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露地栽培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育 首选栎类树种,其它阔叶树种也 可采用。 春栽宜在冬、腊月砍树,栽前一月或二十 天 锯成 5060 公分晾晒。 秋栽应在栽前一月或二十天砍树锯段晾晒,断面现“鸡爪纹”即可。 培育菌枝则选直径 14cm 栎类枝条 ,砍成 24 寸 长备用。 37 月购买纯蜜环菌菌种进行培育 , 培育菌棒时,挖坑或畦 2030 厘米深,底层松土后铺一层湿树叶,间距 34 厘米摆放新棒(砍 23 面鱼鳞口),填土至棒的一半,将菌种枝条靠在棒的两头及砍口处,每根棒放 610 节菌种枝条,填土至棒 上 35 厘米,刨平又摆放第二层,一般集中窖棒时最好 23 层,上层覆土 1015 厘米盖一层树叶以保温保湿, 适温下 34 个月就可发好。 窖枝条时将菌种摆放在枝条的两头伤口处,枝条间填土,层间距 12 厘米,可摆放 48 层。 有条件的话,窖好后浇一次透水,适温下 23 个月就可发好翻出来栽培使用。 栽培用新棒、树枝、树叶准备 ①新棒 选择方法与培育菌棒用材相同。 栽前可将 新 棒的 23 面砍些“鱼磷口”,以利尽早染菌。 每窝十根棒。 锯好的菌棒,树皮与木质部砍口白 色 可用 、 深黄色不宜用。 ② 树枝 将砍棒剃下的枝桠,剁成 24 寸 长 节 备用, 剁口呈斜面, 每窝 35 斤。 若剃活树枝桠,则需 23 个太阳晾晒 后 再 用 , 同菌棒一样,树枝的皮与木质部交界处砍口为白色能用,深黄色应弃之 不用。 ③ 树叶 栽培前应备 足新鲜青 㭎 树 落 叶,每袋(麻袋大小)可栽 515 窝, 栽前 应 浇水发透 滤干 方可使用。 (四) 种苓的 选 择 种苓选择是栽培成功,获得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猪苓的生长发育特点,应 选择中等大小(平均单个重 20 克以上)黑苓或灰苓做种, 黑苓应选断面为白色或淡黄色,手捏菌核有弹性的做种,反之,手捏无弹性断面深黄色或有黑芯者不能作种。 采挖的野生苓种和野生种人工栽 培一至二次的苓种为人工栽培猪苓的好种源。 低海拔地区的苓种应从高海拔地区引种栽培。 (五)优质蜜环菌 菌 种、菌棒及菌枝的选择 蜜环菌菌种:⑴去有信誉度的厂家购买;⑵外观察看菌索长至瓶底,色泽正常,分枝多,长满瓶后再培养十五天以上;⑶用手去掐菌枝,木质部有白色菌丝;⑷枝条长短大小适中。 菌棒:布满菌索,手掐有白菌丝,无杂菌感染,培养时间 以35 个 月 为佳。 菌枝:外观长出菌索, 无杂菌感染, 手掐皮软而有白色菌丝,培养 23 个月可用。 ( 六 ) 栽培方法 纯 蜜环菌 菌 种 伴栽 ⑴ 畦栽:作畦沟宽 80100 厘米,深约 1015 厘米,畦底松土铺潮湿树叶一层 ( 压实厚 1 厘米 ) ,将备好的新棒 56 根顺放在上面,棒间距 610 厘米,棒间回填壤土至棒径 三分之二 ,以手刨平,填实空隙,将密环菌枝条靠棒的 鱼鳞 口摆放,一般每段放 810 粒枝条,棒的两头 段面各一 段 ,两侧各 34 段 ,将苓种也依次序摆放,紧靠树棒,好苓种摆放于棒的两头,苓种间隙摆放生枝条,填土于棒上615 厘米厚, 形似 龟 背以 利水,上盖一层厚树叶以保 墒。 只栽一层,以缩短生长期, 一般 在栽后 23 年翻窝。 海拔 800 米以下地区,也可栽两层,有效利用土 地。 十余年生产实践证明,纯蜜环菌 菌 种拌栽猪苓,省工、高产,投资回报率最好。 作畦时应注意:栽好的畦底为 宽 100120 厘米。 畦长以 20 米 以内为好,不宜太长; 畦与畦间走道 (畦沟) 应不少于 30 厘米。 ⑵ 窝栽:挖坑深 1015 厘米,长 米,宽 7080 厘米 ,摆放 10 根棒,下种 12 斤,方法同上, 栽好一窝再栽另一窝。 此方法单产高于畦栽,但费工 , 不便于大面积作业。 菌枝伴栽 在栽培前 35 个月 培育 菌枝,待菌枝发透长出菌索即可翻出 伴栽猪苓 , 作好畦后,将新棒顺放(同样要铺一层潮湿树叶)畦内,紧靠树棒 摆 放 ,每段约 610 枝, 填土至棒径 2/3 处,将猪苓种均匀摆放在树棒周围(每段约 610 块,每 10 根棒苓种 12 斤左右),然后再将备好的菌枝空隙 间 摆上新枝条 ,填土刨平围实新棒,填土 35公分,上洒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