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再贴现、再贷款 ( 2)公开市场业务 ( 3)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储备与干预汇率的行为 ( 4)政府预算赤字 影响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五、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影响 rd、 rt的因素: 影响 e的因素: 成本收益动机、风险规避动机 市场利率、贷款的投资机会、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及成本大小 影响 c、 t的因素 : 财富效应、货币收益率、其他资产相对预期报酬率、风险性、流动性 k 中央银行行为影响 B和 r 存款货币银行行为 e 企业行为:影响贷款 居民持币行为:主要影响 c、 t 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危机、非法经济活动 ( 1)增税:对货币总量没有影响。 但可能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减少对贷款的需求;政府增税同时扩大投资,则不会影响货币供给 ( 2)向公众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国债:不增加货币供给,但货币层次发生变化 M1, M2之间变化 ( 3)财政向央行透支、借款、发行债券 政府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 货币供给决定机制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社会公众 预算赤字 外汇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 再贴现再贷款 法定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漏损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 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七、 “ 货币外生性 ” 与 “ 货币内生性 ” (一)含义 “货币外生性” —— 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货币内生性” —— 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争论的实质: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 (二)、 争论的政策意义: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没有可控性 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具有可控性 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g (三)、国外学者的 争论 外 生货币供应论 代表人物:凯恩斯 ( 1936) ;弗里德曼( 1963) ; 米什金 ( 1998) 等。 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 ( 有效 )。 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代表人物:托宾( 196 1976);萨缪尔森( 1979)、琼 罗宾逊夫人( 1982)等。 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 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 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 内生货币供应论 fx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含义 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致相等的一种状态。 Ms=Md ① 是相对的均衡 ②是动态的均衡 二、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经济均衡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基本相适应。 社会总供给 (S)决定货币总需求 (Md) Md决定货币总供给 (Ms) Ms形成社会总需求( D) 所以两大均衡关系图如下: S Md D Ms 经济均衡是出发点和归宿点 货币均衡是实现经济均衡的前提条件, 三 、货币均衡与利率 (一)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 r Ms r0 E Md 0 M0 M r0为均衡利率, M0为均衡条件供给量,在此情况下,利率成为由货币失衡趋向均衡的自动调节杠杆。 (二)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 r r1 Md1 r2 Md2 r3 Md3 0 M0 M 在此情况下,利率的变动能够作为货币均衡或非均衡的指示器。 货币均衡的标志: 利率稳定、物价稳定 四、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一)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财政收支状况 (三)国际收支状况 (四)完善的利率机制 (五)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END 思 考 题 一、概念题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货币内生性与货币外生性 二、简答题 的主要内容与区别。 影响。 三、论述 涵义与重要意义。 影响。 课外阅读资料 达: 《 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 货币问题争论与分析 》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5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本章共四节,重点了解和掌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