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_师范学院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及时防止和克服消极因素,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三、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的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的开展,迫切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数学是一门基础 科学,是研究其它自然科学的工具,只有掌握好数学,才有可能成为其它科学领域的有用之才。 10 同时,数学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更是时时离不开数学,但数学又很抽象,往往使一些学生难以理解。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把抽象变形象,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那么教师应如何去做呢。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和活动。 而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 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观点。 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都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反映一定社会与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地更新,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 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伤害了学生。 这是因为教师的活动总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实 质,在课堂上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的调动起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对教育观念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探索出适应生源现状的新的数学教学之路,重新构筑教育观念的新体系。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现在大学授课的一个突出现状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至于下面有何反映,则“不闻不问”。 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 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这个基本内核,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迁移的目的。 同时,这也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 大学生更为重要。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 11 导作用: (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 2)合理安排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激发兴趣。 孔子早就作过学思结合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巧设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 为主动参与。 通过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案例“设疑”,循循善诱,逐步启发,往往会产生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才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规律,做一个优秀的导游者,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探求知识的奥妙。 ,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 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三)、从“教师权威观”转到师生人格平等观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教师是权威,必须服从教师的意志,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个性与兴趣的发展;教师也认为自己有权威,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自己,不能容忍学生对教师权威的冒犯。 因此,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转变“权威观”,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 破己形成的“教师权威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结果产生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体验,从而产生“满足感”,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并且深具影响力的。 (四)、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一个关于学生的训练方案的实施都必须以发展成人和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中心。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 12 必要前提,教学中学生将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证明,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 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而焦虑不安、忧郁苦闷、激愤恼怒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水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 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就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情感因素,注重以情优教,用情于教,充分发挥自身的感染力,沟通和培养师生间的感情,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心情舒畅、情绪高涨 ,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和探究的热情,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现情感合作的基础。 (五)、 教师的爱与期望是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源泉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只有真心实意地把心贴在学生身上,用心浇灌,才会收到培育的良效”。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 接受教师的教育。 无兴趣的学生,多数原来是有决心想把书读好,但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学习困难增多,学习效率不佳,学习方法不好,考试常常遭到挫折和失败,从而导致学习热情降低,情绪波动,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 虽然他们大多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引,但是自尊心极强,不肯主动请教老师。 因此,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子女一般,去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了解学生,积极地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学习障碍。 其实,数学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把自身的知识、才能和精力倾注在学生身上,不仅使 学生数学学习获得最好的成果,而且还能促使他们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爱能直接感染学生,一旦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就能激发起学习数学的热情,产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并鼓舞他们去克服困难,勤奋刻苦地进行学习。 教师的爱是一种情感因素,给学生以温暖与关怀,信任与鼓励,既严格要求又体贴爱护,而学生也会用热爱老师、尊敬老师来报答,并把热爱老师的情感转移到热爱教师所教的数学上,这时的学习积极性就带有情感色彩,学生从内心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幸福,这也 13 是师生关系亲密的一种表现。 有爱的教师才有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 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从而间接影响到学习的主动程度,进而对学习成绩产生作用。 如果教师对学生寄予某种期望,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就会对他们更有意识地、针对性更强地、更多更细致地加以指导,无疑这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成效,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微妙地传递过去,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要求,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促进了他们数学学习的要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