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沙子井生产地质报告定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121m,一般为 103m。 五段( T1f 5):紫灰色,薄层状钙紫粉砂岩为主,夹钙质泥岩、细 13 砂岩及泥质灰岩,水平层理。 厚 43~ 71m,一般为 53m。 六段( T1f 6):黄灰、紫灰色 ,薄层状钙质泥岩,夹钙质粉砂岩及泥质灰岩,厚 41~ 63m,一般为 45m。 7.第四系( Q): 主要为坡 积、 崩积、 残积 亚粘土、粘土、冲积砂、砾石等松散沉积物。 第二节 构 造 一、区域构造 沙子井煤矿所处织纳煤田位于板块 (Ⅰ级) 、川黔滇盆地 (Ⅱ级) 、黔北断拱 (Ⅲ级) 西部南缘。 织纳煤田坐落在黔中隆起的西段,由于基地刚性大,盖层于燕山运动中形成的褶皱宽缓其延伸距离短,使一系列短 轴 式褶皱形成为控构造的主体, 轴 线基本沿北东向延伸,沙子井煤矿位于张维背斜与三塘向斜之间的次级褶皱板桥向斜的南西翼。 二、矿区构造 沙 子 井煤矿范围位于板桥向斜的南西翼,为一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总体为东 ~西 向,倾向 以北为主 , 靠矿区西部 倾 向 北东, 倾角 8~ 12176。 本报告的煤号及断层号均采用邻区以那煤矿详查地质报告编号。 沙子井矿区内发育有 F1 F1 F11 共 3 条正断层,无褶皱发育,井下见个别小断层。 F12 正断层:分布于矿区北部,区内延伸长度约 ,断层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 65176。 ,断距约 30m,切割地层: T1f、 P3l、P3β; 14 F19正断层:分布于矿区南东部边界外,断层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 70176。 ,断距约 30m,切割地层: P3l、 P3β; F11正断层:分布于矿区南部,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西,倾角 约 60176。 ,断距约 120m 左右 ,切割地层: P3l、 P3β; F1 F1 F12 断层切割 P3l 地层,对煤层有一定破坏作用,同时对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今后煤矿生产均带来不利因素。 综合分析本区构造特征以及其对煤层的影响程度,井田内构造类型属中等构造。 第三节 煤 层 一、含煤性 矿区 内二叠系上统 大隆组不含煤,长兴组仅有一层薄煤, 龙潭组( P3l)为 主要 含煤地层, 岩性主要 为灰、浅灰、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块状泥岩,中厚层状细砂岩,夹灰岩 及煤。 龙潭组 厚度 ~ ,一般厚度 231m 左右。 共含煤 16~ 32层,一般 22 层,有编号的 20 余层,含煤平均总厚约 21m,含煤系数%, 可采总厚度 11~ 16m,一般厚度 14m,占该组总厚的 %。 二、 煤层特征 及顶底板岩性 根据 本次工作及邻区资料 ,本区可采煤层 4 层: 1 16 及 30号煤层。 其中:全区 及大部 可采 2 层 (1 16 号煤层 )、 局 部可采 2 层 (30 号煤层 )。 15 根据沙子井煤矿现有开采情况,对 局 部可采 30 号煤层 ,因地表无出露又无巷道揭露,对其厚度、煤质、稳定性及变化情况不了解, 本次核实工作不对其描述。 只对 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 1 16 号煤层,由上到下分述如下: 1. 14 号 煤层 位于龙潭组 中 部,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属较稳定煤层, 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其顶板上距上覆地层 大隆组( P3d) 的底 290m 左右。 煤层厚~ , 平均 为。 含夹石 0~ 3 层, 一般为 2 层,夹石 主要为泥岩。 煤层厚度变化主要与基底起伏有关。 较厚的煤层出现在原先地势的低处,较薄的煤层则出现在高处。 由于植物遗体都首先在低洼处堆积,随着泥炭层的不断堆积加厚而逐渐连成一片。 顶板 : 为深灰色 泥岩 或炭质泥岩 ,局部相变 为粉砂质泥岩,层位稳定,岩性较稳定,产大量腕足类动物化石。 底板:为 深灰色 泥岩, 或炭 质泥岩。 2. 16 号 煤层 位于龙潭组 中 部,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属较稳定煤层, 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上距 14 号煤层 底板 54m 左右,其底板下距下伏 峨嵋山玄武岩组( P3β) 240m 左右。 煤层厚 ~ , 平均 为。 该煤层含夹石 0~ 2 层, 一般为 1 层,夹石 主要为泥岩。 顶板 : 为深灰色 粉砂质 泥岩, 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状菱铁岩。 底板:为 含植物根部化石的 泥岩, 间接顶板为浅灰色粉砂岩或细砂 16 岩。 综上所述, 矿区 1 16 号煤 煤 层结构 总体上 较简单 , 煤层稳定类型均为较稳定型煤层。 第 四 节 煤 质 一、宏观 煤 岩特 征 矿区内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差异不大,呈黑色~灰黑色,以块状、粒状为主,局部为层状。 以似金属光泽为主,金刚光泽次之。 贝壳状断口,部份为参差状 , 条带状结构,部分为线理状结构,块状构造。 坚硬、性脆。 其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型~半暗为主,光亮型次之。 二、微观煤岩类型 据反光油浸镜下鉴定:以丝质亮煤为主,丝质暗亮煤次之。 煤岩组分分为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 有机组分分为镜质组和惰质组两大类。 镜质组:以均匀基质体、无结构镜质体、镜质体为主 ,少许木质镜质体。 无结构镜质体呈现较明显的多色性和较强的非均质性。 惰质组:以结构丝质体和结构半丝质体为主,常见木镜丝质体,木镜半丝质体,部分为碎屑丝质体,多已膨化,少量保存完好。 有机组分镜质组含量: ~%, 一般为 75%左右 ;惰质组含量: ~%,一般为 25%左右。 有机总量为 ~%, 一般为 88%左右。 无机组分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氧化物次之,含少量的硫化物和碳酸盐。 其成分以粘土为主,石英次之,黄铁矿和方解石少量。 无机显微组分总量 ~%,一 般为 %, 粘土组含量较高 为 ~%, 17 一般为 %。 三、视密度 14 煤层 视密度 为 ; 16 煤层 视密度 为。 四 、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及煤类 (一)化学性质 区内各可采煤层的 主要 煤质特征见表 2- 4。 (矿方提供资料) 表 2- 4 原 煤 煤 质 分 析 结 果 表 煤层 编号 原 煤 工 业 分 析 发热量 (Qgr,d) (MJ/kg) 发热量 (Q,ar) (MJ/kg) Mad Ad Vdaf St,d 14 16 根据《 煤炭质量分级 》( GB/T 15224- 2020) 动力煤及无烟煤分级标准: 14 煤层为特低灰、特低硫、高热值煤; 16 煤层为中灰、低硫、高热值煤。 氢含量 ( Hdaf) 矿区 内主要可采煤层氢两极值为 %~ %,平均值为 %。 碳含量( Cdaf) 14 煤层为 %; 16 煤层为 %~ %,平均值 %。 灰成分 煤灰成分 SiO2 为 %、 Al2O3 为 %、 Fe2O3 为 %、其它成分含量均低。 (二)工艺性能 18 1. 机械强度 两极 平均值 为 %( 6 号煤)~ %( 30 号煤),总 平均值 为%,属高强度煤。 2.热稳定性 主要可采煤层的试验表明, TS+6 两极值 总 平均值 %, 热稳定性较好。 3. 化学活 性 根据对煤层的试验,标温 1000℃时的α两极 平均 值 为 ( 16 号煤)~ %( 6 号煤) , 总平均值 为 %,属化 学活性低 的煤。 4.可磨性 两极值 66— 87%,平均值 72%,可磨性系数较大,煤层属中等可磨煤。 5. 泥化实验 据该区以前勘查报告资料表明,各煤层顶、底板及夹矸泥化可采比小,在常温下沉降速度快,区内煤层属不易泥化煤。 (三)煤类 矿区 内各 主要可采 煤 层 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 %~ %,平均值为 %,小于 10%, 由此该井田各煤层为无烟煤( WY) ;根据 浮煤干燥无灰基氢含量 将无烟煤划分为三小类, 矿区 内主要可采煤层氢两极值为 %~ %,平均值为 %。 本 矿区 煤层均为三号无烟煤( WY3)。 镜煤最大反射率为 ~%,一般为 %, 随煤层埋藏深度 19 的增加,变质程度由上 往下逐渐增加。 显微硬度为 ~,平均为 ,煤变质程度为Ⅶ 1 阶段。 五 、可选性 根据 简易可选性实验结果,各煤层中煤产率分别为 %( 14 号)、%( 16 号),均属于中等可选性煤。 六、有害成份 原煤磷含量( P):两极值 ~ %, 平均值 %, 属低磷煤。 原煤砷含量 (As):两极值 ~ ,平均值 ,属二级含砷煤。 原煤氟含量 (F): 两极值 ~%, 平均值 %,属低氟煤。 第五节 煤质及工业用途评述 根据 各煤层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井田 各煤层均具有广泛用途, 可用于动力用煤,民用煤,火力发电 、化工 等用途。 第 三 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条件 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范围内地下水主要分为裂隙水、碳酸盐岩溶水、部分为滑坡水。 裂隙水为大气降水渗入风化裂隙、构造裂隙而形成,泉水流量小;碳酸盐岩溶水分布于裸露及半裸露岩溶山区,泉水流量大。 二 、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0 (一) 地层富水性 矿区面积 , 直接充水含水段是 大隆组、长兴组、 龙潭组 等地层组成的复合含水段,其 岩性:上部为碳酸岩与碎屑岩互层,下为碎屑岩夹薄层碳酸岩。 煤矿床间接充水含水段是飞仙关组 4 段及茅口组,岩性是碳酸岩类。 地层富水性(由下至上)简述如下: 1.茅口组 由石灰岩、燧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及少量硅质灰岩、白云岩组成,厚一般 380m 左右。 出露于 矿区边界外南 部 ,该段地层岩溶遍布,地下岩溶管道发育,垂直循环带厚,溶洞成层性明显, 泉点稀少。 流量约~,富水性 强。 是开采下部煤层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2.玄武岩组 由 玄武岩 及少量 、拉斑玄武岩、火山角砾岩 组成,厚一般 120m 左右。 出露于 矿区边界外南 部 ,该段地层 泉点稀少,泉水动态变化剧烈,暴雨之后流量较大,平水期流量约 ,旱季绝大部分断流。 富水性弱,为含煤地层与茅口组含水层间的隔水层。 3.龙潭组 分布于矿区南部。 一般厚度 231m 左右。 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夹煤层。 含水段由细砂岩、粉砂岩及少许碳酸盐岩组成,其分层厚 度 ~ 20m,上、下 由于 泥质岩、煤层相隔,使地下水具承压性。 一般泉 水 流量为 ~。 个别点流量较大,季节性泉亦较多。 富水性 弱。 4.大隆 、长兴 组 21 分布于矿区南部, 厚约 22m。 岩性为 硅质 岩、 燧石灰 岩 、石 灰岩 和碎屑岩互层组成。 该层段溶洞、裂隙发育, 泉点出露 较多 , 流量 ~, 富水性 强 ,属裂隙含水层,为 开采上部煤层时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5.飞仙关组第一段 分布于矿区的中部, 厚约 66m,以灰绿色 钙质 粉砂岩 、钙质泥岩 为主,夹数层薄层状灰岩、泥灰岩, 泉眼稀少,流量 ~ , 富水性弱, 属浅层风化裂隙水。 6.飞仙关组第 二 段 分布于矿区南部, 厚约 82m,以 薄层状泥灰 岩 、石灰岩 为主,夹数层 泥 岩、泥 质粉砂 岩, 溶蚀洼地、溶斗、溶洞、落水洞等发育,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泉眼较多,总流量 ~ , 富水性 强 , 属裂隙溶洞水。 7.飞仙关组第 三、四 段 矿区内仅南部有小部分 出露,厚约 193m, 由灰色、浅灰色石灰岩组成 ,夹数层 泥 岩、泥 质粉砂 岩。 该段溶洞、落水洞及地下伏流发育,泉眼较多,总流量 ~ , 富水性 强 , 属裂隙溶洞水。 8. 第四系孔隙水 矿区内覆盖的第四系, 为 孔隙水 , 含水 较 弱,厚度 0~ 12m, 在矿区 内 分布 较 广, 有一定的 蓄水量, 总流量 ~ , 对煤矿开采 有影响。 (二)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 22 在矿 区 南部有两条正断层 F11 断距约 110m, 倾向西北,倾 角约 60176。 、F19 断距 约 30m, 倾向西 北 ,倾角约 70176。 , 在矿 区 北 部有 1 条正 断层 F12断距 约 30m, 倾向西 北 ,倾角约 65176。 区内 无 褶曲。 断层破碎带均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及其碎屑紧密充填而胶结,透水性较弱。 局部出露季节性泉水,对矿床充水有一定影响。 (三)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 本区地表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其流量、水质变化均与降水的季节和强度相对应,雨季流量增大,矿化度减少,枯季则相反。 地下水以泉或分散流形式补给溪沟,各含水层无直接的水力联系,且地下水动态变化显著,周期性较明显,并具滞后现象。 (四)水文地质类型 根据各含 、 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断层导水性及动态变化特征,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条件良好, 根据矿区地形及水文地质情况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区西南部矿界外一冲沟内,标高约 +1400m。 本矿山大部分矿床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 1400m) 以 下。 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龙潭组裂隙水、小煤矿和老窑采空区积水、地表冲沟水,开采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的煤层时,间接充水水源为 飞仙关组二 段强岩溶水 及。织金沙子井生产地质报告定稿(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促成交易 买单 送宾 服务流程 天龙八部 45 东日服饰 传播生活美学 第一部:迎宾 售中:天龙八部 46 东日服饰 传播生活美学 我们该如何同顾客打招呼。 迎宾 售中:天龙八部 47 东日服饰 传播生活美学 接触顾客七“不要” 站在店的前面 看上去在等待顾客进来 这个卖场是空的 打私人电话 拖拖拉拉的在店里走 让顾客在收银台等候 一群导购站在一起 从导购角度 没有顾客时
接近法 : 2,赞美接近法: 三、诚意推介 • 目的:让顾客更清楚的知道产品的特性及优点,好处,让顾客产生更多兴趣。 ——正面展示产品,让顾客触摸产品。 讲解该产品的优点,所能为顾客带来的好处。 即 FAB法则 : Feature 特性(品牌材质,款式,颜色) Advantage优点(大方,时尚,防水,防裂,无气味) Benefit 好处(舒适,耐用) 诚意推介 •
• 第二阶段:谈判的配套 – 谈判是自助餐 – 将个别的变数组合在一起,想办法使 1+1大于 2,至少让对方感觉如此 – 配套的原则 – 针对对方的利益和禁忌来设计你的组合 – 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 – 用对方的眼光来评价你的配套 – 每个细小的要求都应视为可利用的筹码 • 第三阶段:谈判的提议 – 除了 YES和 NO之外,还有别的选择 – 利用条件式提问:如果、假设 – 在谈判过程中
50 涤棉罗纹 1t/a 主要能耗 51 优质低硫煤 5000t/a 52 电能 300 万 kwh 53 新鲜水 33000t/a 主要生产工艺 本项目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二个工序:染整工序、制衣工序。 各工序具体流程分述如下: 染整工序 生产过程中染整工序分为漂白布染整工艺和染色布 染整工艺。 其中:漂白布 10 染整工艺首先将毛坯布煮练、水洗,然后氯漂、氧化,接下来进行湿扩幅或氧漂、水洗后
学诱变剂有 5溴脱氧尿苷 、 5氟脱氧尿苷 、 2氨基嘌呤 、 亚硝酸 、 羟胺 、 烷化剂等。 3. 生物学方法 增强毒力 ( 通过易感动物 ) 、 减弱毒力 ( 通过非易感动物等 )。 课件 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12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主要形式有 转化 、 转导 、接合 、 原生质体融合 和 转染。 一 、 转化 供体菌游离的 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
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橡皮肿。 治疗首选青霉素。 30/77 面部丹毒与水疱性丹毒 31/77 麻风 (leprosy) 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 皮肤和鼻粘膜是麻风菌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 挪威学者汉森 1873年发现麻风杆菌,所以又叫汉森氏杆菌。 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 32/77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麻风病人是唯一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