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火灾防治课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使用条件:火势大、范围广、温度高,回风有可燃性气体或燃料。  下列情况应慎重考虑 : 直接灭火方法的安全保障 直接灭火方法的安全保障 直接灭火的安全保障  全矿反风  ( 1)、反风条件:进风井筒、井底车场、进风大巷发生火灾时必须反风;  ( 2)、反风要求:反风时间:发生火灾 10分钟内;反风量不少于正常风量的 40%。  局部反风  ( 1)、反风条件:采区、采区工作面等发生火灾;  ( 2)、反风方法:局部风门开关反风。  风流短路法  ( 1)、使用条件:发生火灾巷道回风测有防风流短路的联络巷风门时;  ( 2)、发现烟雾立即打开风门。 直接灭火方法的安全保障  发现火情,现场人员应迅速判断火灾性质,采取行之有效的直接灭火措施;  人员较多应有组织的边灭火、边报告领导,回风侧有危险的人员,应尽快通知撤退;  实在无法灭火,并有生命危险时,应马上组织撤退;  撤退原则:( 1)、在进风侧人员应迎风撤退;( 2)、在回风测人员,应马上佩戴自救器找就近安全出口撤退;( 3)、没有自救器应迅速绕到进风巷迎风撤退或进避难硐室;( 4)实在无路可退,应口含湿毛巾或衣物头向回风面部向下(侧)爬在就近水沟中待救。  地面接到火灾情报,应迅速救人并根据火灾实情,尽快控制火势,采取行之有效的灭火方法进行灭火,以期尽快灭火。 井下火灾的行动准则 安全资格班思考题  火灾发生的三个条件是哪些。  火灾发生的四个条件是哪些。  可燃物有哪些燃烧形式。 最危险的是哪种。 为什么。  富燃料燃烧有哪些特点( 5个)。  井下火灾可能产生哪些风流紊乱现象( 4种)。  燃烧反应有哪三个特征。  如何以火灾回风流氧浓度判断富氧、富燃料火灾。  煤矿火灾按发生原因和燃烧生成物及氧浓度是如何分类的。  扩散燃烧也称什么燃烧。  煤炭自燃分哪三个主要阶段。 煤炭自燃前有哪些预兆。  1简述煤炭自燃影响因素有哪些。  1带式输送机火灾为什么比一般矿井火灾危险性大。 安全资格班思考题  1矿井煤炭自燃防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 1衡量阻化剂质量的标准是什么。  1直接灭火方法有哪三种。 矿井火灾用水灭火的条件是什么。  1防止和控制风流滚退的措施有哪三个。  1矿井火灾风流控制包括哪两方面。 风流控制措施有哪些。 第四节 火区密闭  一、密闭前注意事项  必须保持正常通风,防瓦斯、一氧化碳超限,发生爆炸、中毒事故;  必须有瓦检员在场,随时随地测风测瓦斯;  井下发现风流波动、风流反转时,人员马上撤退;  有瓦斯爆炸危险,必须先打防爆墙;  二、密闭墙的种类  临时性的(一般用板闭); 半永久性的; 永久性的。 第四节 火区密闭  三、密闭的顺序  先进后回  ( 1)、优点:火势迅速减弱,回风烟流少,有利于灭火。  ( 2)、缺点:火区内易形成负压,易吸出附近采空区内瓦斯,形成瓦斯爆炸。  所以,为避免以上危险发生,一般先不要完全封闭进风侧,待回风快要封闭结束时,同时封闭。  ( 3)、适用条件:一般用于瓦斯不大,附近没有采空区的火灾。  先回后进  ( 1)、优点:火区内压力降低慢,瓦斯涌出的速度,相对较慢,同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返回火区,有利于灭火。 第四节 火区密闭  ( 2)、缺点:回风打密闭艰苦而危险。 瓦斯积聚快而氧气下降慢,易发生爆炸事故。  ( 3)、适用条件:一般用于火势不大,温度不高,无瓦斯积聚的火灾。  同时封闭  ( 1)、优点:封闭速度快,灭火效果好;并且能迅速切断氧气,不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 ( 2)、缺点:进、回密闭的同时性相当主要,但在井下的统一指挥工作相当困难。 所以,必须有专人正确指挥。  注意:同时封闭时,火势大时,封闭前一般先预留通气孔,保证火区内通风,火势减弱时,同时封闭。 封闭前注入氮气效果更好。  ( 3)、适用条件:一般用于火势较大的火灾。 第四节 火区密闭  四、永久、半永久性密闭要求  必须选在顶底板稳定,无空隙、裂缝,支架牢固,无淋水,前后 5米完好的地方。  四周与巷壁接实,掏槽深度不小于 03米,厚度不小于 06米,平整度 1平方米内凹凸不大于 01米,抹“裙”不小于 01米。  水泥砂浆砌筑,全抹面,不得有对缝,裂缝,不得漏气(雷管脚线不能插入)。  必须留有观测孔,有水的应留有反水池或反水管。 火区内瓦斯爆炸性变化趋势分析 (注惰气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O2浓度( %) 21 16 12 5 0 t1 t2 t3 t(h) CH4 O2 0~ t3 O2浓度在爆炸限 t1~ t2 CH4浓度在爆炸限 0 t1 t2(t3) t(h) 0~ t3 O2浓度在爆炸限 t1~ t2 CH4浓度在爆炸限 O2浓度( %) 21 16 12 5 CH4 O2 0 t1 t3 t2 t(h) O2浓度( %) 21 16 12 5 CH4 O2 0~ t3 O2浓度在爆炸限 t1~ t2 CH4浓度在爆炸限 0 t1 t3 t2 t(h) O2浓度( %) 21 16 12 5 CH4 O2 0~ t3 O2浓度在爆炸限 t1~ t2 CH4浓度在爆炸限 0 t1 t3 t2 t(h) O2浓度( %) 21 16 12 5 CH4 O2 0~ t3 O2浓度在爆炸限 t1~ t2 CH4浓度在爆炸限 0 t1 t3 t2 t(h) O2浓度( %) 21 16 12 5 CH4 O2 0~ t3 O2浓度在爆炸限 t1~ t2 CH4浓度在爆炸限 0 t1t3 t2 t(h) O2浓度( %) 21 16 12 5 CH4 O2 0~ t3 O2浓度在爆炸限 t1~ t2 CH4浓度在爆炸限 0 t3 t1 t2 t(h) O2浓度( %) 21 16 12 5 CH4 O2 0~ t3 O2浓度在爆炸限 t1~ t2 CH4浓度在爆炸限  结论  、阻漏风等措施,不仅有助于灭火,而且有助于避免形成爆炸性大气 — 使 O2曲线变陡,CH4曲线变缓,两危险时间段不重叠。  — 矛盾影响 利 — 冲淡瓦斯、延缓瓦斯浓度增加,瓦斯曲线变缓。 弊 — 渗入空气,延缓氧浓度下降,氧气曲线变缓。 利弊分析 : O2相对密度 , CH4相对密度 漏风易与火区大气混合,较难与火区内瓦斯层混合。 所以应注意火区内瓦斯分布的不均匀性, 局部积聚瓦斯层,流经火源,易发生爆炸。  ,局部积聚瓦斯层流经火源概率增大,更易发生爆炸。  ,封闭火区易发生瓦斯爆炸。 ①开采强度增加,瓦斯涌出量增大,瓦斯曲线变陡,其危险区易落在 O2危险区内,而易形成爆炸性大气。 ②沿空留巷及放顶煤开采等采煤方法,使漏风增加,氧气曲线变缓,增加 O2危险范围。 三、火区密闭的管理  每道密闭必须设栅栏、警标、说明牌,严禁进入;  定期测定密闭内气体浓度和温度;  定期检查密闭外气温、瓦斯浓度、内外压差、完好情况,发现异常,马上处理;  监测、检查结果,必须记入防火记录档案;  通风系统、风量调整时,应注视密闭内的气体和温度变化;  永久密闭必须编号,并在图中注明。 四、 火区启封  一、火区熄灭的条件( 《 规程 》 248条)  火区内气温低于 30176。 C,或达到发火前温度;  火区内水温低于 25 176。 C, 或达到发火前温度;  火区内氧气低于 5%;  火区内不含乙烯、乙炔, CO低于 0001%;  以上指标达到,并维持在一个月以上;  启封后 3天以上,气温、水温、 CO浓度都无上升趋势,方可认定火区熄灭。 确定所取气样是否可靠。 特里克特比率 Tr〉 ,气样不可靠 燃烧类型判别 • Tr 无燃烧或已熄灭 • Tr 甲烷燃烧 • Tr 煤、油类、胶带、塑料等 • Tr 木材 爆炸类别判断 • Tr= , 瓦斯爆炸 • Tr= , 煤尘爆炸 • Tr= ~ ,瓦斯与煤尘爆炸 %%)%(%%%2222OArNHCOCOTr  爆炸三角形计算法  Y(轴值 )= CH4(%)+ * CO(%)+ (%)  ( 以 CH4为基准的等效可燃气体总体积浓度 )  X(轴值 )=富余 N2( %) + ( %)  (以富余 N2为基准的等效惰性气体总体积浓度 )  富余 N2(%)= N2( %) — O2(%)* () TC H4PP%C H 4 ( % )=可燃气体总体积R 应用实例 :一井下气体试样: CH4 8%, CO 5%, H2 3%, O2 6%和 N2 68%, CO2 10%,  PT=8%+ 5%+ 3%= 16%,  确定混合气体组分点  Y( 轴值 ) = 8+ * 5+ * 3= ( %)  X( 轴值 ) = + * 10=( %)  根据 R=8% / 16%=,在图中确定爆炸三角形  根据 ( X、 Y) 值确定混合气体组分点。  看是否在爆炸三角形内 , 若是在爆炸三角形外 , 则无爆炸性。  本例可得出结论无爆炸性。  简便算法 :用最小助燃氧浓度确定爆炸性  最小助燃氧浓度 , MO2=+ 7R  本例 MO2=+ 7* =%〉 6%  所以无爆炸性 , 若小于 6%, 则有爆炸性。  注意 , 若混合气体 O2浓度 〉。 最小助燃氧浓度与 R的关系 不同燃料燃烧的标志气体 SO2 CH4 煤、油类 HCL 胶管 输送机胶带 甲醛 HCHO,甲酸 H2CO2 乙酸 (醋酸 )CH3COOH 未经处理的木材 火区启封的规定: 《 安全规程 》 230条“方可认为”; 《 执行说明 》 “ 方可认定” CO2↑ 燃烧(火势增强),酸性水与酸性盐反应,缓慢氧化(吸收反应),煤岩自然涌出 CO2↓ 火势减弱,溶于酸性水(风速大、碱性大),为炭黑、焦炭吸附 CO↑ 燃烧(火势增强)、缓慢氧化 CO↓ 火势减弱,木材为真菌分解,湿煤吸收, 为炭黑、焦炭吸附 H2↑ 燃烧,水煤气反应,湿木材为真菌式厌氧类细菌分解 C2H4↓ C3H6↓ 燃烧,气样操作失误 O2↑ 煤层原吸附氧气(使一些煤层本身含较多氧气) O2↓ 燃烧,缓慢氧化,煤或木材吸收或吸附 O2 井下环境对所取气样成分的影响很大 如何正确分析火区状态: 煤类火灾气体产生顺序: CO→H 2→C 2H4(乙烯 )→C 3H6(丙烯 )→C 2H2(乙炔 ) 火区状态的逻辑分析法 :排除非火灾因素 影响 量化分析前提 — 气样中各气体的变化速率(气体百分比浓度) — 即下图曲线斜率: 式中: x’、 x”— 分析期间时间初、末值 r’、 r”— 对应于时间 x’、 x”的气体百分浓度 39。 39。 39。 39。 l o gl o gxxrrR实例 :某矿井封闭火区,經调查,火区内无大量木材,水体水量和 PH值不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