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上海现代农业食品产学研项目对接会”精选项目汇总(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 对于营养繁殖植物的保存,一般通过田间种植来实现,不仅占用耕地、耗时、费力,还易受干旱、洪涝、低温、热害、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导致种质毁灭。 必须创建有效长期的保存技术。 项目成果率先创建了石蒜、菊花的超低温长期保存技术体系,建立了菊花离体缓慢生长保存技术和石蒜属、菊属和茶花的田间基因库保存技术。 收集保存了我国石蒜资源 15 个种中的 11 个及近 10 个变异种质材料,以及我国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资源近 3000份(种), 利用超低温长期保存平台、离体组培苗长期缓慢保存平台以及田间基因库保存等三种种质资源保存途径加以保存。 从国内外共收集各类茶花品种 197 个,其中茶梅品种 87 10 个。 是目前国内石蒜资源、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资源、茶梅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数量最多的基因库。 本项目从群体变异材料中,获得了两个花色艳丽、花型硕大、花茎较长的石蒜新品种 (LDB1和 LJL1),能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开花生长。 筛选或培育出杨妃茶、笑颜、花立寒、朝仓、飞天玉等 5个茶花茶梅品种,已在上海地区示范种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石蒜和菊花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 以及国内最大的液氮超低温平台,用同样方法保存了一批营养繁殖植物木薯和大薯的种质资源(能源植物)。 创新的茶梅品种、石蒜新种质、超低温保存再生石蒜种质在园林绿化示范中获得成功,经济效益近 200万元。 彩色马蹄莲种球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主持及参加单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农业大学 项目在实施期间通过对种球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可溶性总糖、淀粉、α 淀粉酶等营养物质和 IAA、 GA、 ZR和 ABA等内源激素的指标测定和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以及在设施条件下进行了商品种球配套栽培技术试验,形 成了种球无土繁育生产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 从适宜的种球采收时间、消毒处理方式、贮藏温湿度和时间及花芽分化生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种球采后处理与贮藏技术体系。 分析了种球围径与直径、种球形状、种球重量与品质的相关性,提出了以种球围径为主要依据的种球分级标准。 经对 6个细菌性软腐病菌株的形态特征比较、生理生化测试、 16srDNA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定其均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 自繁 T1种球 ,示范种植商品球 23935个。 彩色马蹄莲作为一个纯引进新兴花卉种类,我们在引进、消化、吸收方面有很多 工作要做,它的成功将为我国开展国外名花的引进并进行‚国际名花本土化‛工作提供参考,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品种培育与国际接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本项目的完成,将有效提高彩色马蹄莲整体栽培技术,减少病害发生和各种农药的使用量,也将丰富我国的花卉产品市场和绿化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 多头小菊在云南的栽培示范与推广 主持及参加单位:上海种业集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花卉良种试验场、云南德丽花卉有限公司 项目实试期间分别从荷兰 Fides、 Dekker、 Deliflor等著名多头菊公司引进国际市场流行品 种 44个、筛选出 18个适合云南气候土壤条件的多头小菊花品种。 并研究制定了包括母本培育 ,插穗处理、光照处理、肥水管理、采后处理等标准化生产体系、最终建立了 6公顷年产 800万支生产能力的多头小菊花生产基地。 为云南地区发展多头小菊花作培训示范,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不仅研究推广多头小菊花在国内实现周年生产技术,而且研究掌握了单位面积小 菊花年生产周期达到 3个以上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整体技术处国内领先。 项目在制定标准化生产体系基础上、提倡‚适时、适地‛栽培,以充分利用云南自然气候生产出优质花卉,使花卉出口率达 80%左右,经济效益明显,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该项目成果在云南推广应用,使云南成为我国最大的多头小菊花周年生产出口基地。 项目成果向贵州、辽宁、宁夏等地辐射推广,效果显著。 2盆栽红掌在陕西的栽培示范与推广 主持及参加单位:上海种业集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 11 本项目是上海农业服务中西部地区专项,旨在把上海红掌 新品种开发与高产栽培技术优势推广到中西部地区,为西部地区的现代化温室等农业设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通过技术人员的推广研究,结合西部气候和温室类型,不仅筛选出了雄心、阿拉巴马、国王、红皇后等适应在陕西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又能满足市场需求品种,而且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西部地区的红掌栽培温度、湿度、光照、肥水及种植密度等生产技术管理体系。 为我国西部地区红掌栽培的空缺及红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项目示范研究和推广,而今陕西苗木繁育中心仅年销花就达 20万盆、生产面积近100亩。 苗木繁育中心不仅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红掌生产基地,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项目成果以苗木繁育中心为示范,已向河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辐射推广,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西部地区花卉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增收、中西部地区高档花卉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百合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主持及参加单位:上海振东园艺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 本项目通过开展百合花粉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观察及花粉活力的测定,初步摸清了百合种的花粉母细胞发育情况和花粉萌发率及适宜的储藏方法;利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百合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情况、测量授粉后的花柱生长情况、初步掌握部分远缘杂交组合产生不亲和性的原因;并在进行相关杂交亲本的生物学性状和遗传性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常规百合杂交育种工作和胚拯救的探索,同时通过对杂种后代细胞学鉴定和田间生长性状观察,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杂交百合新品系 4个。 运用分子信号对于胚胎发育的影 响等最新理论,通过分子信号等技术调节胚胎发育、受精子房和幼胚的离体培养、进行杂种胚的拯救、解决提高胚拯救效果的关键技术 ,为百合远缘杂交育种提供优化配套的胚拯救技术和大量远缘杂交材料。 项目设计的 28个杂交组合,通过种子室内培养、胚拯救等方法获得杂种后代 2800余株,初步形成了百合远缘杂交育种的体系。 相关技术和品种的应用,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项目的成果应用,可充分发挥我国野生百合的资源优势,为尽早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合新品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郁金香和风信子的种质创新 主持及参加单位: 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提出了郁金香和风信子杂交育种、辐射诱变和芽变筛选等种质创新技术,创造了一批郁金香和风信子育种材料,为进一步选育新品种提供了技术、积累了材料。 育成风信子新品种‚上农早粉‛。 该品种花期早、不易退化、生长旺盛、对风信子锈病、黄腐病、软腐病和病毒病抗性较强、可取代荷兰进口品种,降低生产成本。 在沪、浙、皖、苏等适宜栽培区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项目建立了郁金香和风信子繁殖、栽培、组织培养和病害鉴定与防治方面的系列技术,这些技术在郁金香和风信子的繁育、复壮和病 害防治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育成的风信子新品种‚上农早粉‛已开始应用于生产,预计五年内将在沪、浙、皖、苏等适宜栽培区大面积推广。 本成果创造的大量育种材料、提出的种质创新关键技术、将为郁金香和风信子的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保障和技术支撑。 提出的繁殖、栽培、组织培养和病害防治方面的系列技术,将全面提升国内郁金香和风信子的繁育、栽培技术水平,同时降低生 12 产成本。 本成果应用前景广阔,并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将起积极作用。 2睡莲栽培、繁殖及应用技术研究 主持及参加单位: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农业 大学 项目组通过引进、试种的方式筛选出了适宜切花栽培的 9 个耐寒睡莲品种、 6 个热带睡莲品种以及 7个盆栽品种,研究并建立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通过对根茎分生繁殖技术研究,形成了根状茎繁殖技术规程并应用于生产,具备了年生产根茎 15万个以上的能力;通过不同光照光长和光强处理对睡莲属部分重要切花用种类和品种开花影响的研究,了解光照与睡莲开花(花期、产量与品质)的关系、通过不同温度处理对睡莲属部分重要切花用种类和品种开花影响的研究,了解温度与睡莲开花(花期、产量与品质)的关系、通过不同养分处理对睡莲属部分 重要切花用种类和品种开花影响的研究,了解营养条件与睡莲开花(花期、产量与品质)的关系,从而建立以光温调控为主要手段的周年开花技术体系;通过适时分栽、株行距调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疏叶促花等技术研究,提高了出花量及切花品质,实现了睡莲切花的规模化生产。 睡莲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少有睡莲的栽培,市场上睡莲种苗供应有限,且价格昂贵,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运用睡莲叶片胎生苗快繁技术进行种苗繁育,可以加快热带睡莲的繁育速度,加大睡莲的市场供应量。 同时,睡莲具有花色淡雅、花香清新和较耐水养特点而作 为一种新型切花深受人们的喜爱,课题攻关后,通过设施栽培提前或延迟睡莲的开花期,使其在相应的节日开放,以填补市场空白,基本实现睡莲的周年开花,满足了睡莲非自然花期的重要节日的睡莲切花市场需求。 2菊花和香石竹 花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保存研究 主持及参加单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 上海振东园艺有限公司 本项目收集并长期保存了一批以菊花和香石竹为主的花卉种质资源。 建立了香石竹种质资源保存圃、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资源保存圃,筛选获得了一批具有观赏应用价值或表现不同抗性的优异种质 20 多份。 同时建立 了菊属植物和中国石竹超低温长期稳定的保存技术平台,以及菊属植物组培苗缓慢生长保存技术体系,组培苗保存一次维持 1 年以上。 项目为培育适宜上海地区生态条件的地栽、盆栽、切花用的新品种,以及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提供种源基础和技术保障。 本项目收集保存的菊属及其近缘植物,以及石竹属植物种质资源,资源类型多、生态适应性广,代表了这两类花卉的重要遗传多样性特征,具有重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仅仅就当前状态而言,收集到的这两类花卉资源,有很多也可直接用于盆花、切花以及花坛花径绿化之用。 超低温保存以及离体保 存方面的专利技术的获得,更是本项目创新成果应用前景的直接反应。 菊花新种质材料、石竹新品种的选育也为我市城市园林绿化、花卉园艺事业增添了新内容。 2安祖花、凤梨新品种 DUS 测试技术指南研究 主持及参加单位: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鲜花港德鲁仕植物有限公司 本项目课题组选用我国安祖花、凤梨具有代表性的品种,进行了多年的评价和筛选,根据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UPOV)测试指南编制要求,充分考虑了我国安祖花、凤梨种质资源和生产实际,遵循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的原则,最终确定了有 40 13 个测试 性状与 21 个标准品种的《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花烛属》以及有 38个测试性状与 20个标准品种的《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果子蔓属》,并将指南提供给相关单位进行试用、验证。 20xx年 1月,两项指南顺利通过了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主持,有关科研、教学、生产和测试等领域的多位专家的标准审定,使得今后国内这两种植物新品种的 DUS测试有了依据的标准,安祖花、凤梨的产业发展更加健康、稳定。 本项目研制的成果将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审批机关可以依据该 DUS测试 技术与标准公正地进行花烛属和果子蔓属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审查,有效地开展授权品种的技术检测,快速地处理假冒与侵权案件,从而保护育种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项目的研制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同 UPOV成员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基础,有利于缩短国内单位和个人到国外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时间,降低申请费用,推动我国良种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2 蝴蝶兰褐斑病综合防治技术 主持及参加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栽培中的常见病害。 病菌主要危害各生长阶段的蝴蝶兰叶面。 叶片感染病菌后,初期症状为水渍状淡褐色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病斑。 病斑中间的组织呈褐色或黑色坏死,周围环绕明显的黄晕,用手触摸有坚硬感。 该病侵染性强,常引起大量幼苗感染并死亡,在较老植株上病菌可以侵染叶的任一部位,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黄化或干枯,短期内可造成叶片脱落。 若扩展到生长点,则引起整株死亡。 该病春夏两季流行,病菌在 30℃左右时尤为活跃,传染迅速,给蝴蝶兰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经过多年研究,本技术从幼苗处理、栽培基质选择、环境条件改良和药剂配方使 用等多环节入手,可成功防治蝴蝶兰褐斑病的发生和发展,给蝴蝶兰生产企业的高效生产带来安全保障。 第二部分 生态农业 上海世博园水体生态景观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持及参加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农业科学院 、 上海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建立水体生态修复与景观构建工程集成新技术 , 实现水体生态景观功能化 , 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 有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