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范围内拟替代污染源--参考污染源调查方法。 3、污染源调查内容及调查清单(调查清单详见导则教材 3 40 页)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满负荷排放 ―― 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 量; 改、扩建项目三本账 ―― 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改造后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毒性较大污染物 ―― 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 ―― 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其取值为 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2)点源调查内容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海拔高度( m); 导则与标准笔记 15 排气筒几何高度( m)、出口内径( m)、烟气出口速度( 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 K);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h); 毒性较大物质非 正常排放量( 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h); 3)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 m);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 m);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g/),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h); 4)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中心点坐标、海拔高度( m); 体源高度( m)、边长( m); 体源排放速率( 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h);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 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m) 5)线源调查内容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 线源距地面高度( m),道路宽度( m),街道 街谷高度 (m); 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 g/)、平均车速( km/h),各时段车流量(辆 /h)、车型比例。 6)其他调查内容 建筑物下洗参数 : 考虑周围建筑物引起空气扰动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 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 对估算模式,只要调查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和宽度。 颗粒物粒径分布 : 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 20 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 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 g/cm3)、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 01) 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 调查内容: 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 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核实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 资料来源三种途径: 1)环境资料:收集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近三年监测资料; 2)项目资料:收集近三年历史监测资料; 3)进行现场监测。 导则与标准笔记 16 现状调查监测方法: 1)首先选用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 2)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参考 ISO 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监测 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 3)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 2、分析现有监测资料 1)分析达标情况--长期浓度(年、季、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小时平均浓度); 2)若监测结果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3)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变化趋势。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因子 1)常规污染物; 2)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在 TJ36中有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 筛选为监测因子; 3)污染物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但毒性较大,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制度 监测期数规定: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2)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3)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 1)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 7天有效数据, 2)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3)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4)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时, 1小 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的原则: 一级项目 ―― 获取当天早晚 11共8个小时浓度值; 二、三级项目 ―― 获取当天早晚 8共4个小时浓度值; 5)无法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取值时间要求。 3、监测布点数量 根 据项目规模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环保目标布局 ,综合考虑。 一级项目 :包括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 10个; 二级项目 :点位不少于 6个,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大、环保目标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 导则与标准笔记 17 三级项目 :若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 3年监测资料,且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规定,能满足要求,可不监测,否则设置 2- 4个。 4、监测布点原则及方法 一级项目: 以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 00,至少在 00、 450、 900、 1350、 1800、 2250、 2700、 3150各设置1个监测点。 二级项目: 至少在 00、 900、 1800、 2700各设置1个监测点。 三级项目: 至少在 00、 1800各设置1个监测点。 监测方法-- 均采用极坐标布点法。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技术规范要求: 监测点周围空间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夹角小于 30度; 监测点周围 有 270度 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影响; 避开局地污染源影响,原则 上 20米 内无局地排放源; 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 15- 20 米 内无绿色乔木、灌木等; 注意监测点可达性和电力保证。 5、监测采样 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原则 1)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2)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 常规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 调查评价范围 20年以上 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4)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三级项目不必) 2、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 1) 评价范围< 50km: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 评价范围 > 50km: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地面气象观测站,近 5年内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导则与标准笔记 18 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高空气象探测站, 近 5 年内至少连续三年 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 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二级评价项目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不同点: 调查时间为 近 3 年内至少连续一年 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 1) 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 2) 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3) 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 时间、风向(以角度或按 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风向的 360度划分法 --以北方为 0度,顺时针旋转。 4)选择调查内容: 湿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 由于进一步预测模式需要每天 24次的连续观测资料,对于每日实际观测次数不足 24次的,可对原始资料进行 插值处理。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 1)观测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 1 次(北京时间 08点) 2)调查距地面 1500m 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 风速、风向、露点温度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时机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 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要求: 一级评价连续观测一年;二级评价选择代表性季节观测,观测期限在 2个月以上。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温度 --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 月均温度变化 情况,绘制 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风速 ―― 统计月均风速月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 绘制月、日变化曲线图。 风向、风频 ―― 统计月、季、长期风向风频变化情况,绘制季、年平均风向玫瑰图。 导则与标准笔记 19 注:风向玫瑰图,应附当地气象台站 20年以上的气候统计资料结果。 主导风向 --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一般为连续 45度左右。 以十六方位角表示 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范围。 主导风向有明显优势,风频之和应≥ 30%。 没有主导风向,应考虑全方位影响。 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预测内容与步骤 1、预测内容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2、预测步骤 1 ) 确定预测因子。 2 ) 确定预测范围。 3 ) 确定计算点。 4 )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5 ) 确定气 象条件。 6 ) 确定地形数据。 7 ) 确定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 8 ) 选择预测模式。 9 ) 确定模式相关参数。 10 ) 进行预测评价。 二、预测因子 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三、预测范围 1、覆盖评价范围,同时根据污染源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位置等适当调整。 2、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东西向为 X坐标轴、南北向为 Y坐标轴。 四、计算点 1、计算点可分三类: 环境空气敏感区 -选择所有的保护目标为计算点。 预测范围内的网 格点 -要有足够分辨率。 导则与标准笔记 20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高浓度区,计算点间距不大于 50m。 2、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 五、确定污染源参数 1、点源参数 点源排放速率( g/s); 排气筒几何高度( m); 排气筒出口内径( m);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放速度( m/s)、排气 筒出口处的烟气温度( K)。 2、面源参数 面源排放速率 [g/( s m2) ]; 排放高度( m); 长度( m)(矩形面源较长的一边),宽度( m)(矩形面源较短的一边)。 3、体源参数 体源排放速率( g/s); 排放高度( m);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 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m)。 六、确定气象条件 1、典型小时气象条件: 1)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 2)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 3)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 2、典型日气象条件: 1)污 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 2)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 3) 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 七、确定地形数据 1、在非平坦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2、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 预测网格方法 直角坐标网格 极坐标网格 布点原则 网格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 径向等间距或距源中心近密远疏法 距源中心≤ 1千米 网格点距 50米- 100米 网格点距 50米- 100米 距源中心 1千米 网格点距 100米- 500米 网格点距 100米- 500米 导则与标准笔记 21 八、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确定预测内容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 1、一级评价项目 : 全年逐 日 气象条件下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浓度; 全年逐时、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环境影响评价师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焊性有关,也与焊接工艺有关。 钢材的可焊性 *是 指被焊钢材在采用一定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钢筋的可焊性与其含碳及含合金元素量有关,含碳、锰量增加,可焊性降低;含适量的钛,可改善焊接性能。 钢筋工程 当环境温度低于 5℃ ,即为钢筋低温焊接,此时应调整焊接工艺参数,使焊接和热影响区缓慢冷却。 风力超过 4级时,应有挡风措施。 环境温度低于 20℃
知识点: 在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工程分析时,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物料, 主要是针对有毒有害的物料 ,进行物料衡算。 水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原料和载体,在任一用水单元内都存在着水量的平衡关系,也同样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质量平衡计算,这就是 水平衡。 根据《工业用水分类及定义》( CJ1987)规定, 工 业用水量和排水量的关系 见图 11, 水平衡式如下 : ①取水量:
低的过程。 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 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生物自净的快慢 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 其他如水体温度、水流形态、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 例题: 1.以下对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A.化学过程是主要指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析出
又称一次消耗模板,即在现浇砼结构浇筑后不再拆除,有的模板与现浇结构叠合成共同受力构件。 永久性模板分为压型钢板和配筋的砼薄板两种,多用于现浇钢筋砼楼(屋)面板,永久性模板简化了现浇结构的支模工艺,改善了劳动条件,节约了拆模用工,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示意图 压型钢板 作永久性模板 模板工程 基础模板 下阶 模板 上阶 模板 杯芯 模板 平撑 轿杠木 钢管背方
、表面能高,且存在着许多铝、硅等活性点,因此,它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效果取决于粉煤灰的多孔性及比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效果越好。 另外,由于粉煤灰是一种多孔性松散固体集合物,孔隙率较大,因此,废水通过粉煤灰时,粉煤灰也能过滤截留一部分悬浮物。 但粉煤灰的混凝沉淀和过滤只是对吸附起补充作用,并不能替代吸附的主导地位。 国内外研究表明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语言表达上注意术语规范,步骤严密,讲解生动形象,鼓励不爱动手的同学主动实验。 全程观察学生实验,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并在实验间隙与学生就有益的学习、生活经验作些交流,记住每位同学的名字,尊重学生,增进了与同学的友谊。 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 XXX 同志为了让每位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在实验开支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台套数,这也就增加了她准 备实验的工作量和强度,如果有别的工作夹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