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复习人口的变化综合训练题及答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广东流往北京 D.从上海流往四川 2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因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据此完 成 26~ 28题。 26.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 不正确 . . . 的是( ) A.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规模 B.环境人口容量是指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适宜人口数 C.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D.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大 27.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8.下图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 A. I、Ⅱ、Ⅲ B.Ⅱ、 I、Ⅲ C.Ⅲ、Ⅱ、 I D. I、Ⅲ、Ⅱ 29.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30.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31.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条件适宜 B.政治中心的改变 C.经济发展较慢 D.矿产资源的开发 32.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 农村的人口迁移 33.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高中地理专题复习人口的变化综合训练题及答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因修水坝而移民。 你认为修建低坝还有那些好处。 ( 10分) ( 3)说明乙图中葡萄种植园景观的分布区。 从自然环境分析影响乙图中作物分布的共同的有利条件以及制约各自发展的气候因素。 ( 16分) 13.( 20分) 图甲为欧洲年降水量和一月均温 0176。 C等温线分布图,图乙为①②③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描述图甲中一月均温 0176。 C等温线的走向
代持续时间长 C.春雨期古代比现代持续时间短 D.秋雨成因与热带气旋有关 二、综合题 、二、三是昆明和贵阳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四季分配示意图 【资料二】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比较表 【资料三】降水量、降水日数及相对湿度比较表 ( 1)根据资料一,概括昆明、贵阳四季分配的特点。 ( 2)根据资料二,比较昆明和贵阳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不同点。 ( 3)资料二显示,在 1月和 4月
际柑橘大会在武汉开幕,六百余名来自世界各国的柑橘专家与会。 据透露,自 10月 20日四川广元 “ 蛆柑 ” 事件后,湖北柑橘外销全面停滞,如果发展下去,橘农损失将达 15亿。 读我国柑橘的栽培区分布图 (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柑橘的分布充分反映了农业生产布局的 特征。 ( 2)近年来,郑州 市的植物园也出现了能结果的柑橘,这主要是因为对局部的 条件进行了改造。 ( 3)图中
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五)城市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依据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依靠科学技术力量,完善城市环境设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等。 例题解析 例 年江苏卷、图 2 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 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l3~ l4 题。 13.曲线①、②
析要运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 济因素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由此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类因素中,自然因素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是宏观因素,而河流往往决定了城市形成之初的具体位置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3 小题,第 21 题 18 分 ,第 22 题 18 分,第 23 题 14 分,共50 分) : 材料一 半殖民地的中国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洪区”。 为了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各国一方面实行关税壁垒,控制本国市场……使得中国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外贸出口更加萎缩。 危机中,国际贸易出口值总指数下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