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药师中药学考试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祛风,通络,止痉。 应用 —— (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 ( 2)小儿惊风,破伤风。 本品人肝经,既能祛外风,又息内风,能定惊止痉。 ( 3)麻风、疥癣。 木瓜 舒筋活络 —— ① 治风湿顽痹、筋脉拘急之要药; ② 脚气肿痛。 和胃化湿 —— 湿浊内阻之吐泻转筋。 消食生津开胃:应用于津伤口渴、消化不良。 第三节 袪风湿热药 第 15 页 秦艽 祛风湿,通络止痛 —— 风湿痹痛,肢体拘挛,半身不遂等,偏寒偏热皆可。 退虚热 —— 应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清湿热 —— 湿热黄疸。 防己 祛风湿、止痛 —— 特点:长于治风湿痹痛偏热者,且病位在下半身。 利水消肿 —— 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湿疹等。 注意 —— 防己科粉防己(汉防己)善利水。 马兜铃科广防己(木防己)善祛风湿止痛。 豨莶草 功效 ——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用法 —— 煎服, 9~ 12g。 外用适量。 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 络石藤 功效 ——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雷公藤 第 16 页 性味归经 —— 苦,凉;有大毒。 归心、肝经。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 风湿顽痹。 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 疔疮肿毒,疥疮,麻风,顽癣。 注意 —— 煎服, 10~ 25g。 宜久煎(文火沸煎 2小时)。 外敷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 有心脏毒性、生殖毒性等。 体虚者忌用。 孕妇禁用。 第四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 ① 风湿痹痛,兼肾虚有寒者最宜。 ② 肾虚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利水 —— 水肿,脚气浮肿。 注意 —— 辛苦温燥,阴虚火旺者忌服。 桑寄生 第 17 页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 既善治风湿痹阻之腰膝疼痛,又可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若为风湿痹痛与肝肾不足互见者用之尤为适宜。 安胎 —— 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狗脊 功效 ——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此外,狗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 第九单元 化湿药 第一节 概述 、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 本类药辛香温燥,主人脾、胃经,能 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解除因湿浊引起的脾胃气滞,主治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等证。 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者,常与行气药配伍;湿阻而偏于寒湿,脘腹冷痛者,可配温中祛寒药;脾虚湿阻,脘痞纳呆,神疲乏力者,常配伍补气健脾药同用。 化湿药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入汤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二节 具体各药 第 18 页 藿香 化湿 —— 湿滞中焦证。 解暑 —— 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 止呕 —— 湿浊中阻呕吐。 注意 —— 后下。 佩兰 化湿 —— 湿滞中焦证。 解暑 —— 暑湿证,湿温初起。 苍术 第 19 页 燥湿健 脾 —— ① 湿滞中焦证; ② 水湿、痰饮内停或湿热内蕴诸证。 祛风散寒 —— 风湿痹痛(配黄柏);表证夹湿 明目 —— 夜盲症及眼目昏涩(了解)。 特点 —— 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 苍术配厚朴、橘皮:燥湿健脾,应用于湿滞中焦证。 苍术配黄柏:湿热痹痛(下半身)。 厚朴 燥湿消痰 —— 湿滞中焦证兼气滞。 厚朴为消除湿滞痞满要药。 下气除满 —— 痰饮咳喘;腹胀,便秘,食积等。 特点 —— 既能除无形之满,如气滞胸满、腹满;又能除有形之满,如食积、便秘等。 孕妇及气虚、阴虚者慎服。 砂仁 第 20 页 化湿行气 —— 湿浊困脾证,脾胃气滞证,兼可防止补药碍胃。 温中止呕 —— 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 安胎 —— 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注意 —— 后下。 白豆蔻 化湿 行气 —— 湿滞中焦证;脾胃气滞证。 温中止呕 —— 应用于脾胃虚寒之呕吐。 水煎服,宜后下。 砂仁、白豆蔻比较: 砂仁、白豆蔻均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然砂仁兼止泻、安胎,又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妊娠气滞恶阻、胎动不安等证。 白豆蔻则多用于湿温初起。 草果 第 21 页 燥湿温中 —— 寒湿中阻证。 除痰截疟(治疟疾偏寒者) —— 配知母治疗寒热往来,而寒多热少者。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第一节 概述 、功效与主治病证 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五类。 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的作用。 若里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意 本类药物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慎用;苦寒药物宜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第二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性味归经 —— 辛、甘,大寒。 生用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味辛透热,退热力强):主治肺胃气分实热证(壮 第 22 页 热、烦渴、脉洪大等);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头痛。 煅用 —— 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疮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 知母 清热泻火 —— 外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内治肺热咳嗽,胃热消渴。 生津润燥 —— 肺燥咳嗽;肠燥便秘;骨蒸潮热。 注意 —— 炮制品,配伍。 生知母清热泻火力强;盐知母如肾,长于滋阴。 常与石膏配伍。 石膏与知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二药均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 同中之异: 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 不同点: 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 水火烫伤等; 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备。 芦根 第 23 页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 ——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烦热口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止呕(特点:清胃热以止呕) —— 胃热呕吐。 配竹茹、生姜。 利尿 —— 热淋涩痛。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 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肺热燥咳。 消肿排脓 —— 用于疮疡肿毒。 注意 —— 不宜与乌头同用。 孕妇禁服。 淡竹叶 功效 —— 清热泻火,除烦,利 尿。 主治病证 —— 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栀子 第 24 页 泻火除烦 —— ① 热病心烦之要药(配淡豆豉); ② 高热烦躁神昏(配黄芩、黄连、黄柏)。 清热利湿 —— 特点:使热邪由小便排除体外。 应用: ① 黄疸(配茵陈), ② 血淋涩痛 , ③ 目赤肿痛。 凉血解毒 —— 应用: ① 血热吐衄; ② 火毒疮疡等。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 —— ① 肝火亢盛之目珠疼痛(配桑叶、菊花、决明子); ② 肝阴不足,疼痛入夜尤甚者等(配枸杞子)。 散结消肿 —— 瘰疬、痰核、乳痈、淋巴 结核等。 决明子 清热明目 —— 用于肝热或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润肠通便 —— 热结肠燥便秘。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主治异同: 第 25 页 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引起的黄疸、泻痢、 淋证、湿疹湿疮,三焦热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痈肿疮毒等。 同中之异:黄芩善清上焦热,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热,黄柏善清下焦热。 不同点: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龙胆 少量用健胃; 清热燥湿 —— 长于清泄肝胆湿热。 ① 肝胆湿热之黄疸、阴肿阴痒、带下, ② 湿疹瘙痒。 泻肝胆火 —— 用于肝胆火盛之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 苦参 清热燥湿 —— ① 肝胆湿热之黄疸、阴肿阴痒, ② 大肠湿热之痢疾、便血, ③ 下湿热之赤白带下,④ 肌肤湿热之湿疹、湿疮。 杀虫 —— ① 皮肤瘙痒, ② 疥癣麻风, ③ 外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利尿 —— 湿热小便不利。 注意 —— 配伍(配白鲜皮,白蒺藜,地肤子、忌配藜芦),禁忌证。 秦皮 功效 ——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 功效 ——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与连翘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热毒疮痈、风热感冒、温 病初期等。 同中之异:金银花凉散风热优于连翘,连翘解毒消痈优于金银花,素有 “ 疮家圣药 ” 之称。 不同点:金银花又入血分,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又入心经,能清心开窍,治疗温 第 26 页 病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尚可散结、利尿,治疗瘰疬、痰核以及热淋尿少等。 穿心莲 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 —— 6~ 9g。 煎服,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 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能清热解毒、凉血消 斑、利咽消肿,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发斑发疹,以及火毒诸证如痈肿疮毒、丹毒等。 不同点: ① 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多治斑疹吐衄; ② 板蓝根长于利咽,善治大头瘟、痄腮,咽喉肿痛; ③ 大青叶与板蓝根不仅清营血分热邪,又能清解卫分、气分之热,故二药对风热表证、温病初期有效; ④ 青黛兼能清泄肝火,治疗肝热生风、小儿惊痫以及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 贯众 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 —— 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① 疔疮肿毒, ② 乳痈, ③ 肺痈, ④ 肠痈, ⑤ 咽痛。 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利湿通淋 —— ① 热淋涩痛, ② 湿热黄疸。 注意 —— 大量致便溏。 紫花地丁 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土茯苓 解毒 —— 长于解梅毒。 ① 梅毒; ② 痈肿等。 第 27 页 除湿 —— ① 湿热淋浊、带下; ② 疥癣。 通利关节 —— 用于筋骨疼痛,汞中毒(治疗梅毒用轻粉)引起的肢体拘挛。 注意 —— 忌茶。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 ① 痈肿疮毒; ② 肺痈; ③ 肺热咳喘; 利尿通淋 —— 热淋。 注意 —— 不宜久煎(后下)。 射干 性味归经 —— 苦,寒。 归肺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