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油东濮凹陷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及选区研究论证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定模型参数; c.利用未参入建模井数据对模型检验 ,应用于研究区其他井,进行有机质丰度纵向非均值性刻画。 ③ 泥页岩含油性 非均质性 评价 受到取心样品数量限制,对泥页岩层系含油气性,连续性评价受到限制。 本次研究尝试将测井评价烃源岩方法引入到泥页岩含油、气性评价当中。 根据机理分析及实践证明,声波时差主要对岩石骨架响应,电阻率的变化与地球化学中热解分析的 S“ A”分析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 A”和 S1分别代表了泥岩中已生成的游离状、束缚状油,它们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源岩的导电性能。 泥页岩在未熟之前,“ A”、 S1 值很小 (有时会残存一些少量生 物气 ),当源岩达到生油门限,油气大量生成后, S“ A”才会有明显的增加,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值会逐渐增大。 这样源岩电阻率将随之逐渐增加。 由于声波时差与电阻率均对孔隙度变化敏感,两条曲线叠合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孔隙对有机质测井响应的影。 “ A”、 S属于孔隙中流体部分,加大电阻率部分在Δ logR 中所占比重,增强Δ logR 模型识别烃类流体能力,便可达到用测井资料计算“ A”和 S1的目的。 也可以先用测井方法评价 TOC,然后区域范围内尝试建立 TOC 与“ A”和 S1的定量关系,进一步预测“ A”和 S1。 2) 不同级别页岩的发育 分布及 页岩油气分级资源量评价 ①根据 岩性录井 资料 和分级评价标准编制不同级泥页岩 等值图。 ②利用 有机非均质性评价结果 和不同级别泥页岩厚度 , 编制 泥页岩含油气量 8 及其平 、剖面图。 ③ 利用建立的页岩油气分级评价标准,结合区内泥页岩发育分布,不难由体积法评价得到不同级别的页岩油气资源量。 3)页岩层系中砂岩薄、夹层中的资源量 利用识别出的砂岩薄夹层的体积 (分布及厚度 ),结合孔隙度和含烃饱和度 ,或含油率(氯仿沥青“ A”或 S1),利用体积法评价资源量。 4. 页岩油气 可采 资源量评价 1) 泥页岩的 无机非均质性 评价(实验分析、测井) 本项研究计划通过实验室的电镜、 X衍射等方面的分析,刻画区内泥页岩的非均质性。 但考虑到受取样数量、分析经费等方面的制约,实验室分析资料难以系统、全面描述泥页岩无机非均质性的变化,本项研究试图探索建立利用高分辨率、丰富的测井资料评价粘土矿物含量及其变化的技术;同时,美国的开发实践揭示,泥页岩层系中,砂质互层或夹层的存在(宏观非均质性)有利于改善页岩油气的可采性,本项研究也计划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工作,以期为页岩油气可采性的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 ① 粘土成分和含量评价 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有助于准确地确定粘土矿物的成分和含量,在缺少自然伽马能谱资料的情况下,利用自然伽马、中子、密度、声波组合参数,通过多元回归或建立计算粘土矿物含量的多因素模型,探索评价泥页岩中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的技术并进行具体的应用。 ② 砂岩薄夹层识别 归纳国外典型页岩气系统,厘定富含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占总厚比例大于 50%,且所夹致密灰岩或砂岩单层厚度小于 10m 的岩性组合为页岩气系统。 以泥页岩中薄砂层为突破口,进行水平井压裂,对于页岩油气的开采至关重要。 对于单井,可以利用自然伽玛、声波、电阻率等测井特性进行识别,而平面上砂体的展布则需要利用地震数据,应用地层切片、分频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便可识别。 2)页岩油可动性 的尝试 研究 拟 从以下 几个 方面开展 : ① 利用测井资料、井区沉积相资料、物性资料开展泥页岩油可动性研究; 9 ② 利用数值模拟法开展页岩油可流动性研究; ③ 利用物理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研究; ④ 收集国外页岩油开发实例资料进行对比 研究。 3)具可采性的地质资源量评价及其分布 4)页岩油气采收率研究 ① 泥岩裂缝油藏的累计产量(产量趋势分析) /直井控制范围内的地质储量) ② 可动空间含烃量(裂缝、孔隙中的游离烃) /总烃量 ③ 与国外成功区的类比确定 5. 资源量可信度探讨 页岩油的资源评价在我国处于探索阶段,其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必须进行分析。 其分析方法有以下两种: 1) 对方法及关键参数的可信度进行分析及对比 根据对关键参数的可信度分析来反推资源量 的可信度。 关键参数的可信度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① 关键参数的获取方法、数据资料是否配套; ② 关键参数的实测数据数量、是否能控制整个评价区的分布; ③ 实测数据的代表性是否广泛; ④ 关键参数所使用的岩芯的状况,如岩芯的保存状态等。 2)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取平均值或给出分布区间 选取各种资料较全、关键参数可靠性较高的 区块 应用多参数进行页岩油资源量计算,评估其可信度。 6. 页岩 油 气 资源有利 分布 区预测及选区评价 前述不同级别页岩油气资源及其分布格局决定了页岩油气的有利富集区,而无机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和砂质互层或 夹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制约着页岩油气的可采性,两者的综合,加上页岩厚度、埋深、地表条件将有助于确定泥页岩油气的有利探区。 (二)技术路线 本次研究拟从泥页岩 油气资源的分级评价标准、有机、无机 非均质性等方面 10 展开工作,结合测井、实验室化验分析资料, 综合评价 靶区 不同级别的页岩油气资源及其分布、可采性及其有利探区。 具体 的 技术路线 如下: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及选区研究储层特征分析保存条件分析构造演化史、生排烃史盖层条件(顶底岩性、裂缝)泥页岩地化特征及非均质性评价泥页岩平面分布泥页岩含油气性评价借鉴前人对泥页岩分布研究成果利用单井录井岩性数据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评价泥页岩非均质性的测井评价重要页岩油气井解剖剖面参数校正、恢复页岩油气有利富集区含油、气性检测与测井评价矿物成分及鉴定测井评价粘土矿物组成及含量异常压力发育与分布矿物组成与可压裂性关系砂岩薄夹层识别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可采区域分布页岩油气藏有利区优选及评价页岩油气资源量计算。东濮凹陷油东濮凹陷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及选区研究论证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