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质性研究结题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 学困生在古今中外各类学校中都存在,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对学困生的研究历史尽管久远,但并未 取得丰硕的成果,原因恐怕就在于学困生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在教育实践界,往往从制度侧面的因素,如怎样分组教学,如何改善班级课堂教学等加以研究的居多,而着眼于非制度侧面的因素 —— 即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等等分析的不够。 这就让我们明确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来研究这一课题的思路。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自身的因素。 如智商低,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学习习惯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其二是客观因素。 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家长们缺乏对 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 再者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绝对统一造成的。 学困生是教育体系的产物,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每个学生所接触 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的认识也就千差万别,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学困生自然会产生。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 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 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转变观念,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努力让学校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园地,让学校成为充满幸福的精神家园,让学校中的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培养学困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 有实践意义的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的主要对策、途径与措施;建立初中学困生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方案,构建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从而促进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学困生 ” 成因的研究。 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心理需求、知能偏颇,以及个性特征。 围绕着 “ 如何帮助他们抚平心灵的创伤,鼓起勇气,直面现实,做一个自信、自强、自立的好学生 ” ,展开切合实际的研究和探索。 “ 学困生 ” 辅导方法的研究。 首先从情感、态度、意志、方法、基础和家境等方面分析造成 “ 学困 ” 的原因,诊断病根。 然后,因人而异,实行 “ 一人一处方 ”的矫治。 辅导方法注重简洁、实用、长效,能让学生的成绩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 学困生 ” 辅导途径的研究。 为了给 “ 学困生 ” 创造一个个成功的机会,我们应该把他们从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程式化学习活动中解放出来,并用颇具心灵感悟、情感体验的多元、立体、丰富的教学路径来激活他们 “ 乐学 ” 的情趣。 我们本着激励、引趣、合作的原则,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 ,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在课堂中 “ 辅 ” 、在情景中 “ 辅 ” 、在实践中 “ 辅 ” 、在合作中 “ 辅 ” 、在分层中 “ 辅 ”。 “ 学困生 ” 评价的研究。 “ 一把尺子 ” 、 “ 老师评价 ” 、 “ 以分论质 ” ,这是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 这就使学生,特别是 “ 学困生 ” 因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而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在这种评价体系的支配下, 一再失败的学生无法发现自己、激励自己、丧失了进取的欲望。 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发挥 “ 学困生 ” 的某些长处,能促进 “ 辅困 ” 工作深入、持久和扎实地开展。 在实施评价中 要坚持赏识性、鼓励性和发展性原则。 重点:探索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难点: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五 课题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临城县东镇中学内进行研究,属于基础教育研究范畴。 (二)研究方法: :对全镇学困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反思能力进行调查摸底,为课题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