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态的瀑布群(赤壁飞瀑布宽 20 米,高达 50 米),还有地波落(海拔高程 1100 米左右)观日出、观云淌,有以犀牛洞、响水洞为主的溶洞群,有六龙聚会、将军放箭、孟姜女望天、霸王别姬、白象崖、一线天、轿顶山、西山红岩等景观,有 3 平方千米左右的枫树林,是六龙山景区的一个极具开发价值的重要旅游宝地。 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⑺、六龙山溶洞群 除了六龙山北部的九龙洞外,六龙山还分布着数十个喀斯特溶洞,是一个天然的溶洞王国。 主要有天 花洞、龙王洞、红岩洞、落水坨溶洞、骂沙湾溶洞、川溶湾溶洞、龙王洞、汽咙洞、冷风洞、燕子洞等。 ⑻、苗子唐(又名苗王唐) 历史上曾是苗人居住的地方,四周悬崖峭壁,只有一条通道,山上有水、有洞,现还遗留有苗人的灶具等其生活用品。 ⑼、川岩长廊 位于六龙山乡政府对面 2 公里的半山处,距甘溪坪 3 公里,川岩垅前、后景色各异,垅前云雾莽莽,垅后竹海苍苍,垅右横过龙王洞,垅左横过苗王塘,与十里岩壁相连,景色迷人,故称川岩长廊(或十里长廊),其中还有溶洞若干个。 历史上为避祸之处。 ⑽、南天门 位于腊洞坪村民组,天然石门,门宽 约 1000 余米,门下溪水潺潺直下龙王洞,门左上方有把门将军约 10 个,门右有轿顶山一座,轿前后有轿夫抬轿,直奔天子坡。 ⑾、仙人断桥 位于六龙山的北部(棚井坳山上)。 传说过去是一块天然石板架在两面山上,因狗从桥上路过,被天上仙人发现,有碍观瞻命雷公将桥打断。 现桥的右边还有半截石桥,桥头悬崖峭壁,景色极为壮观。 ⑿、大溪沟 位于棚井坳村民组,在六龙山的西面,靠近仙人断桥,距铜仁城 8 公里。 沟内有响水洞、飞水岩、瀑布、小湾瀑布、娘娘岩、千丘田等等。 沟上有将军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柱四根,一根在棚井坳寨子边,三根在大溪沟内。 ⒀、犀牛潮水 位于棚井坳村民组,在六龙山的西部,上有马子岭(形如骏马),下有羊雀湾,传说有犀牛在久晴无雨时,在洞内洗澡,洞水混混浊浊哗哗直下羊雀湾,外溢犀牛潮水。 还有人曾看到过犀牛出洞外吃草。 ⒁、天子坡 位于桐木坪村民组。 传说此坡上有一对住茅棚的夫妇,生一男孩时,生下地后儿子就会说话,预示应当皇帝,后人称天子坡。 ⒂、六马山 位于晴六坡桥冲山,面对天子坡。 形如六匹战马,又名六马朝天子,六马山下有一尊岩石,其型尤如一个少女牵着一匹马朝天子坡走去。 ⒃、民族风情旅游村寨 侗族民族风情村寨 土家族民族风情村寨 苗族民族风情 村寨 ㈡、人文景观 周逸群烈士故居 位于铜仁市共同路 18 号,周逸群烈士系红军早期主要将领,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 1927 年参加南昌起义,是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军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 周逸群烈士 1898 年 7 月 23 日出生于此,1931 年 5 月在湖南贾家凉亭战斗中英勇牺牲。 故居为六间平房,白墙青瓦,大门上悬挂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周逸群烈士故居”红铱金字大匾,院落为前后两院,石板铺地,前院中堂挂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定的“周逸群烈士故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居陈列室”横匾,室内以文、图、表及实物展现了烈士光辉的 一生,故居房屋皆以石料为基,木质穿排结构,花栏雕窗,青瓦翘脊,古色古香。 现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徐福后裔茶园山庄 位于城东 17 公里锦江南岸,六龙山脉北端漾头茶园山村寨内,徐福系 2020多年前秦朝有名方士,曾受秦始皇之命两次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第二次出海时,在全国各地征集军士和童男童女数千人,东渡日本一去不返。 因此,日本的裕仁天皇、前首相细川护照、羽田孜等都自称是徐福的后裔。 徐福出行时,年纪 36 岁,在故土已有子嗣,祖居今江苏榆赣徐福村,后一支迁至江西临川青泥,历 12 代,又分支于明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迁至铜仁。 到铜仁第四代(徐福第 59 代)徐以暹( 1606 年~ 1699 年)参与南明政权反清失败后,为躲避清朝诛戮,逃到铜仁六龙山脉深处开辟庄园,《铜仁府志》称之为“徐以暹别业”。 茶园山庄坐北朝南,分左(长房)、中(景山第)、右(南州第)三院,占地 20200 多平方米,明(朝)风(格)突出,气势宏伟大,楼宇已毁,旧址尚存。 徐以暹著有《茶山十景》借景抒志,后编入道光年间《铜仁府志》,又选编在同治年间贵州诗人莫友芝等人的贵州明代诗选《黔诗纪略》中,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牟家坡悬棺 位于城西大坪乡牟家 坡村。 悬棺葬于 80 余米高的峭壁间,一共四棺,现存三棺中:一棺装尸骨,长 米,棺内骸骨尚完好无损。 其余两棺为空棺。 据考证属“五溪蛮”仡佬族葬俗。 中国傩文化博物馆 位于城中东山寺内,傩文化由傩堂戏和傩技构成,具有“戏剧活化石”之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称。 傩堂戏源于古代傩舞和傩祭,是一种非常古老原始的戏剧形式,其特点是不化妆,以面具区别人物身份和性格,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其曲牌有九板,共调十三腔,多以模拟动作表演,其内容和表演形式融宗教迷信、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于一体,十分繁杂丰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近几年来,不断有中、外学 者来铜考察,被喻为“最生动的民间艺术”, 1989 年铜仁市傩戏面具在深圳展出,引起中外学者普遍关注。 李鹏总理曾亲自题词,赞赏傩文化。 博物馆共设 3 个陈列室,收藏有上百年的傩戏面具和各种服饰、音乐唱本以及法器实物,可供专家考察研究,游人观赏。 沈从文祖居。 位于城北滑石乡。 沈民九世祖沈思远(春山) 1416 年由江西高安县迁居铜仁。 沈从文( 1806~ 1988)原名沈大焕,祖籍铜仁(其祖太沈岐山于清代举家迁至凤凰县),是我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 现祖居尚在,家谱尚存。 ㈢、古迹遗址 铜仁中南门古城遗址 铜仁古城区位 于锦江河畔东山西麓,系明、清传统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一道道风火墙翘角飞檐,古色古香。 院内多有天井、院坝,偶植几竿修竹和数棵绿树,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别是一番风味。 其中,王诚斋旧居是贺龙两次来铜仁扩军时下榻的地方。 与古城区风格相同的古城垣,古码头、左城门至今犹存。 建设时期分别为:明景泰二年(公元 1451 年)建土城,嘉靖二十年(公元 1543 年)改建石城,环城九里三分,城墙高一丈六尺,垛口 1736个,后设九门,均垒以楼。 城内居民住房均石砌封火墙隔离,中南门、江中门一带旧城建筑及城墙保护完整。 东山寺 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位于城中东部,三面临城,一面临江,总面积 平方米,寺中古树参天,绿树成荫,楼阁寺庙栉比鳞次,烧香拜佛香火不灭。 该寺始建于宋朝,续建于明清,现仅存雷神殿、真武殿。 既为佛教胜地,又为旅游胜地。 莲池庵 位于城东锦江南岸纵深 2 公里左右,六龙山脉西北端。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 1657 年),明末遗臣无相来此出家,建有殿阁、金顶、舍身桥等,古木苍郁,峭壁森严。 现只存庙阁遗址。 东屏寺 位于漾头镇附近,锦江东岸,座落在东屏山中,为铜仁三大佛教胜地之一。 寺内庙宇宏伟,香火旺盛。 四方香客和游人常年不断。 杜家园和岩董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 杜家园,位于锦江下游,漾头电站附近,距九龙洞 12 公里。 岩董,位于九龙洞右侧 4 公里处锦江河畔,遗址面积为 1 万多平方米。 清真寺 位于河西马家村民组,为回民举行宗教活动的圣地。 现保存完好。 四、铜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铜仁市气候温和宜人,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锦江 ——九龙洞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旅游景观种类齐全,综合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产业化效益明显。 目前,铜仁市旅游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初步开发的旅游资源仅有九龙洞、东山寺、周逸群故居 等少量景观,且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交通和服务设施没有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跟上,使极富吸引力的景观仍处于较低知名度状态,绝大部分景观未开发利用,供旅游观光的景点不多。 2020 年,全市旅游总人数约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为全地区的25%,约为全省的 %。 其中,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次,比上年增加 %;入境旅游人数 万人次,比上年增加 25%。 2020 年,全市旅游总收入 万元,占全市 GDP 的 %,比上年增长 25%,为全地区的 %,约为全省的 %。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 2430 万元,比上年增长 25%,为全地区的30%,为全省的 %;入境旅游收入 万美元(约合 万元),比上年增长 25%,为全地区的 40%,约为全省的 %。 2020 年,全市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水平为 180 元,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为 316 美元。 铜仁市旅游业现尚未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仍处于小规模、局部景点开发的状态。 这主要是受到交通不便、经济总量较小、发展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不适应加快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要求。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及自然 生态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旅游景点的逐步开发建设,铜仁市旅游业蕴藏的巨大潜能,将在解决社会就业、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项目建设背景 旅游作为一种物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走进千家万户,作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旅游业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十五”计划纲要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中,已将旅游业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并使之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全局性和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投资政 策上予以倾斜,这对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我省建设成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 贵州省是享誉国内外的“公园省”,近年来,依托遍布全省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使全省旅游业以年均高于 GDP20 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1998 年至 2020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从 亿元 (占全省 %),迅速发展到 亿元 (占全省 %);已初步形成了我省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全省海外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已从 美元上升至 美元,稳中有升,具有理智性及较成熟的特 点;国内旅游者人均消费,则从 元上升至 元,上升了 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并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省目前基本形成了“黔中发达、周边发展”的旅游发展格局,而贵州省现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旅游景观则遍及全省。 这一发展状况表明,全省目前还有相当部分生态条件较好、景观类型齐全、品种丰富、分布集中、但地处偏远、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或开发程度较低,使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其可开发的空间巨大。 而 与省内黔中、西线、北线、南线等旅游线相比,东线旅游发展则相对滞后。 以本项目为例,在省政府 1987 年 3 月公布的第一批 10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东线以外的景区,其开发建设速度较快,已先后有织金洞、龙宫、红枫湖、马岭河峡谷等风景区从省级升格为国家级风景区,其游客量不断扩大,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而本项目景区,目前仍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原因就是景区旅游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影响景区旅游发展。 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5 贵州省现有经济总量较小,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发展旅游业对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就业、扶贫等均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现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正蓄势待发。 贵州省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已确定,要尽快将我省建设成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 要突出黔中,放开周边,形成以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中心,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景区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旅游服务设施基本配套的综合性、多样性,并具有特色的旅游体系,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 铜仁地区在“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并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加以培育,使之成为全地区新的支柱产业,尽早形成贵州东线旅游 的核心区。 铜仁市在“十五”计划纲要中则更明确强调,全市旅游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快锦江 —— 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对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带动全市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提出的。 第三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本项目建设,是使铜仁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状况可明显得以改善,并加强对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严格保护基础上,对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尽快将我省建 设成旅游大省,使铜仁市成为我省黔东旅游中心的需要。 目前,全省旅游业正以年均 30%的速度增长,建设旅游大省战略正在顺利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