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机预偏置电压问题研究_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影响。 ( 4) 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包括直流灵敏度分析和蒙特卡罗分析两种。 直流灵敏度分析业称为灵敏度分析。 它是在工作点附近将所有的元件线性化后,计算各元器件参数值变化时对电路性能影响的敏感程度。 通过对电路进行灵敏度分析,可以预先知道电 路中的各个元件对电路的性能影响的重要程度。 对于那些对电路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元件,要在电路的生产或元件的选择时给予特别的关注。 ( 5)仿真步骤 1)放置所需元件(包括电源); 2)连接导线; 3)设定要执行的模拟内容; 4)设定 Probe; 5)执行模拟。 6)利用 Probe 观察模拟结果。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共 40 页 第 9 页第三章 DCDC 变换器基本原理 DCDC 转换器系统 boost 型 DCDC 转换器 boost 型 DCDC转换器是一种升压型 DCDC 变换电路,输出电压大于输入电压。 VT 的占空比 Dy必须小于 1。 输入电流连续 [2]。 U i nLV TDU o 图 1 boost型 DCDC转换器 boost 变换器的参数计算与器件选择:流过电感 L的电流最大值 sOOLiL Lf UDyDyIiII 2 )1(121m a x  (1) 其中 iI 为输入电流, OI 为负载电流, yD 为占空比, Sf 为开关频率。 开关 管 VT 和续流二极管 D承受的最大电压为 OU。 开关管 VT 和续流二极管 D的电压定额为 ODVT UUU )3~2( (2) 开关管 VT 和续流二极管 D的电流定额为 m a x)2~( LDVT III  (3) 滤波电感的计算,由 syinL TDLUi  (4) 得滤波电感量为 Lsyin i TDUL  (5) 滤波电容的计算,如果输出电压脉动很小,则输出脉动电压由下式决定: sOyO CfIDU  (6) 滤波电容量为 OsOyUf IDC  (7)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共 40 页 第 10 页 buck 型 DCDC 转换器 buck 型 DCDC 转换器是一种降压型 DCDC 变换电路,输出电压小于或等于输入电压。 输入电流断续。 V TDCLU i nU o 图 2 buck型 DCDC转换器 buck 变换器的参数计算与器件选择:流过电感 L的电流最大值 ])1(21[21m a x SyLdLdL TDLRRUoiLIoI  (8) 其中 LdR 为负载电阻, OI 为负载电流, yD 为占空比, ST 为开关周期。 开关管 VT和续流二极管 D承受的最大电压为 inU。 开关管 VT和续流二极管 D 的电压定额为 inDVT UUU )3~2( (9) 开关管 VT 和续流二极管 VD 的电流定额为 m a x)2~( LDVT III  (10) 滤波电感的计算,由 Dy T sL DyUiDy T sL UUii nOnL )1(  (11) 得滤波电感量为 Lin i D yT sDyUL  )1( (12) 当 yD = 时, L最大。 滤波电容的计算,电容 C 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充电电荷为 fsiTsiQ LL 82221  (13) 输出脉动电压为 28)1(syL C f UoDCQUo  (14) 滤波电容量为 UoLf UoDC s y 28 )1( (15)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共 40 页 第 11 页 buck/boost 型 DCDC转换器 Buck/Boost 型是一种升降压型 DCDC 变换电路, 输出电压大于或小于输入电压。 输出电压极性和输入电压极性相反。 输入电流断续 [3]。 U i nV TDLCU O 图 3 buck/boost型转换器 功率开关管 Vt 导通时,隔离二极管 D 因承受反向偏压而关断。 输入电源电压 Uin 加在贮能电感 L 两端,电感电流为 m inLinL ItLUI  (16) 功率开关管导通结束( t=ton)时,流过电感中的电流达到最大值,即 m inm a x LoninL ItLUI  (17) 功率开关管关断时,电感两端产生反向电压,即下端为正,上端为负。 隔离二极管 D 因承受正向电压而导通,忽略 D 的正向电压降,电感两端的电压即为输出电压 Uo,即 dtdiLU LO  (18) 功率开关管关断期间,电感 L 中的贮能 通过负载电阻 RL 和滤波电容 C 释放,iL 由最大值开始下降: )(m a x to ntLUII OLL  (19) 当 VT 关断结束( t=ton+toff)时,电感电流下降到最小值,即 offOLL tLUII  m a xm in (20) 将电感电流的最小值 minLI 代入 maxLI 表达式中,可得 inyyinononino f fon UDDUtT tUttUo  1 (21) 由上式可见,当占空比 yD 大于 时,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当占空比小于 时,输出电压低于输入电压,因此,该电路称为升压 /降压型 DCDC 转换器[4]。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共 40 页 第 12 页 电源控制技术 ( 1) PWM 控制 PWM 控制就是对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的技术。 即通过对一系列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来等效地获得所需要波形 (含形状和幅值 )。 在采样控制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结论: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惯性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冲量即窄脉冲的面积。 效果基本相同是指环节的输出响应波形基本相同。 上述原理称为面积等效原理。 以正弦 PWM 控制为例。 把正弦半波分成 N等分,就可把其看成是 N 个彼此相连的脉冲列所组成的波形。 这些脉冲宽度相等,都等于 N,但幅值不等且脉冲顶部不是水 平直线而是曲线,各脉冲幅值按正弦规律变化。 如果把上述脉冲列利用相同数量的等幅而不等宽的矩形脉冲代替,使矩形脉冲的中点和相应正弦波部分的中点重合,且使矩形脉冲和相应的正弦波部分面积 (冲量 )相等,就得到 PWM 波形。 各 PWM 脉冲的幅值相等而宽度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 根据面积等效原理, PWM 波形和正弦半波是等效的。 对于正弦波的负半周,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得到 PWM 波形。 可见,所得到的 PWM波形和期望得到的正弦波等效。 ( 2) PFM 控制 PFM 是一种脉冲调制技术,调制信号的频率随输入信号幅值而变化,其占空比不变。 由于调制信号通常为频率变化的方波信号,因此, PFM 也叫做方波 FM, PWM是频率的宽和窄的变化 ,PFM是频率的有和无的变化 , PWM是利用波脉冲宽度控制输出 ,PFM是利用脉冲的有无控制输出 .其中 PWM 是目前应用在开关电源中最为广泛的一种控制方式,它的特点是噪音低、满负载时效率高且能工作在连续导电模式,现在市场上有多款性能好、价格低的 PWM 集成芯片,如 UCl842/ 2842/ 384 TDAl684 TL49SGl525/ 2525/ 3525 等; PFM 具有静态功耗小的优点,但它没有限流的功能也不能工作于连 续导电方式,具有 PFM 功能的集成芯片有 MAX64 TL497 等; 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当输出电压 Vo 升高时,控制器输出信号的脉冲宽度不变而周期变长,使占空比减小, Vo 降低。 最近几年 PFM 控制方式在开关电源中使用日益增多,具有以下优点:在轻负载下效率很高,工作频率高,频率特性好,电压调整率高。 存在以下缺点:负载调整范围窄,滤波成本高 [5]。 ( 3) PWM/PFM 控制 对于额定功率时工作在 PWM 模式的开关电源,也可以通过切换至 PFM 模式提高待机效率,即固定开通时间,调节关断时间,负载越低,关断时间越长,工作频 率也越低。 将待机信号加在其 PW/引脚上,在额定负载条件下,该引脚为高电平,电路工作在 PWM 模式,当负载低于某个阈值时,该引脚被拉为低电平,电路工作在 PFM 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共 40 页 第 13 页实现 PWM 和 PFM 的切换,也就提高了轻载和待机状态时的电源效率。 通过降低时钟频率和切换工作模式实现降低待机工作频率,提高待机效率,可保持控制器一直在运作,在整个负载范围中,输出都能被妥善的调节。 即使负载从零激增至满负载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反应,反之亦然。 输出电压降和过冲值都保持在允许范围内 [7]。 ( 4) PSM 控制 PSM 调制方式是开关电 源中一种新的控制方式,称为脉冲跨周调制。 将负载端反馈信号转换为数字电平,在时钟上升沿检测该反馈信号电平决定是否在该时钟周期内工作,调节开关管的导通时间,从而稳定输出电压。 其工作波为 图 4 PSM工作波形 目前 PSM 控制方式已经用于开关电源,具有以下优点:在负载较轻时率很高,工作频率高,频率特性好,功率管开关次数少,适用于小功率电源管理 IC。 存在如下缺点:输出纹波大,输入电压调整能力弱 [6]。 软开关技术 开关分为软开关和硬开关,其中硬开关的特点为:开关过程中电压、电流均不为零,出现了重叠,有显著的开关损耗。 电压和电流变化的速度很快,波形出现了明显的过冲,从而产生了开关噪声。 如图开关损耗与开关频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因此当硬电路的工作频率不太高时,开关损耗占总损耗的比例并不大,但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开关损耗就越来越显著。 硬开关电路及其导通与关断过程波形图如图 5至图 8所示 [7]。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共 40 页 第 14 页 U iSV DLCR 图 5 硬开关降压型电路图 图 6 硬开关降压型理想化波形 图 7 硬开关关断过程 t。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