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乐克工艺设计与运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时期,我国学者出版了许多区域经济学专著,翻译了一些重要的西方区域经济学著作和文献,并把这些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走上了新的台阶。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 90 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缺乏区域经济学本身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大多 是围绕实际问题与任务进行对策性研究,理论不成体系,理论创新也较少。 我们应积极 2 杨云彦等著:《全球化与中部崛起》,湖北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3 月,第 264 页。 8 地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把这些成果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第二,缺乏微观理论基础。 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过于宏观,缺乏微观机制的分析,大量的主张或观点是凭主观想象提出来的。 微观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区域经济学必须强调微观基础的研究,如果没有这种微观的研究,我们无法提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只能提出空洞的口号罢了。 第三,理论与实践常倒置。 我国许多区域经济学研究都把重点放在区域政策研究上,然而在研究过 程中,研究不是先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并把结论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单元,然后提出政策性建议,而是常常在进行分析之前已经有了政策性建议,因此这种政策性建议常常是空洞的、缺乏操作意义的。 第四,缺乏必要的知识更新。 目前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人员当中,许多人员是从地理学转过来的,全国各个师范院校都设有区域经济学科,尽管区域经济研究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去研究,然而因地理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单纯从地理学角度的研究是无法解释区域经济本质的东西,这要求必须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 第五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区域经 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指的是产业、劳动力以及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从需求角度来讲,经济活动需要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活动区位,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区位,公共设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区位。 从供给角度来讲,是指提供和创造这些经济、社会活动、劳动力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充分就业、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活动环境。 从经济活动单元间关系来讲,包括各种形式的竞争与合作。 这种竞争包括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产出竞争、区位竞争,还包括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区位竞争。 如果某些企业在同行业间竞争中失败,那么将出现企业的退出、转移、合并或兼并以及某一企业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为避免两败俱伤而实现合作与联合,将会出现某一行业规模的扩大,表现为在某一区域内某一行业的相对集中,形成以某一行业为中心的产业的聚集。 如果某一行业在不同行业间的区位竞争中失败,说明该行业不适合该区位,将出现该行业从竞争区位退出或转移,而适合于该区位的产业集中并扩大规模,逐渐成为区域专业化部门;如果不同行业在区位竞争中势均力敌,那么将出现某一区位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劳动力、公共设施和区位间关系来讲,这两者是密 不可分的,劳动力追求的是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区位,如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等,这种区位不仅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还要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但由于规模效应的约束,公共服务的提供常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和良好公共服务的区位对人口和劳动力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进而人口聚集、出现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经济的核心是聚集经济,但这种聚集经济与基础设施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也就不存在聚集经济。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区位选择常以国家和地区政治体制选择为基础,但公共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因而如何选择公共设施 区位以及提供何种类型和等级的公共服务,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公共基础设施也成了在前面讨论的聚集力之一。 上述这些就构成了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基本内涵。 经济活动协调 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外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 第一,从区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经济社会活动所需的各种部门的相互匹配,包括主导产业、基础产业、辅助产业、区内市场(主要与区域性产业活动相对应)、人力资源、金融机构、社会保障制度、行政机构、咨询机构、各种法规以及众多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匹配,当然这种部门的相互匹配应与其 经济活动规模成比例,如果不成比例,将会出现缺口、不足、严重不足,或过剩、浪费。 9 目前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各种问题,主要是这种匹配部门的短缺,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化(资源型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和社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中西部的贫困落后地区)。 第二,从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