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艺教、德育”结合之路,育全面发展艺术人才结题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3)、校园集体舞的普及 20xx 年, 全区 开始普及校园集体舞,学校抓住这一契机 ,先选舞蹈老师进 行系统的学习然后 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推广率达到 100%。 我校先后多次接受校园集体舞的检查,均获得好评 ,获得全区校园集体舞表演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集体舞的学习 ,对同学们之间的交往起到了促进作用。 ( 4)、 “六一”文艺汇演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 是我校师生共同期待的盛会。 它是一次领导、教师、学生同台演出的大会;是一场爱母校、感师恩的谢师大会;是一次中小衔接的宣传动员会;更是一场别开生面共唱和谐之歌的联谊大会。 每次大会均得到领导的大力 支持;赢得驻街单位、学生家长的好评,引起相关小学师生的广泛关注, 展示 了同学们多才多艺的才华与学校艺术教育的突出成果, 扩大 了 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清了 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看着是融为一体的。 在我国,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 这种礼法、技艺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 在我国的早期音乐专著《礼记•乐记》中也明确指出:“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作为古代美育的乐教,就是一种以社会的道德关怀为内核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 ”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相融关系。 在现实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区别本来就只有相对意义,他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 的,因而它们也是以相融的关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就曾对 3000 名不同国家的儿童作过调查,要求他们画出最丑和最美的事物,并对自己的画作出解释。 其中有这样几则写在画下面的说明:“消防队员最美:他的头盔是红的,他整个人都是美的。 消防队员美是因为他勇敢,他抢救人。 ” “最丑的是机器人:它身上什么都不是人的。 最美的是大自然,可以在草地上开心地玩,作游戏,还可以在河里划船。 ”这个调查说明,从心理角度看,人的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主体身上是可以完全相融合同一的 ;从客体角度看,人们对于美的物体和善的物体的判断也完全可以是相融合同一的。 同样,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产生共鸣的现象。 比如学生在欣赏以英雄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时,会同时产生对艺术形象之美的赞叹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 也就是说,在同一过程中欣赏主体同时产生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 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艺术教育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具有储善、导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备德育的附带功能。 “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想联系的道德观念”。 这是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一面。 而实际上,不仅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且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自古以来,艺术创作都是与当时社会的公德和伦理观念相适应的。 没有了道德伦理维度, 艺术很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不健康的作用。 就比如丧失伦理道德之维的行为艺术,以艺术的名义在人身上烙印、放血,或割人肉、食人肉甚至玩尸体。 这样的行为是毫无艺术性、毫无美感可言的,更无益于教化和人伦。 如果将这种所谓的“艺术”搬上课堂,无疑只会加深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使教育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应该考虑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 会责任,同样,艺术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确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审美是实现道德 的手段,“以美辅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也从来都是作为德育的配角,起着在旁边敲敲边鼓的作用。 而实际上,审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样是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席勒曾在他的《审美书简》中 ,一方面指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 席勒的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在以往,人们都认为,人的发 展过程是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 也就是说,成为有德性、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而艺术和审美一直都是充当着一个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也就使艺术教育成为了德育实现过程中的“手段”。 实际上,我们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通过非功利的审美活动,能够使人获得超功利的主体自由,从而使道德得到净化和提升,帮助人成为道德的人。 而道德的人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道德的人追求的自然是道德自由和精神解放,自然是人生终极的幸福感和价值体验。 而这一目的显然又直接指向了审美,因为“只有审美的心境才产生自由” 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这种审美的自由“意味着我们的情感生活达到了它的最大强度,而正是在这样的强度中它改变了它的形式。 因为在这里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 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