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制度汇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表,对数据信息异常情况要及时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处理和汇报。 负责人员出入井情况的统计上报工作。 12 负责对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行为记录、汇报有关单位进行处理。 保持完 整的原始记录,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和运行情况记录表。 所有资料、记录定期存档保管。 认真做好人员定位故障信息收集反馈工作,对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指示要及时督察贯彻落实。 保证和上级中心站网络通畅,传递信息准确及时,因数据不能正常传递信息时,要用电话及时与上级联系并迅速检查排除故障。 严格按交接班制度,履行交接班手续,不得脱岗、上岗和做与本岗无关的事情。 矿长、总工程师、通风科长应经常通过终端了解井下人员动态变化,随时掌握控制井下人员的工作情况。 (二 )操作和维护人员配备、培训 地面监控室每班配 备 1 名监控员值班, 严格按上级有关规定管理系统运行。 配备 1~ 2 名维修人员对人员定位系统进行日常检查维修。 人员定位系统 由 生产厂家负责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得 相关技术 人员 、监控员、维修人员 能够独立操作系统, 维修人员 熟练掌握所有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安装测试及维护方法,软、硬件工具的使用和维护。 13 六、 人员定位系统交接班制度 (一 )接班人员必须提前十分钟到达岗位,认真检查岗位记录报表及运行情况,对于上一班未处理的事项要特别交代清楚,交接班人员在交接班记录上签名后完成交接工作。 (二 )值班人员必须按调度时规 定的名单轮流上岗,未经有关领导同意,不得擅自替班和调换。 当班人员因离开岗位或迟到时,必须有专人替岗并办理交接手续后方可。 严禁不办理交接手续而离岗,严禁用电话等通讯方式交接班。 (三 )交接手续履行之前,岗位一切工作由当班(交班)人员负责,交接完成后,岗位一切工作由接班人员负责,因交接班手续履行不认真造成工作失误,由接班人员负责,由于遗漏事项未交待清楚由交班人员负责。 两方都未交接清楚工作,由双方负责。 (四 )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着装整洁,语言文明,严格管理。 (五 )交接班主要内容 检查系统是否正常,信号传 输是否正常,电脑运行终端是否正常; 检查网络通讯传输、反馈是否正常,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检查监控台、办公室是否整洁,设备、用品是否按规定摆放; 检查各种记录报表是否齐全、正确、无误,填写准确; 其他未完成的工作是否移交完善。 (六 )接班主要内容 14 交接人员共同检查上述 1 至 5 条必须正常,清楚。 当前系统运行状态尚未完成工作和注意事项。 设备检修、运行异常及事故处理情况。 各种记录、报表、图纸及有关工具保存齐全、完整。 七、 人员定位系统 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一 )安装、使用与维护 各个人员出入井口、重点区域出 /入口、限制区域等地点应设置分站,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 /入井、出 /入重点区域、出 /入限制区域的要求。 巷道分支处应设置分站,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 /入方向的要求。 下井应携带识别卡。 识别卡严禁擅自拆开。 工作不正常的识别卡严禁使用。 性能完好的识别卡总数,至少比经常人员的总数多 10%,不固定专人使用的识别卡,性能完好的识别卡总数至少比每班最多下井人数多 10%。 矿调度室应设置显示设备,显示井下人员位置等。 各个人员出入井口应设置检测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和唯一性检测的装置,并提示携卡人员本人及相关人员。 分站应设置在便于读卡、观察、调试、检验、围岩稳定、 15 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位置。 设备使用前,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调试设备,并在地面通电运行 24 小时,合格后方可使用。 防爆设备应经检验合格,并贴合格证后,方可下井使用。 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处理,在故障期间应采用人工监测,并填写故障登记表。 1安全监测工应 24 小时值班,应每天检查设备及电缆、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中心站。 1当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不能保证设备连续工作 1小时,应及时更换。 1入井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措施。 (二 )中心站 系统主机及系统联网主机应双机或多机备份,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 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备用主机应在 5 分钟内投入工作。 中心站应双回路供电,并配备不小于 2 小时的在线式不间断电源。 中心站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和防雷装置。 中心站应配置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 中心站应使用录音电话。 中心站 24 小时有人值班。 值班员应认真监视监视器所显示的各种信息,详细记录系统各部分的运行 状态,填写运行日志,打印监测日(班)报表,报矿长和有关负责人审阅。 接到报警后,值 16 班员应立即通知调度及值班领导,调度及值班领导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结果应记录备案。 (三 )技术资料 建立以下账卡及报表: 1)设备、仪表台账; 2)设备故障登记表; 3)检修记录; 4)巡检记录; 5)中心站运行日志; 6)监测日(班)报表; 7)设备使用情况月报表。 煤矿应绘制设备布置图,图上标明分站、电源、中心站等设备的位置、接线、传输电缆、供电电缆等,根据实际布置及进修改,并报矿技术负责人审批。 中心站每 3 个月对 数据进行备份,备份数据应保存 1 年以上。 图纸、技术资料应保存 1 年以上。 (四 )管理机构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机构负责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安装、使用、调校、维护与管理工作。 人员定位系统管理机构应制定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 17 监测工和中心站操作员应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五 )报废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报废: 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或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 通过修理虽能恢复性能及技术指标,但一次修理费用超过设备原值 80%以上的; 失爆不能修复的; 受意外灾害 、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 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 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应淘汰的。 八、 定位系统 设备和传输设备的定期检修制度 (一 )人员定位系统 和网络传输设备 , 定期送相关部门或检测中心检修 ,并 由送检人员做好相关 记录。 (二 )加强 监控 和网络传输设备日常检查工作,对问题或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并 做好 人员定位 系统设备 和传输设备 检修记录表。 (三 )搞好监控和网络传输设备维护保养及管理工作。 线路延伸和维护、避雷装置、 读卡器、分站 安装、电源箱控制等由机电科负责维护检修;及时更换易损零部件和部分设施设备。 18。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制度汇编(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和 +400m 水平胶带输送机石门,沟通 八道湾向斜的南、北两翼, +400m 水平辅助运输石门和 +400m 水平胶带输送机石门直接与南采区下部车场形成对接(南采区内的采区工程,作为原小红沟煤矿的水平延深工程的一部分,由现生产矿井负责完成),分别担负南采区和西采区的主、辅运输任务。 ( 2) +400m 水平西翼集中胶带输送机运输巷和 +400m 水平西翼集中辅助运输大巷 西采区与 +400m
= 6 5 (3 1 105/18 104) 1/2 = 取 20m α —— 超前距, m; A—— 安全系数,取 6; L—— 巷道跨度 (宽或高取其大者 ), 取 5m; P—— 水头压力, 取 1 105 Pa; 8 K—— 岩 的抗张强度, 18 104Pa。 经计算超前距 20 米可满足主斜井掘进施工安全要求。 第五章 探放水施工 第一节 探水前的准备工作 一、 供电方面准备
使用水泡泥。 合理配风控制风速,消灭煤尘堆积和飞扬。 主要回风巷每月进行一次积尘清除,风巷两月进行一次积尘清除。 推广湿式打眼。 在主要回风巷或风井设置隔煤水棚。 二、瓦斯检查、瓦斯日报审查制度 一)必须有经过培训并取得资格证的专职瓦检员负责瓦斯检查。 二)按有关规定,对井下所有的采掘工作面、通风巷和峒室进行瓦斯检查,每 班至少检查两次。 对本班没有进行工作的采掘面,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近 ZK13 号钻孔和综合地层柱状图资料, 5号煤层底板标高取 830m, 5号煤层距奥灰顶板之间的距离取 ,煤层隔水底板 ( S 点)所受的水压力为 ; 8号煤层底板标高取 790m, 8号煤层距奥灰顶板之间的距离取 ; 10 号煤层底板标高取 770m, 10 号煤层距奥灰顶板之间的距离取。 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中提供的突水系数计算公式: Ts=MP Ts— 突水系数 MPa/m; P—
100186。 260186。 80186。 280186。 降斜 稳斜 增斜 80186。 280186。 0186。 上 下 偏 差 方位角控制原理 假设设计方位角: 330186。 ,则方位角控制在: 325186。 ~ 335186。 325186。 327186。 332186。 335186。 335186。 332186。 327186。 325186。 330186。 左 右 偏
的行为研究 工作安全分析 修改设计 提高监察水平 改进技术支持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维修 现场勘察 煤矿事故防治过程示意图 第七节 事故的调查模式 一、事故调查的目的 : ① 直接原因、②间接原因和③基本原因。 ( 1)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责任事故 ( 2)有关人员的主要责任(管理、技术、法律) 、管理措施 ( 1)技术措施 ( 2)管理措施 二、事故调查的注意事项 、引用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