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国公司遍布世界的子公司和营销网络,把市场交易内部化,使生产力发展大公司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的排外倾向,区外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区内的大量投资来绕过这种人为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这在实际上也促进了战后跨国公司在全 球的扩张。 早在欧共体成立不久,美国工商界便提出“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口号,以避免欧共体的歧视性关税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以 1966- 1977 年这一时期为例,在 1966 年美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向世界市场上出口的制成品总额中(不包括返销美国部分),有 46%是设在欧共体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到了 1977 年这个比例上升到 64%;北美自由贸易区刚刚运作,日本跨国公司便把投资重点转向墨西哥,企图通过这块跳板来减少美国关税对其不利的影响 [13,15]。 战后通讯和运输的迅速发展及其服务费用迅速下降,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世界银行、 IMF 和 GATT( WTO)等机构的成立及其对国际经济的协调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他如联合国的调节、多边国际协定的执行等,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纵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条极为有趣又极为重要的线索:现代世界的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同时进行的。 也就是说,是由微观层次上的企业生产一体化和宏观层次上的国家政策协调一体化导致的,国际经济一体化正是这两种层次上的一体化的统一。 前者可以称为功能性的一体化,后者 可以称为制度性的一体化。 (二)宏观层面 宏观层次上的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是指地区内各国政府间在政策上通过协调,建立超国家的协调机构,推动成员国达到经济一体化的状态。 这种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建立国际性的经济协调组织,人为地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甚至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来实现各个成员国之间贸易、人员、资本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地自由流动, 达到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 这种政策协调导向型一体化的重要特征 就是制度性机构的一体化先于实际的企业生产一体化。 就拿 中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6 国来说,政策方面一直是在努力着,如加入亚 太经合组织,与 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拟和日本、韩国以及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 2020 年 6 月 29 日,中央政府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使内地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之间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标志着内地与港澳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些都标着中国旨在获得进入区域经济区的各种资源、政策、市场等的优势。 现假设国家 i和 j通过取消关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表 3列出了一体化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转换的影响。 表 3:区 域一体化 (i和 j)对跨国公司经 营模式转换的影响 经营模型 )(ijh )(ijv Ai )(iv )(ih ji √ )(iv √ √ 说明:横向栏表示初始可能的经营模式,√表示横向栏的模式必然会向纵向栏的模式转换。 1. h型内部转换 若跨国公司的初始经营模式为 )(ijh ,一体化后模式 )(ijh 必然会转化为模式 )(ih ji。 其基本机理是,如果初始情况下,较高的成本 (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 )使跨国公司选择设立工厂而不是从 i国进口的形式满足本国市场的需求,则一体化后仍不会选择从 i国进口的方式,原因是成本情况未变。 不过 i国和 j国贸易成本的下降,使 i国生 产成本较低的优势凸显,从而以出口的方式满足 j国的市场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经营模式的转换导致跨国公司在区域内工厂数目的减少 (j国的工厂消失 ),即直接投资下降,这种下降实际上源于一体化后由贸易创造效应所产生的贸易对投资的替代。 2. v型内部转换。 若初始模式为 )(ijv Ai ,一体化后 )(ijv Ai 必然会转化为 )(iv。 其基本机理是,若初始情况下,成本上的考虑使跨国公司选择从 i国进口而不是设立工厂的形式满足本国市场的 需求,则一体化后仍会选择从 i国进口 的 方式,原因是成本情况未变。 不过,随着 i国和 j国贸易成本的消失, i国生产 成本上的优势,使跨国公司愿意以出口的方式满足 j国的市场需求。 与情形一相似,经营模式的转换导致跨国公司在区域内工厂数目的减少,即直接投资下降,这同样源于一体化后由贸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7 易创造效应所产生的贸易对投资的替代。 3. v型保持不变。 初始模式为 )(iv ,一体化后模式 )(iv 仍不变。 其基本机理是,一体化后生产和贸易成本的不变性,使初始选择以从 i国进口的方式满足本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保持此选择。 另外,若初始选择是通过从 i国进口满足 j国的需求,则 i国和 j国贸易成本的消失,使此种方式的优势进一步强化。 (三 )微观层 面 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导向型的一体化,指的是以跨国公司作为主导力量而推动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 跨国公司利用地区区位优势可能带来的规模效益进行跨国界的投资生产等活动,它的这些活动必然会对该区域内的国家的经济生活产生影响,促进和加强该区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这种跨国公司导向型的一体化是企业行为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发展的客观结果,是功能性的一体化,而不是由政府行为造成的。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和政府都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这两种推动力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 处。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能促进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规模经济的实现,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在全球范围内的均等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向前发展。 Dunning and Robson( 1988)指出,通过跨国公司运作的跨国商业一体化和地区性经济一体化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关系。 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跨国公司作为微观层次上的组织,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市场的力量,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为主要形式,通过从事国际规模的生产和销售来代替通常的商品出口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 而政策协调导向型的一体化则属于宏观 经济一体化的范畴,是成员国政府基于自身的需要,通过签订协议为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流动和扩张扫除障碍,促进本地区分工深化和创造本地区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合作与一体化。 此外,跨国公司一体化的深度 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地区化。 因为,虽然理论上讲跨国公司的一体化活动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域的,但是跨国公司投资、生产与销售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区位优势”( advantage of location),包括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甚至文化的等各种可能的“比较优势”,不过其核心是地点( locus)的选 择问题。 追求最大限度的“区位优势”乃是跨国公司跨国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8 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实现基于“区位优势”的跨国一体化过程中,跨国公司为具有不同类型比较优势的各种地区经济体(包括国家)联结到一起,推动它们采取更进一步的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或者仅仅为了留住跨国公司,于是区域一体化趋势逐渐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都是二战后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现象。 20 世纪 50年代末以来,随着这两种现象的繁荣发展,学术界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这两种现象的研究基本上是相对独立进行的。 邓宁 撰文称,迄今为止,人们很少尝试将这两种问题的研究 结合起来,系统的分析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 有关这一问题的经验资料的搜集也是很不够的。 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微观主体的跨国公司,它的行为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那么,跨国公司的微观行为,究竟如何影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跨国公司的行为又是通过哪些渠道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产生影响的呢。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做出回答,正是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9 三、 跨国公司对国际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生产一体化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是世界各国之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它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向纵深和广阔方向发展的产物,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分工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工业国与初级产品提供国之间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工,二 战后的国际分工随着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向深度和广度上扩展 ,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配置、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经贸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的。 跨国公 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合成为“不可分”资源, 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 有机的 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更强大的生产能力,并将国家间的生产分工和协作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 跨国 企业内 部的分工与协作,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活动,引起世界各国生产、 交换、分配等各方面 经济联系的不断融合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复合一体化阶段。 在复合 一体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进行细分,如研究与开发、采购、零部件生产、加工、装配和财务等,并将不同的生产经营职能配置在公司整体需要且最能发挥作用的国家或地区,形成跨国界的价值链。 设在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母公司、其他子公司互相配合,执行整个公司的某项或全部职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跨国公司更多的不再是一个层级结构,而是一个网络结构。 例如,美国福特公司的菲斯塔 (Fiesta)汽车在欧洲的生产组织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区域性网络化生产,欧洲福特公司设在英国 不同地方的子公司分别生产充电器、配电器、仪表盘、油表、水表、插座、火花塞和绝缘器等。 在比利时亨克生产车身部件、车轮;在德国维尔弗拉特生产变速器、引擎;在科隆生产车身底盘;在法国波尔多生产变速器;最后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和德国萨尔路易进行组装,产品主要供应欧盟市场。 不仅如此,福特公司还逐步将其部分研究设计、人员培训等职能配置在不同国家,建立起复杂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 由此可见,战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是全球范围内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之一。 跨国公司的区内投资,促使区内经济一体化基本规则的形成 ,使区内市场得到进一步深化。 跨国公司一体化可扩大区域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区内、区河南科技大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