW 、  、 。 则有 V 带根数 006 . 6 0 3 . 1 9( Δ ) ( 1 . 9 2 0 . 1 7 ) 0 . 9 6 0 1 . 0 3caLPZ P P K K      取 Z=4 根 8)、求轴上载荷 张紧力 查表得 /q kg m , 所以单根 V带 的 张紧力: 220 2 . 5 6 . 6 0 2 . 55 0 0 ( 1 ) 5 0 0 ( 1 ) 0 . 1 0 9 . 4 2 1 4 9 . 3 74 9 . 4 2 0 . 9 6 0caPF q v NZ v k         轴上载荷 10 α 16 92 si n 2 4 14 7 si n 11 82 .1322QF Z F N      9)、结构设计 小带轮 1 125D mm ; 大带轮 2 315D mm 、减速器内传动零件设计计算 、齿轮材料选择 初选大小齿轮的材料均 45 钢,经调质处理。 其硬度在 229286HBS,齿轮等级精度为 8 级。 由于减速器要求传动平稳,所以用圆柱斜齿轮。 初选 10。 、高速级齿轮设计计算 1)、查取教材可取得:  ,  ,  ,  ,1 . 2 5 1 . 1 5 1 . 2 1 . 1 1 . 8 9 8AVK K K K K   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05 级课程设计 第 8 页 传动比 1  由表查得各数据如下:  ,  ,   ,取 10 则   2)、接触疲劳施用应力 查图可知: lim 1 lim 2 590HH MP ; HminS  则应力循环次数: 8116 0 6 0 5 7 6 1 1 6 5 2 5 0 6 . 9 1 1 0hN n jL         注释:一天 16 小时,五年,一年 250 天计算 21 881 / 6 . 9 1 1 0 / 4 . 2 9 1 . 6 1 1 0N N i     又查图可取:  则 l i m12m i n5 9 0 1 . 1 5901 . 1H L NH P H PHZ MPS     3)、计算小齿轮最小直径,取齿宽系数   21312 332 ( 1 ) 189 .8 2 10 ( 1 )590 HEH P dZ Z Z Z KT udumm            4)、确定中心距 a 11 5 4 . 0 9( 1 ) ( 1 4 . 2 9 ) 1 4 3 . 0 722da i m m      就尽量圆整成尾数为 0 或 5,以得于制造和测量,所以初定 150a mm。 5)、选定模数 nm 、齿数 1z 、 2z 和螺旋角  12()2 cosnma z z 一般 1 17 ~30z  , 8 ~15。 初选 1 25z , 10 ,则 2 1 1 25 z i     取 2 108z  ,则 122 c o s 2 1 5 0 c o s 1 0 2 . 2 22 5 1 0 8n am zz     由标准模数取  , 10 12 2 c o s 2 1 5 0 c o s 1 0 1 3 1 . 3 12 . 2 5nazz m      取 12131zz 则 121 1 131 2 4 .7 61 1 4 .2 9zzz i   取 1 25z 2 131 25 106z    齿数比: 21/ 106 / 25  与 1  的要求比较,误差为 % ,可用。 于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05 级课程设计 第 9 页 1112() 2 . 2 5 1 3 1c o s c o s 1 0 . 7 3 5 1 0 4 4 62 2 1 5 0nm z za        满足要求。 6)、计算齿轮分度圆直径 小齿轮 11 2. 25 25 os c os 10 .7 35nmzd m m    大齿轮 22 2. 25 10 6 os c os 10 .7 35nmzd m m    7)、齿轮工作宽度 1 d m m    圆整大齿轮宽度 2 65b mm 取小齿轮宽度 1 70b mm 8)、校核齿轮弯曲疲劳强度 查表可知: lim 1 lim 2 220FF MPa; min  ; 121  NN YY ; 2STY  l i mm i n2 2 0 2 1 2 9 3 . 3 31 . 5F S TF p NFY Y M P aS     根据 1z 、 2z 查表则有: 1  ; 2  ; 1  ; 2  ;   ; 则 311 1 1112 2 1 . 8 9 8 8 4 . 6 7 1 0 2 . 6 2 1 . 5 9 0 . 6 8 0 . 9 0 9 0 . 8 77 0 5 7 . 2 5 2 . 2 5F F a s a F pnKT Y Y Y Y M P ab d m           222 1 F P112 . 1 7 1 . 8 08 4 . 8 2 7 9 . 5 32 . 6 2 1 . 5 9F a s aFFF a s aYY M P aYY       所以两齿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满足要求,此种设计合理。 、低速级齿轮设计计算 1)、查取教材可取得:  ,  ,  ,  ,1 . 2 5 1 . 1 5 1 . 2 1 . 1 1 . 8 9 8AVK K K K K      传动比 2  由表查得各数据如下:  ,  ,   ,取 10 则   2)、接触疲劳施用应力 查图可知: lim 3 lim 4 590HH MP ; HminS  则应力循环次数: 8326 0 6 0 1 3 4 . 2 7 1 1 6 5 2 5 0 1 . 6 1 1 0hN n jL         注释:一天 16 小时,五年,一年 250 天计算 42 883 / 1 . 6 1 1 0 / 3 . 0 1 0 . 5 4 1 0N N i     又查图可取:  则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05 级课程设计 第 10 页 l i m34m i n5 9 0 1 . 2 6 4 3 . 6 41 . 1H L NH P H PHZ MPS     3)、计算小齿轮最小直径,取齿宽系数   21332 332 ( 1 ) 189 .8 2 8 345 .29 10 ( 1 )643 .64 HEH P dZ Z Z Z KT udumm            4)、确定中心距 a 32 8 3 . 6 8( 1 ) ( 1 3 . 0 1 ) 1 6 7 . 7 822da i m m      就尽量圆整成尾数为 0 或 5,以得于制造和测量,所以初定 175a mm。 5)、选定模数 nm 、齿数 3z 、 4z 和螺旋角  34()2 cosnma z z 一般 17 ~30z  , 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