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课设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6) 支路 (3,4) 支路 (3,7) 支路 + + (4,5) 支路 (4,8) 支路 + + (5,6) 支路 (5,9) 支路 + + (6,10) 支路 + + 各节点的功率 S 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 + + 节点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后的具体潮流分 布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 Si 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 Sj S(1,3)=+ S(3,1)= S(2,5)=+ S(5,2)= S(2,6)=+ S(6,2)= S(3,4)= S(4,3)=+ S(3,7)=+ S(7,3)=5031i S(4,5)= S(5,4)=+ S(4,8)=+ S(8,4)= S(5,6)= S(6,5)= S(5,9)=+ S(9,5)=5031i S(6,10)=+ S(10,6)= 图像如下: 断开 4节点之间一回线时的潮流计算 B1矩阵变为: B1=[1 3 + 1 0。 1 4 + 1 0。 2 5 + 1 0。 2 6 + 1 0。 3 7 + 0 1。 4 5 + 1 0。 4 8 + 0 1。 5 6 + 1 0。 5 9 + 0 1。 6 10 + 0 1]。 B2矩阵不变。 电压调节方法:通过改变发电机极端电压、变压器变比或增加无功功率补偿来调整电压。 调节方 法 发电厂1 机端电压 发电厂2 机端电压 变电所1 变比 变电所2 变比 变电所3 变比 变电所4 变比 未调整 1 1 1 1 调整后 调整后的输出结果: B1=[1 3 + 1 0。 1 4 + 1 0。 2 5 + 1 0。 2 6 + 1 0。 3 7 + 0 1。 4 5 + 1 0。 4 8 + 0 1。 5 6 + 1 0。 5 9 + 0 1。 6 10 + 0 1]。 B2=[0 0 0 1。 0 0 3 0 0 1 0 0 2。 0 0 1 0 0 2。 0 0 1 0 0 2。 0 0 1 0 0 2。 0 + 1 0 0 2。 0 + 1 0 0 2。 0 + 1 0 0 2。 0 + 1 0 0 2]。 调整前后各节点的 电压 标幺值如下: 各支路的功率损耗如下表: 功率损耗 未调整 调整后 ( 1,3)支路 ( 1,4)支路 ( 2,5)支路 (2,6) 支路 (3,7) 支路 + + (4,5) 支路 (4,8) 支路 + + (5,6) 支路 (5,9) 支路 + + (6,10) 支路 + + 各节点的功率 S 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 + + + 节点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后的具体潮流分 布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 Si 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 Sj S(1,3)=+ S(3,1)= S(1,4)=+ S(4,1)= S(2,5)=+ S(5,2)= S(2,6)=+ S(6,2)= S(3,7)=+ S(7,3)=5031i S(4,5)= S(5,4)= S(4,8)=+ S(8,4)= S(5,6)=+ S(6,5)= S(5,9)=+ S(9,5)=5031i S(6,10)=+ S(10,6)= 图像如下: 断开 5节点之间一回线时的潮流计算 B1矩阵变为: B1=[1 3 + 1 0。 1 4 + 1 0。 2 6 + 1 0。 3 4 + 1 0。 3 7 + 0 1。 4 5 + 1 0。 4 8 + 0 1。 5 6 + 1 0。 5 9 + 0 1。 6 10 + 0 1]。 B2矩阵不变。 电压调节方法:通过改变发电机极端电压、变压器变比或增加无功功率补偿来调整电压。 调节方 法 发电厂1 机端电压 发电厂2 机端电压 变电所1 变比 变电所2 变比 变电所3 变比 变电所4 变比 未调整 1 1 1 1 调整后 调整后的输出结果: B1=[1 3 + 1 0。 1 4 + 1 0。 2 6 + 1 0。 3 4 + 1 0。 3 7 + 0 1。 4 5 + 1 0。 4 8 + 0 1。 5 6 + 1 0。 5 9 + 0 1。 6 10 + 0 1]。 B2矩阵不变。 调整前后各节点的 电压 标幺值如下: 各支路的功率损耗如下表: 功率损耗 未调整 调整后 ( 1,3)支路 ( 1,4)支路 (2,6) 支路 (3,4) 支路 (3,7) 支路 + + (4,5) 支路 (4,8) 支路 + + (5,6) 支路 (5,9) 支路 + + (6,10) 支路 + + 各节点的功率 S 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 + + 调整后的具体潮流分布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 Si 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 Sj S(1,3)=+ S(3,1)= S(1,4)=+ S(4,1)= S(2,6)=110+ S(6,2)= S(3,4)= S(4,3)= S(3,7)=+ S(7,3)=5031i 节点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调整前 0,9973 0,9998 调整后 S(4,5)=+ S(5,4)= S(4,8)=+ S(8,4)= S(5,6)=+ S(6,5)= S(5,9)=+ S(9,5)=5031i S(6,10)=+ S(10,6)= 图像如下: 断开 6 节点之间一回线时的潮流计算 B1 阵变为: B1=[1 3 + 1 0。 1 4 + 1 0。 2 5 + 1 0。 3 4 + 1 0。 3 7 + 0 1。 4 5 + 1 0。 4 8 + 0 1。 5 6 + 1 0。 5 9 + 0 1。 6 10 + 0 1]。 B2矩阵不变。 电压调节方法:通过改变发电机极端电压、变压器变比或增加无功功率补偿来调整电压。 调节方 法 发电厂1 机端电压 发电厂2 机端电压 变电所1 变比 变电所2 变比 变电所3 变比 变电所4 变比 未调整 1 1 1 1 调整后 调节后的输出结果: B1=[1 3 + 1 0。 1 4 + 1 0。 2 5 + 1 0。 3 4 + 1 0。 3 7 + 0 1。 4 5 + 1 0。 4 8 + 0 1。 5 6 + 1 0。 5 9 + 0 1。 6 10 + 0 1]。 B2矩阵不变。 调整前后各节点的 电压 标幺值如下: 各支路的功率损耗如下表: 功率损耗 未调整 调整后 ( 1,3)支路 节点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调整前 调整后 ( 1,4)支路 ( 2,5)支路 (3,4) 支路 (3,7) 支路 + + (4,5) 支路 (4,8) 支路 + + (5,6) 支路 (5,9) 支路 + + (6,10) 支路 + + 各节点的功率 S 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 + + + 调整后的具体潮流分 布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 Si 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 Sj S(1,3)=+ S(3,1)= S(1,4)=+ S(4,1)= S(2,5)=110+ S(5,2)= S(3,4)=+ S(4,3)= S(3,7)=+ S(7,3)=5031i S(4,5)=+ S(5,4)= S(4,8)=+ S(8,4)= S(5,6)=+ S(6,5)= S(5,9)=+ S(9,5)=5031i S(6,10)=+ S(10,6)= 图像如下: 断开 6节点之间一回线时的潮流计算 B1矩阵变为: B1=[1 3 + 1 0。 1 4 + 1 0。 2 5 + 1 0。 2 6 + 1 0。 3 4 + 1 0。 3 7 + 0 1。 4 5 + 1 0。 4 8 + 0 1。 5 9 + 0 1。 6 10 + 0 1]。 B2矩阵不变。 电压调节方法:通过改变发电机极端电压、变压器变比或增加无功功率补偿来调整电压。 调节方 法 发电厂1 机端电压 发电厂2 机端电压 变电所1 变比 变电所2 变比 变电所3 变比 变电所4 变比 未调整 1 1 1 1 调整后 调节后的输出结果: B1=[1 3 + 1 0。 1 4 + 1 0。 2 5 + 1 0。 2 6 + 1 0。 3 4 + 1 0。 3 7 + 0 1。 4 5 + 1 0。 4 8 + 0 1。 5 9 + 0 1。 6 10 + 0 1]。 B2=[0 0 0 1。 0 0 3 0 0 1 0 0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