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山村庄伙村调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养分动态监测,不断修正和完善合理施肥技术参数,总结示范推广施肥技术,指导科学施肥。 按作物生长需要和土壤 供肥状况平衡施肥,节约肥料投资。 广开有机肥肥源,试验示范绿肥、沼肥、秸秆还田、秸秆堆沤等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 加快农机化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把农机化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由主要抓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转变为抓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由主要抓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逐步转变为抓经济作物、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由主要抓产中环节机械化、初加工机械与技术,转变为抓产前、产后机械化技术、精加工机械与技术,并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在继续推进小麦生产机械化、玉米播种机械化的同时,加快玉米联合收获的推广,提高大田作物的机械化水平。 抓好机械化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机节本增效、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进一步推广玉米、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全方位深松技术、机械覆膜播种技术和节水灌溉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技术。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普及和推广,以农业科技 《保定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山村庄伙村调研报告》 21 的创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 重点 普及专用优质育种、名优果蔬和花卉组培脱毒快繁、动物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复合高效生物肥料和农药、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和装备条件,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切实增强农业保障能力。 强化农业灾害监测预警 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防汛抗旱、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等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全面监控。 2. 庄伙农业生产历史状况 庄伙村过去的农业生产状况比较复杂,种植的作物种类变化也很大,曾经种植过高粱、大豆、小豆、小麦等,随着历史的变迁,种植 作物的种类逐渐稳定下来,现在基本上只种植玉米。 年份 耕地面积(亩) 旱地面积(亩) 水浇地面积(亩) 玉米播种面积(亩) 玉米亩产(亩) 1961年 860 860 0 500 400 1963年 860 860 0 500 400 1967年 860 860 0 500 400 1971 860 860 0 500 400 《保定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山村庄伙村调研报告》 22 年 1975年 850 850 0 500 400 1988年 850 850 0 500 400 1990年 850 850 0 500 600 1992年 850 850 0 500 600 1994年 828 828 0 600 700 2020年 828 828 0 600 750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庄伙村的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惊人,据村支书回忆说,随着人口的增长,住宅面积的增加大量占用农田。 水浇地的面积这几年有了一个小幅度增加,据村民回忆,这几年下雨不太多,有些村民会用自己家的水来少量的灌溉。 玉米的播种面积大致从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开始占主导地位,即基本所有耕地都用来种植玉米,产量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当然不排除个别年份产量的下降,毕竟天灾不可控制,在总体上农村 经济是比较脆弱的,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玉米产量的历史变化, 1982年是个分界点,这年实现了包干到户。 1982年以前,玉米每亩产量不超过 400斤,当然 《保定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山村庄伙村调研报告》 23 也不排除有些土地亩产七八十斤的,因为村庄土地状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完全不适合种庄稼。 1982年以后不再交公粮,而是改为农业税,每亩地大概需要 50元,直到 2020年农业税取消。 包干到户极大的促进了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玉米的产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玉米的产量随着土壤条件的改善,种子质量的不断提高,农具的不断机械化,每年也在不断的提升,但也分时期。 有些 年头风调雨顺,且播种等时机选得好,产量就很高。 比如说玉米花粉没有形成之前大旱,玉米没法授粉,就很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 由于全球变暖,现在种植的时机比过去晚了整整一个节气。 以前种植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现在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种植的时机选择不好也可以导致产量的下降。 3. 玉米的栽种与收获 玉米一般是在农历 5月中旬播种,当地有句俗话说“大旱不过五月当五”,也就是说在农历 5月初五之前肯定会下场大雨,这些经验我们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 雨下透后,土壤比较疏松,是播种的最佳时机。 在播种前一种情况是先撤些底肥,底肥的原料一般是牛粪,采用现代化手段的则是底肥、种子、翻地同时完成。 播种完后一般要打一次灭草剂,等到 6月底,玉米就要打枝、拨苗、施肥,这种肥料和过去的不同,过去施肥要在玉米棵旁边先挖个洞,然后把化肥放进去,现在则是使用粒肥,直接撒在庄稼旁边就可以了。 接 《保定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山村庄伙村调研报告》 24 下来就等收获了, 9月底一般是收获玉米的季节。 玉米的产量在最近几年内没什么大的变化,管理好的,种子好的,收成就好。 现在农业种植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庄伙村村民家里很少有以前那样的传统农具,比如叉子、犁、镰刀等,科技的进步进一步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科技农业的特征也越来越显著。 4. 玉米种植的现代成本及收益 庄伙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几乎所有种植、收获的环节都要列为农业生产的成本。 庄伙每亩地玉米的现在平均成本、收益为:玉米种是 10元每斤,每亩地要 5斤种子,一亩地的种子就需要费用 50元;播种的时候每亩需要底肥 50斤,大概需要 80元;撒种的过程中要用一瓶除草剂 20元;等苗出来以后培土要 50元;拔苗需要 50元;苗长大授粉以前施追加肥需要 80元;秋收时装车大概 100元;秸秆打捆差不多需要 80元;玉米脱粒80元。 因此差不多每亩地玉米的成本大概是 660元,一般情况下,每亩地玉米的产量约 900斤,按照每斤玉米 价格计算,那么每亩地的玉米收入为 990元,减去成本最后纯收入是 390元。 虽然庄伙村有种植杂交小麦 ——— 张杂粮,但是大部分可耕地用来种植玉米,是因为玉米的秸秆上部分粉碎了后可以喂家猪。 同时,村里有一家初具规模的养猪场,多余的秸 《保定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山村庄伙村调研报告》 25 秆可以卖给养猪场的老板。 村里人种植庄稼一本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有了多余的才卖掉。 5. 庄伙村农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涞源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变化差异较大。 依托涞源独特的气候条件,按照“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项目包装、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杂粮种植,规划建设优质小杂粮种植片区。 该片区主要涉及金家井乡、留家庄乡、涞源镇、北石佛乡、白石山镇、南屯乡、上庄乡、东团堡乡 8个乡(镇) 125个行政村, 、 8万余人。 该片区规划重点项目是,投资 1200万元,推广种植张杂谷面积达到 5万亩,其他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 1万亩;投资 5000万元,规划建设加工龙头企业,对优质小杂粮进行精细化包装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涞源优质小杂粮品牌。 该片区建成后,可形成优质小杂粮生产-加 工-销售一条龙格局。 预计几年后,涞源将成为面向京津石保市场的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优质小杂粮供应基地。 山场面积广阔,全县共有山场 305万亩,宜林荒山 285万亩,年产饲草 13亿公斤,理论载畜量 40万个羊单位,分别占可利用山场草场的 19%和 25%,为开发林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九九年羊饲养量 ;牛存栏。 《保定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山村庄伙村调研报告》 26 天然隔离条件良好,适宜发展玉米制种,现有制种面积 万亩;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马铃薯种植,九九年全县种植5 万亩,总产量达 ;季节差异大,无污染,适宜发展错季菜,种植面积 2万亩; 丘陵区、山坡次地面积大,适宜发展干果,现有核桃 6万亩,大部分为初果期,年产核桃 50万公斤。 且广阔的山场中有猕猴桃、木耳、党参、玉竹、柴胡、酸枣等 600多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还有褐马鸡、狍子、山鸡、野猪等 60多种奇兽珍禽,形成了较大的综合开发潜力。 三、 养殖业 1. 养殖业发展状况 庄伙村原来是菜村岗村的一个附属,基本上这里的村民都是菜村岗的大户人家的伙计,所以庄伙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养殖业。 1948年,解放区的土改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月 11日毛泽东在《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 “ 左倾 ” 错误》 的党内指示中批评道:许多地方的通讯社和报纸,不是宣传依靠贫雇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封建制度的路线,而是孤立地宣传贫雇农路线;不是宣传无产阶级联合一切劳动人民,受压迫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其中包括不反对土地改革的开明绅士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府,而是孤立地宣传“ 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 ”。 2月 15日,毛泽东又为中央起草 《保定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山村庄伙村调研报告》 27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说: “ 反动分子必须镇压,但必须严禁乱打乱杀,杀人愈少愈好,严格注意保护工商业。 新区土地改革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打击地主、中立富农。 又要分几个步骤:首先打击大地主,然后打击其他地主。 对于恶霸和非恶霸,对于大、中、小地主,在待遇上有区别。 第二阶段,平分土地包括富农出租和多余的土地在内,但在待遇上,对待富农应同对待地主有所区别。 ” 就在土改的时候,村里从菜村岗分了几头猪,从那时起庄伙村算是真真正正的有了养殖业。 1978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在庄伙引起了强烈反响。 大家认识到,想要彻底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 1979年,村里一位在地 主家照看过牲畜的村民率先在集市上买了两头小猪仔,育肥以后卖了 300多元。 这是庄伙村第一次有人真正的在家养起了牲畜。 但是,由于村里实在是太穷了,没有几户人家真的出得起养猪的钱,所以村里随后几年基本都没有人再养牲口。 直到 20世纪 80年代中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水平由此得到较快增长,但少数农村地区由于多方面原因,发展相对滞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基本生存需要都难以维持。 为了使更多农村居民摆脱贫困, 1984年 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 面貌的通知》。 1986 《保定西部山区典型贫困山村庄伙村调研报告》 28 年全国人面代表大会六届四次会议将“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尽快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七五”计划。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