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超临界萃取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SFE 或联机 SFE:不仅需要了解 SFE,还要了解色谱条件,而且样品提取物不适用于其他方法分析,其优点主要是消除了提取和色谱分析之间的样品处理过程,并且由于是直接将提取物转移到色谱柱中而有可能达到最大的灵敏度。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实例 超 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中的应用,主要是近 20 年的事情。 在食品加工中,几乎都采用 CO2作为萃取剂。 植物油的萃取(大豆、向日葵、可可、咖啡、棕榈等的种子) 动物油的萃取(鱼油、肝油等) 从茶、咖啡中脱除咖啡因,啤酒花的萃取(可消除农药的污染) 茶叶中富含咖啡因,约占干物量的 2%~5%,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对人体新陈代谢有着广泛的影响,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就是不很合乎需要,过量消费咖啡因会影响健康,有些人吃进很少的咖啡因也受不了。 早在 50 年代就出现了脱咖啡因红茶,起初都是使用有机溶剂法, 该方法会改变茶叶的色、香、味、形,尤其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机溶剂残留。 随着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应用的深入,人们转而使用超临界 CO2萃取技术来生产脱咖啡因红茶。 萃取技术在茶叶脱咖啡因的发展过程 食品的脱脂(无脂淀粉、油炸食品等) 香料的萃取 植物色素的萃取及各种物质的脱色、脱臭 超临界 CO2的性质与 正己烷的极性相似,因此特别适于萃取脂溶性成分。 如 β胡萝卜素、辣椒红素、烟脂树橙、叶黄素等。 此外,通过使用不同的夹带剂,可以改变 CO2的极性,从而使萃取范围扩大。 利用超临界 CO2萃取海藻中的胡萝卜素。 用丙酮作夹带剂,可提高萃取率。 表 1 为胡萝卜在不同丙酮含量下胡萝卜素在 CO2中的溶解度和提取率。 序号 丙酮含量( %)(mol) 胡萝卜素溶解度(mg/L3) 提取率 (%) 1 0 27 2 12 3 4 30 超临界 CO2萃取胭脂树橙 等研究了超临界 CO2对烟脂树橙萃取的影响。 纯胭脂树橙在 CO2中的最大溶解度为 ,而胭脂树种子色素的最大溶解度为。 温度增加色素在 CO2中的溶解度增加,但相同温度时增中压力溶解度不增加(表 3)。 用植物油作夹带剂可提高胭脂树橙的萃取率。 表 3 胭脂树种子中色素在不同条件超临界 CO2中的溶解度 压力 (Pa)(mg/g CO2) 40℃ 50℃ 55℃ 3000 6850 4500 7000 Roy 等用超临界 CO2从胭脂树种子中萃取天然色素,结果表明萃取的色素主要是胭脂树橙和降胭脂树橙。 胭脂树橙比降胭脂树橙更易萃取。 胭脂树橙比降胭脂树橙更易萃取,萃取温度 50℃,压力 310bar 可获得较高的总色素产量。 四、结论 尽管超临界流体萃取天然色素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未得到广泛的工业化应用。 主要原因。食品化学超临界萃取技术(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ⅲ III、表面活性剂必须既在邻接内、外两相溶液中具有低溶解度,又能优先促进所需要的溶解物种穿过液膜进行渗透。 ⅳ IV、必须控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用量,因为它们对液膜的厚度、强度、选择性和乳状液膜珠滴的直径等有直接影响。 ( 2)液膜包裹的内相体系 选择内相的条件是: a、可 以根据它和进料混合物中所有组分的混溶性、或根据它和较易穿膜渗透的化合物的选择混合溶性来择用。 b
冷却或蒸发 溶解度或熔点 糖精制、冻结产品 干燥 热 水蒸发 食品脱水 冷冻干燥 热 冻结 / 升华 食品干燥 反 渗透 压力 / 膜 膜渗透性 果汁浓缩 超滤 压力 / 膜 膜渗透性 乳清粉生产、牛服浓缩 汽提 非挥发气体(蒸汽) 溶解度差 油脂脱臭 浸提 溶剂 有择溶解度 油提取、蔗糖抽提 吸附 固体吸附剂 吸附势 油脂脱色 离子交换 固体树脂 离子亲和力 乳清脱盐、水软化 过滤 (
收集并排出反应器至贮水池并进入二级处 理没备; (5)气室及水封: 沼气通过气室积聚后进入水封而流向贮气罐利用; (6)排泥系统: 其功能是及时将污泥床区污泥均匀地排出反应器。 反应器还能分为两大类,开敞式反应器和封闭式反应器,开敞式是反应器顶部不密封,出水水面是开放的,它适用于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封闭式则在反应器顶加盖密封,能全部收集反应器内产生的沼气并进行利用,它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Fiber Spinning) 它是由现有的一些合成纤维所采用的纤维生产工艺发展而成。 将较纯的植物蛋白强碱溶液,用泵通过纺丝头(每个纺丝头上有数千个细小孔)时入酸凝固池,得到由细纤维丝密集并成的纤维束。 然后将它拉伸、漂洗、着色、调味和粘结成团,即可成为仿肉类制品。 ( 2)蒸汽组织化法( Steam Texturization) 蛋白质颗粒在蒸汽环境下加热,然后让压力快速释放
对酶活性的影响 对食品干制的基本要求 二、食品干制的基本原理 影响湿热传递的因素 (1) 食品表面积 (2) 温度 (3) 空气流速 (4) 空气的干燥程度或空气温度 (5) 大气压力和真空 (6) 蒸发和温度 (7) 时间与温度 食品结合水 (1) 化学结合水 (2) 物理化学结合水分 a、吸附结合水分 b、渗透和结构结合水分 (3) 机械结合水分或游离水分 a 毛细管水分 b 湿润水分
生所需的酶 ( 2)确定工业规模大量生产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条件,以及培养罐的形式、大小、通气条件、温度和 pH 值的控制等。 图:通过改变培养基类型、酸碱度、氧气浓度和温度,研究人员现了生产某种酶的微生物的最佳生长条件。 三、酶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微生物酶制剂的工业提取步骤大致如下: 如果是胞内酶,则首先要分离收集其菌体,使之破碎,将酶提取至液相中,此为出发酶液; 如果是胞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