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安全技术手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配电箱时,动力和照明应分路配电;动力开关箱与照明开关箱必须分设。 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不得装设在有严 重损伤作用的瓦斯、烟气、潮气及其他有害介质中,亦不得装设在易受外来固体物撞击、强烈振动、液体浸溅及热源烘烤场所。 否则,应予清除或做防护处理。 配电箱、开关箱周围应有足够 2 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和通道,不得堆放任何妨碍操作、维修的物品,不得有灌木、杂草。 配电箱、开关箱应采用冷轧钢板或阻燃绝缘材料制作,钢板厚度应为 ~ ,其中开关箱箱体钢板厚度不得小于 ,配电箱箱体钢板厚度不得小于 ,箱体表面应做防腐处理。 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端正、牢固。 固定式配电箱、开关箱的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为 ~。 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应装 设 在坚固、稳定的支架上。 其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 ~。 配电箱、开关箱内的电器 (含插座 )应先安装在金属或非木质阻燃绝缘电器安装板上,然后方可整体紧固在配电箱、 30 开关箱箱体内。 金属电器安装板与金属箱体应做电气连接。 配电箱、开关箱内的电器 应按其规定位置紧固在电器安装板上,不得歪斜和松动。 配电箱的电器安装板上必须分设 N 线端子板和 PE线端子板。 N线端子板 必须与金属电器安装板绝缘; PE线端子板必须与金属电器安装板 做 电气连接。 进出线中的 N线必须通过 N线端子板连接 ; PE线必须通过 PE线端子板连接。 配电箱、开关箱内的连接线必须采用铜芯绝缘导线。 导线绝缘的颜色标志应按规范 要求配置并排列整齐;导线分支接头不得采用螺栓压接,应采用焊接并做绝缘包扎,不得有外露带电部分。 配电箱、开关箱的金属箱体、金属电器安装板以及电器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底座、外壳等必须通过 PE 线端子板与PE线做电气连接,金属箱门与金属箱体必须采用编织软铜线做电气连接。 图 金属箱门与金属箱体采用编织软铜线做电气连接 配电箱、开关箱的箱体尺寸应与箱内电器的数量和 31 尺寸相适应 .箱内电器安装板板面电器安装尺寸可按照表。 表 配电箱、开关箱内电器安装尺寸选择值 间距名称 最小净距 (mm) 并列电器 (含单极熔断器 )间 30 电器进、出线瓷管 (塑胶管 )孔与电器边沿间 15A,30 2030A,50 60A 及以上 ,80 上、下排电器进出线瓷管 (塑胶管 )孔间 25 电器进、出线瓷管 (塑胶管 )孔至板边 40 电 器至板边 40 配电箱、开关箱中导线的进线口和出线口应设在箱体的下底面。 配电箱、开关箱的进、出线口应配置固定线卡,进出线应加绝缘护套并成束卡固在箱体上,不得与箱体直接接触。 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的进、出线应采用橡皮护套绝缘电缆,不得有接头。 配电箱、开关箱外形结构应能防雨、防尘。 32 图 配电箱防护 电器装置的选择 配电箱、开关箱内的电器必须可靠、完好,严禁使用破损、不合格的电器。 总配电箱的电器应具备 电源隔离,正常接通与分断电路,以及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 电器设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1 当总路设置总漏电保护器时,还应装设总隔离开关、分路隔离开关以及总断路器、分路断路器或总熔断器、分路熔断器。 当所设总漏电保护器是同时具备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的漏电断路器时,可不设总断路器或总熔断器。 2 当各分路设置分路漏电保护器时,还应装设总隔离开关、分路隔离开关以及总断路器、分路断路器或总熔断器、分路熔断器。 当分路所设漏电保护器是同时具备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的漏电断路器时,可不设分路断路器或分路熔断器。 3 隔离开关应设置于电源进线端,应采用分断时具有可见分断点,并能同时断开电源所有极的隔离电器。 如采用分断时具有可见分断点的断路器,可不另设隔离开关。 4 熔断器应选用具有可靠灭弧分断功能的产品。 5 总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应与分路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相适应。 总配电箱应装设电压表、总电流表、电度表及其他需要的仪表。 专用电能计量仪表的装设应符合当地供用电管理部门的要求。 装设电流互感器时,其二次回路必须与保护零线有 33 一个连接点,且严禁断开电路。 分配 电箱应装设总隔离开关、分路隔离开关以及总断路器、分路断路器或总熔断器、分路熔断器。 其设置和选择应符合第。 图 分配电箱 34 开关箱必须装设隔离开关、断路器或熔断器,以及漏电保护器,当漏电保护器是同时具有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功能的漏电断路器时,可不装设断路器或熔断器。 隔离开关应采用分断时具有可见分断点,能同时断开电源所有极的隔离电器,并应设置于电源进线端。 当断路器是具有可见分断点时,可不另设隔离开关。 开关箱中的隔离开关只可直接控制照明电路和容量不大于 的动力电路,但不应频繁操作。 容量大于 的动力电路应采用断路器控制,操作频繁时还应附设接触器或其他启动控制装置。 开关箱中各种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和动作整定值应与其控制用电设备的额定值和特性相适应。 漏电保护器应装设在总配电箱、开关箱靠近负荷的一侧,且不得用于启动电气设备的操作。 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一般要求》 GB 6829 和《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的要求》 GBl3955的规定。 开关箱中漏电保护器 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 使用于潮湿或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 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 总配电箱中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大于 ,但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与额定漏电动作时间的乘积不应大于 30mA s。 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漏电保护器的极数和线数必须与其负荷侧负荷的相数和线数一致。 35 配电箱、开关箱中的漏电保护器 宜选用无辅助电源型 (电磁式 )产品,或选用辅助电源故障时能自动断开的辅助电源型 (电子式 )产品。 当选用辅助电源故障时不能自动断开的辅助电源型 (电子式 )产品时,应同时设置缺相保护。 漏电保护器应按产品说明书安装、使用。 对搁置已久重新使用或连续使用的漏电保护器应逐月检测其特性,发现问题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漏电保护器的正确使用接线方法应按图 选用。 36 图 漏电保护器的正确使用接线方法 配电箱、开关箱的电源进线端严禁采用插头和插座做活动连接。 使用 与维护 配电箱、开关箱应有名称、用途、分路标记及系统接线图。 配电箱、开关箱 的 箱门应配锁,并应由专人负责。 配电箱、开关箱应定期检查、维修。 检查,维修人员必须是专业电工。 检查、维修时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鞋、手套,必须使用电工绝缘工具,并应做检查、维修工作记录。 对配电箱、开关箱进行定期维修、检查时,必须将其前一级相应的电源隔离开关分闸断电,并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 37 图 停电标志牌 配电箱 、开关箱必须按照下列顺序操作: 1 送电操作顺序为:总配电箱一分配电箱 开关箱; 2 停电操作顺序为:开关箱一分配电箱一总配电箱。 但出现电气故障的紧急情况可除外。 施工现场停止作业 1小时以上时,应将动力开关箱断电上锁。 开关箱的操作人员必须符合规范 规定。 配电箱、开关箱内不得放置任 何杂物,并应保持整洁。 图 配电箱 不得放置任何杂物 配电箱、开关箱内不得随意挂接其他用电设备。 配电箱、开关箱内的电器配置和接 线严禁随意改动。 熔断器的熔体更换时,严禁采用不符合原规格的熔体代替。 漏 38 电保护器每天使用前应启动漏电试验按钮试跳一次,试跳不正常时严禁继续使用。 配电箱、开关箱的进线和出线严禁承受外力,严禁与金属尖锐断口、强腐蚀介质和易燃易爆物接触。 固定场所用电设备 加工车间(各种机床、电焊机) 1 加工车间进线设一总配电箱。 2 每一个分配电箱均从总配电箱下线,根据设备分布情况,分配电箱下面设 3~ 4个开关箱用于操作单台设备。 3 所有配电箱要有安全标识、用途标识,箱内断路器 要有用途标识。 4 一台设备使用一个开关箱,严禁两台设备共用一个开关箱。 照明PE线PE线PE线PE线PE线大 门车床钻床电焊机3电焊机2电焊机1开关箱6开关箱7开关箱5开关箱4开关箱3开关箱2开关箱1分配电箱2分配电箱1总配电箱加工车间用电设备接线图图 加工车间用电设备接线图 39 搅拌站(动力和照明、其他) 1 搅拌站设分配电箱,并按要求设防护拦。 2 每台设备设一个开关箱。 搅拌机和配料机不能使用同一台开关箱。 3 搅拌站照明必须单独使用一个开关箱。 施工现场搅拌站接线图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2配料机开关箱1开关箱3开关箱4搅拌机搅拌机场 地照明 图 施工现场搅拌站接线图 空压机、充电机、通风机 1 空压 机、充电机、通风机等设备有专用开关柜,可直接由分配电箱接线,不用再设开关箱。 2 在接线时必须注意接入 PE 线,有条件的地方必须做重复接地,接地电阻值小于 10Ω。 40 空压机分配电箱总配电箱施工现场空压机接线图空压机空压机注:因空压机、通风机、充电机均有自备开关柜可不另设开关箱。 注意将开关柜和设备与 线可靠连接。 图 施工现场空压机、通风机、充电机等设备接线示意图 生活区 1 生活区可集中设一个分配电箱,也可根据房屋的多少和房屋布置情况,设置 2个及以上分配电箱。 2 每一栋(或一排)房屋应设一个开关箱,每一室宜安装一个及以上断路器,开关箱和断路器都必须带漏电保护 器。 3 所有配电线都必须采用塑料绝缘线,在敷设时必须采用绝缘子固定。 4 房屋内应安装一定数量的插座,方便使用。 5 严禁私自拉电线,严禁在电线上晾衣物。 41 道 路篮球场开关箱4开关箱3开头箱2开关箱1职工宿舍职工宿舍职工宿舍办公室分配电箱总配电箱施工现场生活区接线图 图 生活区接线图 移动用电设备 砼喷射机、砼输送泵、抽水机(潜水泵) 1 移动设备开关箱必须安装隔离开关和带漏电保护器的断路器。 2 不宜采用插头插座作为移动设备的接线方式。 因操作频繁可能出现相线接触不良、缺相等问题,造成电机不 动作或烧毁等事故发生。 3 移动设备在移动时必须断电,严禁带电移动。 42 洞内移动设备接线图开关箱1 开关箱3开关箱2喷浆机抽水机砼输送泵注:洞内移动设备用开关箱必须要安装隔离开关和带漏电保护器的断路器,并将 线按要求可靠连接。 分配电箱图 洞内移动设备接线图 各类作业台架 1 作业台架在移动时要切断作业时使用的所有电源,并把电线拆除收好。 2 穿过台架的电缆电线要做好防护。 特别是动力和照明线必须穿管后才能移动。 3 作业台架照明必须采用 36V 电压。 可采用行灯变压器隔离、降压。 4 在作业台架上使用电焊机时,必须将易燃、易爆品清理到安全地带,台架下方必须有人防护。 电焊机搭 铁线必须直接和焊件连接,不得通过钢筋或钢板间接连接。 43 开关箱洞内各类移动台架照明接线图分配电箱行灯变压器22 0V36V注:洞内各类台架照明必须使用 36V 电压。 图 洞内各类移动作业台架照明接线布置图 44 8 照 明 一般规定 在坑、洞、井内作业、夜间施工或厂房、道路、仓库、办公室、食堂、宿舍、料具堆放场及自然采光差等场所,应设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或混合照明。 1 在一个工作场所内,不得只设局部照明。 2 停电后,操作人员需及时撤离的施工现场,必须装设自备电源的应急照明。 现场照明应采用高光效,长寿命的照明光源。 对需大面积照明的场所,应采用高压汞灯、高压钠灯或混光用的卤钨灯等。 照明器的选择必须按下列环境条件确定: 1 正常湿度一般场所,选用开启式照明器; 2 潮湿或特别潮湿场所,选用密闭型防水照明器或配有防水灯头的开启式照明器; 3 含有大量尘埃但无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选用防尘型照明器; 4 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按危险场所等级选用防爆型照明器; 5 存在较强振动的场所,选用防振型照明器; 6 有酸碱等强腐蚀介质场所,选用 耐酸碱型照明器。 照明器具和器材的质量应。用电安全技术手册(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2)、原材料、半成品的堆放应符合现场要求,分类 分规格堆放,并挂上标识牌,以防误用。 ( 3)、公司工程管理部每季度将对不合格半成品、成品或不合格的原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对一些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工序,分析该工序所用材料、工艺、生产设备、操作规程、操作人员的技艺或其他因素,对 26 质量的不同影响,区别对待并提出和采取预防措施。 二 、主要材料的质量控制 派员与上述各种材料或成品供应商取得联系
装后,根据要求测量有明显凸凹现象或主要对称点的节点偏差。 节点实测标高10 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 200~ 50mm,但是相邻两节点的偏差值之差不得大于 20mm。 F 为了使钢蒙皮板有更好的成形度,蒙皮板应按照如下施工顺序进行铺板:先中心,后四周地对称施工,即在园周三至四个对称点上同时进行同方向的铺板工作。 钢蒙皮板焊接时,网格中心部分的顶板应有相应的支托,以防止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变形。
设专人管理,及时清理。 (十五 )建立治安保卫制度,负责施工现场及住地的安全,做到责任分解到人,无失盗事件发生。 (十六 )采取防粉尘、防噪音措施,把粉尘和噪音 降到最低程度。 三、 高空安全作业规程 (一) 从事高处(空)作业人员,要定期作体检,凡有高血压、新脏病、贫血病、精神病等不适应于高处作业的人员,禁止攀高作业。 (二) 距地面 2m 以上,工作创面坡度大于 45 度
* * 验收 小组 年 月 日 8 一、 基本情况 验收 情况概述,包括资料审查情况、现场检查情况、 指 标 情况等。 二、 验收 情况总结 (一) 成绩或特点。 (二) 发现问题。 (三) 意见或建议。 附件: 验收 小组名单 资料审查报告 9 验收 小组成员 序号 姓名 单位 签字 资料审查报告 序号 资料名称 有 无 备注 10 表 格序号 : YDCJYS04 报告编号 : **供电
最小值 (毫克 /升 ) 最大值 (毫克 /升 ) 最大值超标倍数 — — 最大值出现日期 4 总检点次数 8 8 8 8 8 8 超标率 (%) 平均值 (毫克 /升 ) 最小值 (毫克 /升 ) 最大值 (毫克 /升 ) 最大值超标倍数 — — 最大值出现日期 5 总检点次数 8 8 8 8 8 8 超标率 (%) 平均值 (毫克 /升 ) 最小值 (毫克 /升 ) 最大值 (毫克 /升 )
建设地块,因此,该项目所在区域符合土地规划。 环境功能区划 项目所在水域属《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20)》Ⅲ类区,大气环境属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的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声环境属《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中的 4 类区。 因此,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废水、废气禁排区域,符合环境功能 区划。 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