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维度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差异化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Businessamp。 Society Review, 1972: 7176 [6] ChinHung Lin, Ho LiYang , DianYan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business in Taiwan,Technology in Society .2020, [7]Freeman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 Pitman,1984. [8]] Margolis, J. D.amp。 Walsh, J. P. Social Enterprise Series Loves Companies, Whether Social Initiative by Business? [J].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Series, 2020:158. [9]Mcwilliams,A.,Sisgel,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formance:correlation or misspecfici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21(5),603609 [10]沈洪涛 .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一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 [M].厦门 :厦门大学, 2020. [11]田虹 .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 基于中国通信 行业的经验数据 [J],经济管理, 2020(1):5664 [12] 温素彬、方苑,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 2020,(10):150160 [13]Salzmann, O., lonescusomer, A. and Steger, U. The business case for corporate sustinability: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option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20,23(1),2736. [14] Seoki Lee , SunYong Park. Do socially responbile activitiess help hotels and casinos achieve their financial goal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 [15] 陈可,李善同 .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关键要素视角 [J],统计研究,2020, (7):105110 [16]Heal,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framework. The Geneva Pqper on Risk and Insurance Issue and Practice .2020,30(3),387490. [17] Schaltegger,S. And Synnestvedt,T. The link between “ green” and economic success: Enviromental management as the crucial trigger between enviro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 65(4),339346 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系统理论框架 — 管理控制的视角 刘俊勇 余晶 吴彦霖 *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北京 100081) 【 摘要 】 尽管业绩评价和管理控制领域的问题比较复杂并且相互交叉,但是研究却基于简单且片面 的背景进行。 简单化使研究工作比较容易实施,但却造成了不同研究的发现含糊不清且相互矛盾。 为了消除这类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系统理论框架作为研究工具,以一个更为全面的方式来描述业绩 * 本文得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编号: 11BGL027) 、 中央财经大学“ 211 工程”三期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 的支助。 9 评价系统的结构和运行。 文章的框架基于相关文献以及个体观察和经验进行开发,为那些研究业绩评价系统设计和运行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通过框架模板帮助研究者描述系统的每个关键要素。 文章还运用实地研究资料来说明系统框架能够被用于综述一个企业业绩评价的重要问题。 【 关键词 】 业绩评价系统 框架 ; 管理控制系统 ; 战略 Framework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s Based 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Control LIU Junyong , YU Jing , WU Yanlin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mp。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Issues in the area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are typically plex and intertwined, but research tends to be based on simplified and partial settings. Simplification has made the research work easier to carry out, but it has resulted in increased ambiguity and conflicting findings from different studies. To help mitigate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y ba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s framework as a research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s in a more holistic manner. The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from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rom our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 Our framework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those wishing to study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s by providing a template to help describe the key aspects of such systems. The paper uses material from field study to illustrate how the framework can be used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maj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sues within an anization. Keyword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s framework。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strategy 一、 引言 业绩评价实践已有较长历史,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的开端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初杜邦公司开始使用的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杜邦 分析 系统。 20世纪 20年代末期在美国企业出现的标准成本、弹性预算和差异分析,使管理者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业绩评价,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和成本控制水平。 20世纪 40年代 , 美国企业建立了责任会计制度,采用不同指标对责任中心 进行业绩评价。 为克服传统指标的缺陷、准确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1982 年斯特恩 •斯图尔特( Stern Stewart)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EVA)评价方法, 该方法 通过对当前会计数据的调整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经济现实和未来价值创造情况。 1992 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平衡计分卡中给出了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创新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管理者 能 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衡量企业业绩。 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研究,是从 20世纪 50年代开始的,当时国家开始推行企业经济核算制,相应地企业内部开展了班组经济核算,这可以说是我国业绩评价的萌芽。 此后,以统计和财政部门为主,全国性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 仅从 1992年到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先后制定了五套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 1999 年由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 的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使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体系更加科学。 2020年 3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对 1999年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修订后的操作细则包括 28项指标。 2020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暂行办法》,并于 2020年重新修订,在年度经营业绩评价基本指标中用经济增加值替代净资产收益率。 10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对业绩评价的理论框架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 杜胜利( 1998) [i]认为,业绩评价的理论框架包括五个方面:( 1)确立评价目的与评价参照系统;( 2)获取评价信息;( 3)形成价值判断;( 4)选择资本保全观念;( 5)确立资本保值增值目标。 冯丽霞( 2020) [ii]认为,业绩评 价系统的理论框架包括三个方面:( 1)战略管理与业绩评价;( 2)业绩评价系统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理论;( 3)业绩评价系统的运行程序与有效业绩评价系统的特征。 张涛和文新三( 2020) [iii]认为,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体系包括五个方面:( 1)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基础;( 2)企业业绩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3)企业业绩评价系统设计要求;( 4)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基本原则;( 5)企业业绩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李苹莉( 2020)[iv]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案的基本模式。 王化成和刘俊勇( 2020) [v]将业绩评价划分为三种 模式: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对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多个视角,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 、首尾一贯的 理论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实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理论上的规范和指导。 为此本文 构建企业业绩评价 系统 框架。 本文下面的结构为:第二部分对管理控制系统理论进行回顾,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 第三部分提出业绩评价系统框架,并在第四部分进行深入探讨。 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 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 文献回顾 大量文献将业绩评价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Anthony( 1965) [vi]首次将管理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从学术研究中分离出来,他将控制细分为三个不同的流程,包括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经营控制。 战略规划主要涉及确定整体战略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 管理控制则确保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资源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 经营控制更多依赖于具体经营环境,主要运用非财务指标来衡量业绩。 Anthony有关管理控制的概念和框架倾向于强调财务的、会计基础的控制,以财务责任和管理会计控制为主导 , 多年来一直指导着管理控制的研究和教学。 Simons( 1995) [vii]将管理控制看作是高层管理者用以实施战略的手段。 Chenhall( 2020) [viii]将管理控制系统定义为管理会计与人员和文化等控制手段的结合,通过系统应用以实现企业目标。 本部分将系统回顾 Simons( 1995) [7]、 Otley( 1999) [ix]、 Ferreira和 Otley( 2020)[x]、 Kaplan 和 Norton( 2020) [xi]提出的管理控制框架, 因为他们 都将业绩评价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Simons( 1995)的控制杠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