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性;③同学之间的友好合作等。 深入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辅导。 调整学生实验活动的进程。 安排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简要分析和讨论。 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不断鼓励和激疑学生 作出终端评价,得出实验结论 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对酸碱都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使血浆 pH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 PPT演示:正常人体内,内环境的 pH处于动态平衡。 PPT演示: 问题探讨 3:体温的变化特点 浓度过低导致红细胞吸水胀破;浓度过高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 内环境的渗透压只有维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保持正常形态。 阅读教科书 P. 8,勾划出概念要点 联系自身了解相关的器官和系统名称。 相互小议,形成共识: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基础。 自主阅读,了解有关史料 答:稳态就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目标的达成度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出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 安排学生分组展示课前调查的初步报告 提出讨论的问题,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1.同一个人在 24小时内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人体体温始终在 37℃左右吗。 3.将体温变化的测量情况与当天气温日变化的测量大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评价和小结: 健康人的体温也保持着相对稳定。 PPT演示: 问题探讨 4: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特点 提问学生: 如果生病时输液,需用生理盐水,大家能说出生理盐水的浓度吗。 PPT演示: “红细胞的形态图” 时间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睡前 平均温度 环境 温度 母亲 父亲 自己 在教科书中完成稳态概念的书面整合 联系生活实际,各自发表意见,小组合作交流: 环境变化 小,内环境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超过自身调节能力,内环境的稳态也会遭到破坏。 小组交流,形成共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合作交流得出共识:正常体温和适宜 pH是人体内的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血糖过低会导致供能不足,而引起低血糖等症状。 完成课堂检测题。 提问学生:请预测,输液时 Nacl溶液浓度过低(低渗溶液)或过高(高渗溶液)会对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后作出肯定: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处于相对稳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