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防汛应急预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防汛应急抢险队伍编制: 为了较好的完成防汛工作,提高防汛抢险工作效能,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院“办公区防汛抢险队”、“黄河抗洪抢险突击队”、“抗洪抢险预备队”,其人员编制如下: 办公区防汛抢险 队:以 行政事务部 人员及物业公司聘用人员为主要组成,负责对办公区积水和内涝的排水自救工作。 人员数量共计 50 人。 黄河抗洪抢险突击队:以勘测工程部和 行政事务部 人员为主要组成,担负黄河大堤我院分段防护任务的抗洪抢险任务。 人员数量共计 100 人。 抗洪抢险预备队:预备队主要是弥补因科室人员出差造成抗洪抢险突击队人员编制不够时能及时进行补充,确保抗洪抢险人员到位。 其组成是按各科室人数的 20%抽调,人员不足的部门以一人为限。 四、预防与预警: 针对天气变化无常并时有突发性恶劣气候的现象, 行政事务部 要经常对办公区的 水、电和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特别是对下水、排水系统的功能进行疏通维保,做到措施到位,防患于未然。 进入汛期,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与市、区防汛办和 XX 省电力公司的信息沟通与联络,随时掌握迅情变化,为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建立防汛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黄河防汛大堤的巡查,发现隐患或险情及时上报。 安全监察部 要通过各种途径,组织职工学习《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防汛,把防汛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通过培训,教育职工掌握防汛自救互救的知识,提高个人生存能力。 防汛应急抢险组要定期开展必要的训练和演练,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险情的处置方案。 五、应急处置: 对城市暴雨造成办公区积水、内涝的应急措施 ( 1)城区连降暴雨造成局地积水,防汛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启动本应急预案,指挥办公区防汛抢险队开展防汛工作。 ( 2)办公区防汛抢险队应时刻观察办公区域积水情况,检查办公区内排水情况,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并及时采取疏通措施。 物资保障组应及时将抢险物资发放到位。 ( 3) 市区街道普遍积水,暴雨不止,水位上升,办公区防汛抢险队应在应急领导小组的指挥下,立刻组织排水自救,为低层 办。设计院防汛应急预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 2)进驻施工现场时,向当地人员了解可能经过的河流、湖泊、海域的情况,并注意当地的天气预报,避免暴雨期间作业。 五、应急处置: 人落水后,由于大量的水经过口鼻进入肺内而造成窒息,如果不及时抢救,常会引起死亡。 溺水者被救起后,要立刻实施现场急救,并同时请其他人呼叫 120。 在 120 到达之前,工地负责人要积极组织现场人员进行抢救, 在 120到达后,要听从医务人员的安排,并积极配合抢救工作
路勘测时,要经变电所、电厂管理人员同意后方可进入工作区,并有变电所、电厂专人陪同,要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戴好安全帽;宾馆住宿用电插接电时应先仔细观察电源是否浸水、松动,电 线是否老化等。 五、应急处置: 在建或已建变电所、电厂送出线路勘测发生触电时,要立即通知变电所或电厂管理人员,并配合工作,确认断电后进行急救。 在发现有人 触电,有条件时(附近有开关、闸刀)应先切断电源,若遇高压触电
近医院电话;迅速报警,通知有关部门及人员到事故现场进行抢救;保护现场;对现场采取有力措施,使人员伤亡降到最底限度。 XXX: 应急救援工作总指挥。 XXX:负责做好现场保护及调查取证工作。 XXX:负责组织人力实施抢救救援工作;根据伤势与 120 急救中心或就近医院联系;配合做好伤员住院、治疗工作。 XXX:负责提供抢险救援工作过程中的交通工具,与交通部门沟通。 XXX、 XXX、李宁:确认报警
人员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根据情况必要时,拨打 120 或就近医院电话,并立即向项目经理汇报。 维持好现场秩序,分派人员抢救伤员和向工地负责人、院内负责人汇报。 对伤员的抢救措施: ( 1)去除伤员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 ( 2) 在搬运和转送过程中,颈部和躯干不能前屈或扭转,而应使脊柱伸直,绝对禁止一个抬肩一个抬腿的搬法,以免发生或加重截瘫。 ( 3) 创 伤局部妥善包扎
XXX 副组长:离退办主任 XXX 成 员: XXX XXX XXX 医务室参与者 2.职责 XXX 全面负责救助患者及综合协调组织各项工作。 救助小组全体成员在患者突发疾病的最先时间内参与抢救工作,尽快投入救助,尽能力控制病情恶化,减少患者痛苦。 四、预防与预警: 1. 全体工作人员事先实地踏勘场地要在选择参观景点道路是否平整、环境是否符合老年人行走等方面全面合理的进行策划。 2.
人员尽可能不要在起吊作业区域、脚手架、模板拆除区域和上层正在施工作业场所通过,更不要久留。 如必须在此通过,要注意观察空中作业情况,高度警惕。 项目监理部常备纱布、药棉、绷带、消毒药水、止血镇痛药品等,准备急用。 安全监理师(员)认真检查被监理单位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和安全培训教育情况,以促进施工人员不断增强自 身安全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