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生活习性、养殖条件、疾病控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米左右,孵化时间随水的温度高低约 4天- 7 天,水温 25 度时 6 天就全部孵化完成。 幼苗孵出后,水温 28 度经 l0 天左右,体长达 26 毫米,卵黄囊还没有完全消失,再经过 7 天- 10 天卵黄鳝就完全收完,就能摄食水中浮游生物,可适当少量投喂小水蚯蚓,经过 35 天左右幼鳝氏至 5 厘米- 6 厘米就可收入饲养池饲养,必须大小分开投放。 ( 6)定时定量投喂。 不论是产卵亲黄鳝还是刚孵出的小苗,都要定时定量投喂,产卵亲黄鳝每天投喂 2次,早上 8时左右,下午 6时左右各投喂 次,每次按亲黄鳝总体重的 2%- 3%,幼苗每天投喂 1 次,在下午 5时- 7 时之间。 这样投喂有利于亲黄鳝多产卵。 种苗 运输 黄鳝的呼吸机理 稚鳝具有胸鳍和鳍褶,上有许多毛细血管,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后来胸鳍和鳍褶退化消失,鱼鳃基本退化,鳃耙上仅留一点痕迹,不能独立在水中呼吸,主要依靠口腔、咽喉呼吸,即竖直前半段身体, 吻端伸出水面呼吸,所以空气中含氧量不能太低。 当然,黄鳝在冬眠期其皮肤 (侧线孔 )和泄殖孔也能承担微呼吸。 当水质恶化、混浊或受外界惊扰时,黄鳝前鼻只呼不吸,后鼻则吸而不呼,所以水中溶氧量也不能太低。 其它鱼类在溶氧量小于 2mg/L 水中难成活,运输时要充氧运输,而黄鳝可以在溶氧量 ~ 1mg/L的水中成活。 另外,黄鳝生命力强,喜欢群聚成团 (尤其是小鳝 )。 这些给黄鳝运输带来了便利,但运输密度也不能太高。 雄鳝伸出水面呼吸频率较高,雌鳝较低,小鳝甚至不到水面吞吐空气。 试验证明:黄鳝耗氧率与个体大小、环境温度高低及昼夜节 律交替有关,体重 20~ 105g 的黄鳝,在 25℃ ~27℃ 的室温下,平均耗氧率为 177。 ,个体越小,耗氧率越高;从 10℃ ~25℃ 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高,而在 25℃ ~ 35℃ ,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黄鳝晚上的耗氧率平均比白天高 %。 这些为黄鳝运输提供了定量依据。 短途运输 即运输路程小于 50 公里的运输。 一般采用湿润法运输,比较省事,成本低。 运输容器有木箱、木桶、麻袋口编织袋等,为了保持湿润,底部可铺垫一层湿草或湿蒲包或粘泥甚至鸡蛋清,防止鳝体摩擦受伤。 使用木箱、 木桶、箩筐装运时,还要在四周和盖上打洞,以便通气。 要避免阳光直射,夏季运输时还要注意降温,经常在桶盖、箱盖上放上冰块,盛放密度不宜超过 40kg/平方米。 当然采用带水运输法效果更好,盛放密度可达 50kg/平方米,但成本较高,比较费事。 中途运输 路程在 50~ 500 公里之间,一般采用带水运输法运输。 运输容器有木桶、帆布袋、水缸、泡沫箱、铁皮箱等。 鳝与水重量比为 1:1,天气炎热时将冰块放在网盖上,使融化的冰水滴入水中逐渐降温。 同时按黄鳝重量 10%的比例放入泥鳅,促进黄鳝活动并使容器内氧气有所增加。 泼洒庆大霉素 4 万单位 /L 或金霉素 10g/立方米,并放入一些柔软的水草。 盛放密度不宜超过 40kg/平方米。 长途运输 长途运输路程大于 500 公里,运输时间要 1~ 2天,距离远,时间长,风险大,要严格掌握好运输时间、温度和密度,其要领如下: 运输工具 运输容器有木桶、泡沫箱、铁皮箱等。 一般用泡沫箱效果较好,成本低,重量小,能堆放,易于保温。 泡沫箱规格以 50cm 40cm 25cm 较好,规格太大,搬运不方便,泡沫箱易坏;规格太小,占用空间太大,操作费事。 当然,还可按运输工具 (面包 车、农用车等 )的具体尺寸适当加以调整。 泡沫箱内垫以塑料薄膜,以防渗水;盖上等距离打几排洞,以便透气。 饥饿 运输前一定要让黄鳝在水泥池、塑料盆、薄膜围隔池等暂养池中饥饿 1~ 2天,使其腹部排空。 高密度锻炼 在 2~ 3 天内逐日增加盛放密度,直到 10kg/平方米,让黄鳝逐步适应高密度环境,期间不要喂食,并勤换水。 梯级降温 黄鳝运输温度在 10℃ ~ 15℃ 较好。 如果温度较高,一定要梯级降温,即每次放入较前一次低 2℃ ~ 3℃ 的水中浸泡 10~ 30min不等,随着浸泡次数的增加而缩短浸泡时间,直到水温降到 10℃ ~ 15℃。 严格控制运输密度 每箱放鳝种不宜超过 10kg,要求黄鳝的高度小于 15cm,鳝与水的重量比为 1:1,并按照温度和黄鳝规格采取不同的措施,一般大鳝种密度较大,小鳝种密度较低;温度高时密度较低,温度低时密度较高。 容器内放好鱼巢和冰块 鱼巢用消毒过的塑料袋较好,可起到隔离黄鳝和在运输途中支撑黄鳝身体的作用。 水草因呼吸作用消耗水中氧气,在长途运输中最好不用。 冰块勿直接放置, 用饮料瓶装满水在冰箱内冻成冰以后放入泡沫箱中,并稍旋松瓶盖让冰水缓慢滴出逐渐降温,每个泡沫箱可放 2瓶。 洒入恶喹酸 1g/立方米或庆大霉素 4 万单位 /L。 然后将处理好的鳝种放入容器中,盖上盖子,并用胶带包扎作好标签或记号。 运输时间 一般在早晨或晚上起运,最好趁阴雨天运输。 换水和分池 运输途中看水质和气温情况,可以换 1~ 2次水。 到达目的地后要及时消毒分池,饲补复合维生素和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如金银花、黄芪、茯苓等. 雌雄分辨 对于很多初涉黄鳝养殖的养殖户来说,如何 识别黄鳝的雌雄是一个难题,现将黄鳝雌雄的辨别方法逐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外形:雌性头部细小不隆起,背部是青褐色,没有斑纹花点,有的时候能看见 3 条平行的褐色素斑,身体两侧从上到下颜色逐渐变浅,褐色斑点细密而且分布均匀;腹部呈浅黄或淡青色,腹部肌肉较薄。 雄性头部较雌性大,稍隆起。 背部一般由褐色斑点形成 3条平等的带状纹,身体两侧沿中线分别可见一行色素带,其余的色素斑点均匀分布;腹部呈土黄色,个体大的呈桔红色,腹部朝上,膨胀不明显。 性情:雌鳝性情温和,不善于跳跃;雄鳝性情活泼,善于活跃,挣扎 有力。 生长周期:黄鳝具有性逆转性,初期黄鳝仔苗全为雌性,产卵后变为雄性;体长 24厘米时,开始性逆转,为雌雄同体。 繁殖季节的特征(可准确识别):雌鳝腹部半透明粉红色,腹内的卵粒可见,膨大,生殖孔红肿,膨大,稍微有点透明;雄鳝腹部分布有网状血丝,无突出感觉,生殖孔红肿,稍突出。 个体差别:黄鳝全长 24 厘米以下的个体,均为雌性; 24~ 30厘米、 30~ 36 厘米、36~ 42 厘米的个体,雄性分别占 %、 %、 %;全长 50 厘米以上的个体,全为雄性。 年 龄:人工养殖黄鳝由于营养供应充足且品种有异,而出现超乎寻常的体长,故应以年龄来作基本判定:一般两龄以内的都是雌鳝, 3 年以上的一般都是雄鳝。 春季管理 俗话说: “一年之季在于春 ”。 做好春季管理是黄鳝养殖成功条件之一。 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春季黄鳝养殖的管理要点: 1.准备工作。 清明前后,一般水温稳定在 10℃ 以上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准备工作。 首先是对养殖池周围环境进行清扫,然后进行药物消毒。 方法是用生石灰制成 50 克 /升饱和石灰溶液后,滤出清液,加 10克 /升的烧碱搅匀制成强碱消毒液,然后用此液对养殖池周围进 行喷洒消毒。 最后,揭去鳝池表面的越冬覆盖物,并立即向泥面和池内壁喷洒消毒液。 完成以上工作后,检查黄鳝越冬情况以及鳝池的设施是否完好。 同时,池内泥埂也要修整种植上水生植物如慈菇、荸荠、芋头等。 春季气温较低,有时还会出现 “春寒 ”现象。 所以一定要做好保温工作,最初可暂时借用越冬用的塑料薄膜覆盖,在无风、有阳光的中午揭膜晒几小时,下午盖膜保温,有条件的可用电灯或其它加温设施。 用电灯加温,也可起到加强光照,促使藻类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抑制有害菌繁殖的目的。 如果鳝池周围特别是顶部有葡萄类藤蔓,应加强疏 枝,以便尽可能多的利用日光。 黄鳝是喜浅水和喜温性的动物,所以在早春季节,水位应控制在 6 厘米左右,以利水温上升。 同时,要做好换水工作,以保持水质清新,提高黄鳝食欲,加强饵料转化。 换水是清除池塘污物、增加溶氧、保持水质清新的有效途径。 但是黄鳝对水温差反应较为敏感,一旦换水的温差超过 3℃ ,黄鳝就可能患上感冒病而逐渐死亡。 所以换水时,应尽可能换同温水,一般措施是增建一个蓄水池,水经曝晒后再进行换水。 换水次数应根据黄鳝的放养密度、投饵情况、气温等灵活掌握,时间一般以晴天中午为好。 当气温较低时不用换水。 气温升至 15℃ 时,可每周换水 1 次,每次换水占总水量的 1/4;气温升到 20℃ 左右时,可每 5 天换水 1 次,每次可换水 1/30。 早春投饵主要是恢复黄鳝的体质,促使黄鳝外出活动,提高黄鳝食欲,并调整黄鳝的摄食习惯。 据试验,黄鳝对各种饵料的嗅觉敏感程度由高至低的顺序是:蚯蚓、蚬、螺、蚌、蛙,鸡、鸭、猪肠等,且以鲜活饵料为好。 通常投喂活蚯蚓,规模小的可投喂黄粉虫,一般以活饵喂 1 周左右,黄鳝便可倾巢而出,此后便可逐步驯饲至投喂的其它种类饵料。 投饵量初次可按黄鳝体重的 %左右,第二天观察若饵料有余 ,则应酌情减少,否则应适当增加投喂量。 在春季低温和少光照的情况下,黄鳝易患水霉病,防治措施除要注意加强光照,提高水温外,还可采用 克 /升食盐和。 发病后,可采用 /升的孔雀石绿或 毫克 /升的亚甲基蓝溶液全池泼洒,每 3 天 1次,3 次即可治愈。 秋季管理 秋季气温适宜,是黄鳝的生长旺季。 要使池养黄鳝获得高产高效,秋季的饲养管理切莫耽误。 改善水质 鳝池水深控制在 30厘米左右,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及污物,保持水质 “肥、活、嫩、爽 ”,水色清爽 ,呈淡褐色或嫩蓝色,且经常有变化,使池水肥而不老。 每隔 1~ 2天换水 1 次,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酸碱度,控制池水 pH 值在 7~ 之间。 控制水温 黄鳝养殖最佳适温为 24~ 28℃。 初秋气温较高,阳光直射水面水温会快速上升,影响黄鳝食欲而抑制其生长速度,甚至染病死亡。 此时期应把水温控制在 28℃ 以下,方法是: ① 加水。 当气温升至 35℃ 左右时,放掉表层 1/3 水,加注新水,有条件的最好采用小流量的常流水。 加注新水应缓缓冲入,经一段时间,细流入池,温差不大于 2℃。 ② 遮阳。 池上方搭遮阳棚,面积占池面的 1/3~ 2/3。 池旁栽 种葡萄、丝瓜、扁豆等经济作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