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h水溶液三效并流加料蒸发装置的设计_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下降,所以并流加料不适宜处理随浓度增加而增加较高的物料。 即加热蒸气走向与并流相同,而物料走向则与并流相反。 这种加料的特点是各效中的传热系数较均匀,适于处理黏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料。 即加热蒸气走向与 并流相同,但原料液和完成液则分别从各效 11 中加入和排出。 这种流程适用于处理易结晶物料。 本流程的特点是在各效间兼用并流和逆流加料法。 兼有并、逆流的优点,但是 操作复杂,适于料液粘度随浓度显著增加的场合。 由于本次设计所处理的物料为烧碱溶液,才用一般的并流操作即可。 工艺 流程 图 工艺计算及主体结构计算 三效蒸发工艺计算 三效蒸发器设计流程 用试差法求解的具体计算采取以下步骤: 设各效蒸发量 W1 ,W2,…和各效压力 p1, p2,…为初值。 各效蒸发量的初值可按各效蒸发量相等的 原则确定,也可以根据具体蒸发过程的经验数据确定。 各效的操作压力可按各效压差相等计算,即取相邻两效间的压差相等计算。 根据各效蒸发量的初值,应用物料衡算就确定各效溶液溶液浓度 xi。 根据各效压力的初设值与计算出的溶液浓度 xi,确定各效的温度差损失Δ i和溶液沸点 Ti。 应用热量衡算,解出加热蒸汽用量 D 与各效蒸发量 W1 ,W2,…。 应用传热速率方程式,计算各效所需的传热面积 Ai。 检验各效蒸发量的计算值和初设值是否相等,各效传热面积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重设初值,重新计算。 一、 物料衡算 第一效,设 溶质在蒸发过 程中不挥发,且蒸发过程是个定态过程,单位时间进入和离开蒸发器的量相等,即 110 )(x xWFF  水分蒸发量: )1( 10xxFW  12 完成液的浓度: 101 WFFxx  式中: F — 原料液量, kg/h; W — 蒸发水量, kg/h; 0w — 原料液中溶质的浓度,质量分数; 1w — 完成液中溶质的浓度,质量分数。 第二效,同第一效, 22111)()x( xWWFWF  完成液的浓度: 2112 )( WWF xWFx  二、 热量衡算 第一效, 对蒸发器作热量衡算, 当加热蒸汽在饱和温度下排出时, )( 01039。 1111 TTFcrWrD  即 39。 1 010111 )(r TTFcrDW  式中 D — 加热蒸汽消耗量, kg/h; r — 加热蒸汽的 冷凝热 , J/kg; 39。 — 水的汽化热 , J/kg ; 0c — 原料液的 平均质量热容 , J/( kg K) ; T— 温度,(℃) 考虑到稀释热和热损失,需要引入热利用系数η,则: 39。 1 010111 )(r TTFcrDW η 1 溶液稀释热越大,η越小,对于 NaOH 溶液,可以利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η = x 13 其中Δ x 为溶液在蒸发器中浓度的增高值,以质量分数表示。 第二效,同第一效, )()( 121139。 2239。 11 TTcWFrWrW  39。 2 011039。 12))((1 r TTcWFcrWW W η 2 三、 传热速率方程 第一效, )( 111111 TTAKrDQ s  第二效, )( 22,2239。 112 TTAKrW s  其中 sT 为热蒸汽的冷凝温度, 2,sT 为来自第一效的二次蒸汽在第二效的冷凝温度, )( 39。 39。 39。 39。 39。 39。 12,  Ts 四、 传热面积计算 miii TK QA  其中, K为蒸发器的加热室传热系数, mT 为加热室两侧的平均温差。 Q 为蒸发器加热室的传热速率,称为蒸发器的热负荷,根据加热室的热量衡算求得,如果忽略加热室的热损失,则 Q即为加热蒸汽冷凝放出的热量。 DrhHDQ cs  )( 设计计算 总蒸发量: F= 104 吨 /年 = 104247。 330247。 24=3157kg/h 14 ) (3157)1(10  xxFW 因并流加料,蒸发中无额外蒸汽引出,可设 W 1: W 2: W 3= :: W=W 1+W 2+W 3= 1 解得: W 1= = W 2= = W 3= = 861kg/h 完成液的浓度 : 101   WF Fxx 2102   WWF Fxx x 设各效间压强降相等,则总压强为:  =  kkPa 各效间的平均压强差为 i = kPa 于是二次蒸汽压强: kPakPakPa17739。 339。 239。 1 各效的二次蒸汽压强,从书中查的相应的二次蒸汽温度和比汽化焓列于下表中: 15 4 效数 参数 1 2 3 二次蒸汽压强 39。 i , kPa 177 二次蒸汽温度 39。 i , ℃ (即下一效加热蒸汽温度) 二次蒸汽的比汽化焓 39。 ir ,kj/kg(即下一效加热蒸汽的比汽化焓 ) 2155 2215 2370 (1)各效由于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39。  根据各效的二次蒸汽温度 39。 i (亦即相同压强下水的沸点)和各效完成液的浓度 ix ,由 NaOH 水溶液的杜林线图查的各效溶液的沸点 iAt, 分别为 : 1,At = ℃ 2,At = ℃ 3,At = ℃ 则各效由于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为 39。 1 = 1,At 39。 1T = = ℃ 39。 2 = 2,At 39。 2T = = ℃ 39。 3 = 3,At 39。 3T = = ℃ 所以  = + + = ℃ (2)各效由于溶液静压强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39。  根据 m = 239。 gl 16 得 1,m = 339 103+2  = 346 103Pa= 346kPa 2,m = 178 103+2  = 186 103 Pa= 186kPa 3,m = 15 103+2  = 24 103 Pa= 24kPa 根据各效溶液的平均压强,由书中查得对应的饱和温度为: 1,mT = ℃ 2,mT = ℃ 3,mT = ℃ 从而得 39。 1 = 1,mT 39。 1T = = ℃ 39。 2 = 2,mT 39。 2T = = ℃ 39。 3 = 3,mT 39。 3T = = ℃ 所以 39。 39。 = 39。 1 + 39。 2 + 39。 3 = + + = ℃ ( 3)由于流体阻力产生压强降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根据经验取 39。 39。 1 = 39。 39。 2 = 39。 39。 3 = 1℃ 所以 39。 39。 39。 = 39。 39。 1 + 39。 39。 2 + 39。 39。 3 = 3℃ ( 4)各效溶液的沸点和有效总温度差 溶液的沸点 1t = 39。 1T + 1 = + + + 1= ℃ 2t = 39。 2T + 2 = + + + 1= ℃ 3t = 39。 3T + 3 = + + + 1= ℃ 有效总温度差 17 t =    39。 1 kTT =( ) ( + + 3) = 48℃ 第一效:根据热量衡算式 沸点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