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事故释放环境后果评价及防护措施(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化学污染物的浓度超过其撤离浓度阈的网格有 k个 , 则评价区内应撤离的人数由下两式给出 式中 N( xi, kn, yj, kn) 表示第 k个 n化学污染物浓度超过其相应撤离浓度阈的网格内的人数。 nnevev NN ,),(1, kkknjkninev yxNN② 隐蔽 若事故发生后下风向某网格( xi,yj) 处第 n化学污染物的浓度 Cn(xi,yj) (mg/m3)大于或等于该化学污染物的隐蔽浓度阈 Csh,n (mg/m3), 即 nshjin CyxC ,),(  那么该通知网格内的居民接到通知后尽快赶回家中并立即关闭门窗和空调 ,待化学污染物烟团经过该网格后再待 1个小时左右 ( 预计 2小时左右 ) 再把门窗打开或走出家门。 若计算表明,事故发生后 n化学污染物浓度超过其相应的隐蔽浓度阈的网格有 w个,则整个评价区内应撤离的人数由下两式给出 式中 N( xi, wn, yj, wn) 表示第 w个其化学污染物 n的浓度超过相应隐蔽浓度阈的网格内的人数。 nnshnsh NN ,),( ,1, wnjwwwniwsh yxNN  谢 谢 应用分段烟羽模式 估算秦山核电厂 (二期 ) 设计基准事故概率后果 1 引言 秦山核电厂二期工程拟建二个600MW的压水堆,它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杨柳山,位于其东北方向约1km的秦山核电厂一期工程 (电功率为 300MW)已于 1991年底投入运行。  目前,在核电厂选址或设计阶段环境评价报告中,只是根据事故概率扩散因子 (各风向%与全厂址 95%概率扩散因子中的大者 ),估算设计基准事故的个人与集体剂量,不能很好地反映源项的分段特征及事故后果的概率分布,本文基于秦山核电二期工程选址阶段所获取的百米气象铁塔一年逐时气象观测数据**(19911031至 19921031)和采用平衡球、风洞实验等方法确定的厂址扩散参数以及年风频等实验数据,尝试应用目前较先进的天气取样技术及分段烟羽模式,估算了秦山核电厂二期工程一旦发生最大设计基准事故,在半径80km范围内可能造成的集体剂量的概率分布CCFD曲线。 2 事故源项 一般考虑失水事故 (LOCA)为最严重的设计基准事故,表 1给出事故各个时段放射性核素的释放量 表 秦山核电厂 (二期 )失水事故各时段核素释放量 (GBq) 核 素 0 2h 2 8h 8 24h 24 96h 96 720h Kr 83m +2 +3 +1 1 0 Kr 85m +3 +3 +3 +1 0 Kr 83 +3 +3 +3 +3 +5 Kr 87 +3 +3 +1 0 0 Kr 88 +3 +3 +3 +1 0 Xe 131m E+2 +2 +2 +3 +3 Xe 133m +2 +3 +3 +3 +3 Xe 133 +4 +4 +5 +5 +5 Xe 135m +2 +2 0 0 0 Xe 135 +3 +4 +4 +3 +1 Xe 138 +3 +3 0 0 0 I 131 +2 +3 +3 +4 +4 I 132 +2 +3 +2 1 0 I 133 +3 +3 +3 +3 +2 I 134 +2 +3 +0 0 0 I 135 +3 +3 +3 +2 1 3天气取样技术 目前天气取样技术主要有下述 3种:循环取样、随机取样和分层取样,前二种方法都有下述缺陷,即频繁地对经常出现的那些气象序列组取样而忽略了比较罕见 (可能也较严重 )的天气序列。 而分层取样技术基本上克服了上述缺陷。 表 2给出天气取样序列分类特征。 由表可见,共分 32组天气取样序列,其中 16组是在事故 发生后不同下风向距离间隔 (表中 (0,10)表示在 010km间隔 )中发生降雨事件,另 16组是不发生降雨事件。 表中降雨强度 1,2,3,4分别指降雨强度为< 、 、 和 >。 根据表 ,把秦山二期百米铁塔一年的逐时气象观测数据代入,得到每类天气序列出现次数及其频率。 表 2 天气取样分类特征 天气种类 特征 天气种类 特征 1 A,B 稳定度,风速≤ 17 在 (0,10) 区间降雨强度为 1 2 A,B 稳定度,风速> 18 在 (10,16) 区间降雨强度为 1 3 C,D 稳定度,风速≤ 19 在 (16,24) 区间降雨强度为 1 4 C,D 稳定度, <风速≤ 20 在 (24,32) 区间降雨强度为 1 5 C,D 稳定度, <风速≤ 21 在 (0,10) 区间降雨强度为 2 6 C,D 稳定度, <风速≤ 22 在 (10,16) 区间降雨强度为 2 7 C,D 稳定 度, <风速≤ 23 在 (16,24) 区间降雨强度为 2 8 C,D 稳定度,风速> 24 在 (24,32) 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