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形象”汉语言文学专业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0xx 年 2 月, 88 页 11 列夫 托尔斯泰 .复活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xx 年 2 月, 140 页 6 后面浮出一钩残月,凄凉地照着黑漆漆、阴森森 的地面。 ” 12这时的月亮已变得残破不堪, 它幽幽地照着大地, 失去了它 原来 的光彩 ,这种黑暗的月色也就是男主人公内心黑暗的象征。 而当 聂赫留朵夫在思考他的土地要不要赠送给农民时,“从打开的窗子里飘进来清凉的空气, 泻下溶溶的月光,传来一片蛙鸣,还夹杂着夜莺的低吟浅唱。 ” 13当聂赫留朵夫的 内心矛盾 时,外面的环境也是颇不宁静的 ,作为贵族阶级的聂赫留朵夫能考虑将私有的土地交给农民,这本就是不易的。 “溶溶的月光”是使聂赫留朵夫内心平静的力量 ,托尔斯泰在这里也使用了环境与心理相融合的描写手法,情景交融,让人物的心理愈加真实。 当男主人公对自己的行为忏悔,开始怀疑整个地主阶级的罪恶时“一轮近乎圆满的明月从仓房后面升起,院子里布满了黑黑的阴影,破房子的铁皮屋顶都被照得闪闪发亮。 ” 14一轮皎洁的明月照着世间万物,它的几近完美也是聂赫留朵夫 在精神上彻底觉醒的信号, 近乎圆满的月亮就象征着 聂赫留朵夫 的精神层面已经快达到理 想 的状态。 托尔斯泰不仅对“月亮”富裕了特殊的意义,他对“早晨”的描写也可谓是独具匠心。 “第二天早晨,„ „昨天舍不得交出土地、清理庄园的心情已经完全消失。 ” 15聂赫留朵夫 晚上 矛盾,犹豫不决的思想到了早晨就似乎得到了净化,“早晨”好像对聂赫留朵夫 的 精神进行了洗礼, 让他正面的思想更加坚定。 “聂赫留朵夫早晨醒来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昨天他做了一件卑劣的事情。 ” 16聂赫留朵夫受到了玛丽爱特以及贵族生活的诱惑,他 牺牲一切的 心 动摇了,但是经过了一个晚上 ,早晨醒来时他又感到了忏悔,他的思想高度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所以“早晨”这一意象对聂赫留朵夫的思想有净化的效果。 托尔斯泰用“月亮”、“早晨”两个意象寄托了他对聂赫留朵夫的期待,“月亮”与“早晨 ” 让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 (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导致聂赫留朵夫堕落的直接原因,其中突出的是三年的军官生活对聂赫留朵夫的影响。 这种 生活 迅速地腐蚀了他,使他彻底发生改变了 , 因为 他可贵的精神品质在当时格格不入,总是受到 其他人的不解和 嘲笑,而他的恶劣品行却能融入当时的上流社会,“军官生活本来就容易使人堕 落”, 17所以聂赫留朵夫屈服了,他鲜活的思想也慢慢被磨得扭曲变形,他顺应了人们所认为的“本该如此”的生活方式,这说明了贵族社会对他灵魂侵蚀之深。 而 小说 中对他在军队生活的描写其实就是作者对沙俄军队腐败、糜烂的抨击。 像这种环境描写处处皆是,揭示了男主角的思想变化的缘由,托尔斯泰通过 对社会环境的描写 把聂赫留朵夫慢慢步入深渊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了,使聂赫留朵夫的形象更加圆满。 托尔斯泰 还利用环境的对比描写加强人物的性格。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 就 是在强烈的环境对比下出场的,卡秋莎待的妓院荒淫、糜烂,她之后被关的监狱肮脏、哄臭。 与她所住的环境有天壤之别的聂赫留朵夫过着极其奢华,舒适的生活。 这样环境对比的写法加深了聂赫留朵夫罪恶的程度,致使卡秋莎沦为了受人摆布的妓女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罪恶,而且依然潇洒快活。 这对卡秋莎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无罪的人正在受罪,有罪的人逍遥法外,强烈的对比让聂赫留 12 列夫 托尔斯泰 .复活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xx 年 2 月, 62 页 13 列夫 托尔斯泰 .复活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xx 年 2 月, 206 页 14 列夫 托尔斯泰 .复活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xx 年 2 月, 230 页 15 列夫 托尔斯泰 .复活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xx 年 2 月, 207 页 16 列夫 托尔斯泰 .复活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xx 年 2 月, 295 页 17 列夫托 尔斯泰著 .复活 [M]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0 年 6 月, 57 页 7 朵夫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更加深刻。 (三 )巧妙的修辞手法 的趣味性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多次运用了对比这种修辞手法 ,环境的对比,人物精神变化前后的对比„„这些对比的运用使聂赫留朵夫形象更加鲜明,让他的形象的轮廓越来越凸显出来。 托尔斯泰还用了很多带有讽刺味 道的比喻,给读者带来视觉上 愉悦的同时,也让读者 走进聂赫留朵夫的内心。 聂赫留朵夫与米西小姐交往时,结婚与不结婚的决定困扰着他,“聂赫留朵夫因此嘲笑自己是布里丹的驴子。 他始终拿不定主意,不知道选哪一捆干草好。 ” 18这里的比喻 是聂赫留朵夫的自嘲,他自己也知道他对结婚这件事犹豫不决很可笑, “布里丹的驴子”这一比喻也非常的贴切,显示了托尔斯泰高深的写作技巧。 米西的曲意奉承让“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好像一匹被人抚摸着而要它带上笼头、套上车子的马。 ” 19聂赫留朵夫并不是迷糊的人,他有细腻的思想,他懂得女性内心的细微想法。 而他内心是 一个不愿被束缚的人, 所以他对米西 的 种种牵绊纠缠是不情愿的。 而当 他去监狱探访卡秋莎时,“看见房间被一道铁丝网隔成两半,人们像 苍蝇钉在糖上那样紧贴在铁丝网上。 ” 20这里的比喻让人初看时忍俊不禁,但是脑海中出现这种画面 , 内心 还是会引发深思的。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运用的比喻描写大部分都带有幽默色彩,让读者在认识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时 不再那么深沉,而 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 作者的比喻也有浓浓的讽刺意味,既讽刺了聂赫留朵夫在不同情境中可笑的行为与思想,又讽刺了当时的社会。 二、 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 很多部 小说 有一个特色, 那 就是 都带有很浓的自传性色彩。 而《复活》是托尔斯泰 晚年最后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 《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就像是作者的影子。 他与作者的经历、思想的转变、还有价值观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聂赫留朵夫的不只是托尔斯泰观察生活所得,他几乎就是托尔斯泰自身经历 和思想的实录。 他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叛逆贵族的殷切愿望,他与作者都 是孤独的,他的思想很难得到 与他相同 得贵族 阶级的 理解,更不用说支持了。 他和作者一样是进步的叛逆贵族阶级 ,但是他们的探索道路注定是孤独而艰难的。 (一)托尔斯泰与聂赫留朵夫相同的经历 聂赫留朵夫和 托尔斯泰都是出生在贵族地主阶级, 托尔斯泰出生名门世家 ,聂赫留朵夫出生在世袭贵族。 这种出生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 很大程度上 会受 到家人、朋友、周围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们都有过几年参军经历,最后都受到了军队的生活荼毒。 从军队回来后 聂赫留朵夫和托尔斯泰差不多都有十年的堕落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他们的思想 觉悟 不止是停滞不前,而 是 在 猛烈地 后退。 但是他 们都有着深刻的自省精神,在对自己的罪行 忏悔后,都付出了行动。 聂赫留朵夫最后把土地都交给了农民,跟随卡秋莎前往西伯利亚;托尔斯泰一直尽力帮助农民,最后不惜与 他圈子的生活决裂而离家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