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皮肤病专题讲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橡皮肿。 治疗首选青霉素。 30/77 面部丹毒与水疱性丹毒 31/77 麻风 (leprosy) 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 皮肤和鼻粘膜是麻风菌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 挪威学者汉森 1873年发现麻风杆菌,所以又叫汉森氏杆菌。 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 32/77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麻风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线类病人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除直接接触外,呼吸道是麻风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人群易感性 麻风菌感染后会不会发病取决于机体自然免疫力,科学证明绝大多数健康人 (95%99%以上 )对麻风菌都有自然免疫力。 全世界分布,我国目前仅有 5000多现症病人,但治愈留有残疾的病人有 12万之多,分布在云、贵、川和广东等地。 33/77 麻风杆菌 短小棒壮或两端微弯曲的细菌,长 26微米,宽 ,抗酸染色呈红色。 麻风杆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培养至今未成功。 麻风杆菌在 0℃ 可活 34周,煮沸 8分钟灭活。 34/77 国际防治麻风病日 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国际防治麻风病日”。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1987年 11月 27日决定,自 1988年起国际麻风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 2020年 1月 30日是第52届国际麻风节,主题是“持续控制,共享文明”。 35/77 临床表现 麻风的潜伏期 35年,有的甚至更长达 10年; 分为多菌型和少菌型两类 1973年第十届国际麻风会议提出光谱分类,即“五级分类法” 结核样型 (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 (BT) 中间界线类麻风 (BB) 界线类偏瘤型 (BL) 瘤型 (LL) 未定类麻风 (I) 36/77 结核样型 (TT) 典型损害是 :红色斑块,边缘清楚。 皮损区浅感觉障碍早且明显,表面干燥,毳毛脱落,闭汗。 周围神经粗大,质硬,不对称,常运动障碍。 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强阳性。 病理 :结核性肉芽肿。 37/77 麻风红斑 38/77 边界型麻风 (leprosy borderline) 39/77 耳大神经肿大 40/77 眶上神经肿大 41/77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 (BT) 皮疹多发,皮损有斑疹或斑块,色红或略带淡黄色。 边缘境界清楚,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 “ 空白区 ” ,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 周围神经干粗大,硬,较对称。 除面部外,一般感觉障碍明显。 查菌阳性 (1+ ~3+ ) ,麻风菌素试验弱阳性或阴性。 病理 :结核性肉芽肿。 42/77 中间界线类麻风 (BB) 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有斑疹,斑块及结节。 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 查菌阳性 (2+ ~4+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病理 :组织细胞肉芽肿。 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风转化。 43/77 界线类偏瘤型 (BL) 皮损多,分布广,多形性,有浸润斑、丘疹、结节,边缘不清,脱屑 周围神经粗大,对称,质软 浅感觉障碍出现迟而轻 眉毛可脱落 查菌强阳性 (4+ ~5+ )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病理 :泡沫细胞肉芽肿。 44/77 瘤型 (LL) 皮损广泛,多形性,弥漫性浸润斑,边缘不清 周围神经粗大,对称,软。 眉毛、头发脱落 肢体活动障碍,肌肉萎缩,畸形,指趾挛缩,溃疡。 查菌强阳性 (5+ ~6+ ) ,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病理 :泡沫细胞肉芽肿。 45/77 弥漫性浸润斑 46/77 眉毛脱落 47/77 运动障碍及畸形 48/77 麻风溃疡 49/77 未定类麻风 (I) 各类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风 (I) 皮疹数目少,浅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