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复习备考参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析要运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 济因素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由此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类因素中,自然因素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是宏观因素,而河流往往决定了城市形成之初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 3)城市化 城市化概念图 如上图所示人口向城镇积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 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比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特点 起步早 (自产业革命开始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 70%以上 起步晚 (自“二战”后开始 ),水平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 40%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减缓,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快,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剧增 合理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理解,宏观上城市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微观的角度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居住地内环境的恶化。 如下图所示: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其中地租作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对解释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至关重要,原因有 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 从地租差异分析:。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复习备考参考(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五)城市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依据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依靠科学技术力量,完善城市环境设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等。 例题解析 例 年江苏卷、图 2 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 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l3~ l4 题。 13.曲线①、②
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广东流往北京 D.从上海流往四川 2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因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据此完 成 26~ 28题。 26.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 不正确 . . . 的是( )
因修水坝而移民。 你认为修建低坝还有那些好处。 ( 10分) ( 3)说明乙图中葡萄种植园景观的分布区。 从自然环境分析影响乙图中作物分布的共同的有利条件以及制约各自发展的气候因素。 ( 16分) 13.( 20分) 图甲为欧洲年降水量和一月均温 0176。 C等温线分布图,图乙为①②③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描述图甲中一月均温 0176。 C等温线的走向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3 小题,第 21 题 18 分 ,第 22 题 18 分,第 23 题 14 分,共50 分) : 材料一 半殖民地的中国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洪区”。 为了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各国一方面实行关税壁垒,控制本国市场……使得中国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外贸出口更加萎缩。 危机中,国际贸易出口值总指数下降,如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 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 A.人民公社好 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同书 ,其主要依据是 ( )。
增多。 亚、非、拉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注:在学生回答迁入和迁出地时,教师事先可展示两张图片请学生看图思考总结,同时也可巩固学生有关大洲的知识。 图一: 满足的条件。 结合事例分析哪些可以归为人口迁移,哪些为人口流动。 学生自主学习后,然后 填表。 学生在看图的同时回答此时的迁出和迁入地。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结合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