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和砌筑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处理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防措施:按规定使用和移动振捣器;中途停歇后再浇捣时,新旧接缝范围要小心振捣;模板安装前应清理模板表面及模板拼缝处的黏浆,才能使接缝严密; 应采取措施填封,本工程梁筋过密时选择相应的石子粒径。 、处理措施:(1)对小蜂窝,用水刷洗干净后,用1:2或1:。 (2)对较大蜂窝,先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的混凝土和突出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模,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捣实,口部高出100mm,处理完成后,凿除,并认真养护。 (3)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和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支模灌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浆处理。 、麻面、原因分析:模板表面不光滑;模板湿润不够;漏涂隔离剂。 、防治措施:模板应平整光滑,安装前要把黏浆清除干净,并满涂隔离剂;浇捣前对模板要浇水湿润。 、处理措施:(1)表面尚需做装饰抹灰的,可不做处理。 (2)表面不再做装饰的,应在麻面部分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摸平压光,使颜色一致。 、露筋、原因分析:主筋保护层垫块不足,导致钢筋紧贴模板;振捣不实。 、防治措施:钢筋垫块厚度及马凳铁高度要符合设计规定的保护层厚度;垫块放置间距适当,钢筋直径较h 垫块间距宜密些,使钢筋下重挠度减少;使用振捣器必须待混凝土中气泡完全排除后才移动。 、处理措施:(1)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2)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孔洞、原因分析: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住或漏振。 、防治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缩小分层振捣的厚度;按照规程使用振捣器。 、处理措施:(1)对于孔洞较小的,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清水水冲洗干净,湿润后用1:3的水泥砂浆外掺加108胶水填平、压密、抹平;(2)对于孔洞较大的,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缝隙及夹渣、原因分析:施工缝没有按规定进行清理和浇浆,特别是柱头和梯板脚。 、防治措施:浇筑前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处理措施:(1)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缺棱掉角、原因分析:投料不准确,搅拌不均匀,出现局部强度低;拆模板过早,拆模板方法不当。 、措施分析:指定专人监控投料,投料计量准确;搅拌时间要足够。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处理措施: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墙柱底部烂根、原因分析:模板下口缝隙不严密,导致漏水泥浆;浇筑前没有先浇灌足够50mm 厚以上同强度等级水泥砂浆。 、防治措施: 应予以填塞严密,特别要防止侧板吊脚;浇筑混凝土前先浇足50 厚的同强度等级水泥砂浆。 、处理措施:(1)轻度烂根剔打清洗后用水泥砂浆抹平;(2)烂根严重的剔打清洗后用高一级混凝土重新支模浇筑。 、梁柱结点处(接头)断面尺寸偏差过大、原因分析:柱头模板刚度差,或把安装柱头模板放在楼层模板安装的最后阶段;缺乏质量控制和监督。 、防治措施:安装梁板模板前,先安装梁柱接头模板,并检查其断面尺寸、垂直度、刚度,符合要求才允许接驳梁模板。 过程中加强对模板支撑体系搭设的管理,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支撑架搭设、处理措施:对结构尺寸胀模偏大的部位进行剔打,剔打完毕后用清水清洗干净,用1:。 、楼板表面平整度差、原因分析:未设现浇板厚度控制点,振捣后没有用拖板、刮尺抹平;跌级和斜水部位没有符合尺寸的模具定位;混凝土未达终凝就在上面行人和操作。 、防治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混凝土表面不规则裂缝、原因分析:一般是淋水保养不及时,湿润不足,水分蒸发过快或厚大构件温差收缩,没有执行有关规定。 、防治措施:混凝土终凝后立即进行淋水保养;高温或干燥天气要加麻袋草袋等覆盖,保持构件有较久的湿润时间;厚大构件参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有关规定。 、钢筋保护层垫块脆裂、原因分析:垫块强度低于构件强度;放置钢筋骨架时冲力过大。 、防治措施:垫块的强度不得低于构件强度,并能抵御钢筋放置时的冲击力;当承托上人的梁钢筋时,垫块中加钢筋或钢丝增强;垫块制作完毕后。 要求按规范定时浇水养护。 管桩施工通病、沉桩困难,达不到设计标高、原因分析:(1)压桩设备桩选型不合理,设备吨位小,能量不足。 (2)压桩时中途停歇时间过长。 (3)压桩过程中设备突然出现故障,排除时间过长。 或中途突然停电。 (4)没有详细分析地质资料,忽略了浅层杂填土层中的障碍物及中间硬夹层、透镜体等的存在等情况。 (5)忽略了桩距过密或压顺序不当,人为形成“封闭”桩,使地基土挤密,强度增加。 (6)桩身强度不足,沉桩过程中桩顶、桩身或桩尖破损,被迫停压。 (7)桩就位插入倾斜过大,引起沉桩困难,甚至与邻桩相撞。 (8)桩的接头较多且焊接质量不好或桩端停在硬夹层中进行接桩。 、防治措施:(1)配备合适压桩设备,保证设备有足够压入能力。 (2)一根桩应连续压入,严禁中途停歇。 (3)进场前对设备进行大修保养,施工时进行例行检修,确保压桩施工时设备正常运行。 避开停电时间施工。 (4)分析地质资料,清除浅层障碍物。 配足压重,确保桩能压穿土层中的硬夹层、透镜体等。 (5)制定合理的压桩顺序及流程,严禁形成“封闭”桩。 (6)严把制桩各个环节质量关,加强进场桩的质量验收,保证桩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7)桩就位插入时如倾斜过大应将桩拔出,待清除障碍物后再重新插入,确保压入桩的垂直度。 (8)合理选择桩的搭配,避免在砂质粉土、砂土等硬土层中焊接桩,采用3~4台焊机同时对称焊接,尽量缩短焊接时间,使桩被快速连续压入。 、桩偏移或倾斜过大、原因分析:(1)压桩机大身(平台)没有调平。 (2)压桩机立柱和大身(平台)不垂直。 (3)就位插入时精度不足(4)相邻送桩孔的影响。 (5)地下障碍物或暗浜、场地下陷等影响。 (6)送桩杆、压头、桩不在同一轴线上,或桩顶不平整所造成的施工偏压。 (7)桩尖偏斜或桩体弯曲。 (8)接桩质量不良,接头松动或上下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 (9)压桩顺序不合理,后压的桩挤先压的桩。 (10)基坑围护不当,或挖土方法、顺序、开挖时间、开挖深度不当等。 、防治措施:(1)压桩施工时一定要用顶升油缸将桩机大身(平台)调平。 (2)压桩施工前应将立柱和大身(平台)调至垂直满足要求。 (3)桩插入时对中误差控制在10mm,并用两台经纬仪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校正其垂直度。 (4)送桩孔应及时回填。 (5)施工前详细调查掌握工程环境、场址建筑历史和地层土性、暗滨的分布和填土层的特性及其分布状况,预先清除地下障碍物、处理暗浜等。 (6)施工时应确保送桩杆、压头、桩在同一轴线上,并在沉桩过程中随时校验和调正。 (7)提高桩的制作质量,加强进场桩的质量验收,防止桩顶和接头面的歪斜及桩尖偏心和桩体弯曲等不良现象发生。 不合格的桩坚决不用。 (8)提高施工焊接桩质量,保证上下节同轴,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9)制订合理的压桩顺序,尽量采取“走长线”压桩,给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提供尽量、桩体破损,影响桩的继续下沉、原因分析:(1)由于制桩质量不良或运输堆放过程中支点位置不准确.(2)吊桩时,吊点位置不准确、吊索过短,以及吊桩操作不当。 (3)压桩时,桩头强度不足或桩头不平整、送桩杆与桩不同心等所引起的施工偏压,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4)送桩阶段压入力过大超过桩头强度,送桩尺寸过大或倾斜所引起的施工偏压。 (5)桩尖强度不足,地下障碍物或孤块石冲撞等.(6)压桩时桩体强度不足,桩单节长度较长且桩尖进入硬夹层,桩顶冲击力过大,桩突然下沉,施工偏压,强力进行偏位矫正,桩的细长比过大,接桩质量不良,桩距较小且桩布较密。 、防治措施:(1)桩身砼强度达到设计值70%方可起吊脱模,达到100%方可施工。 运桩时,桩体强度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支点位置正确,上下支点应对齐。 (2) 吊桩时,桩体强度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支点位置正确,起吊均匀平稳,水平吊运采取两点吊,。 (L为桩长)。 起吊过程中应防止桩体晃动或其它物体碰撞。 (3)使用同桩径的送桩杆,保持压头、送桩杆、桩体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施工偏压。 (4)确保桩的养护期,提高砼强度等级以增强桩体强度。 桩头设置钢帽、桩尖设置钢桩靴等。 (5)根据地基土性和布桩情况,确定合理的压桩顺序。 (6)保证接头质量,用楔型垫铁填实接头间隙。 提高桩的就位和压入精度,避免强力矫正。 压入时应保证一根桩连续压入严禁中途停歇。 五、装修工程中的通病防治措施排水口积水渗漏及地漏返臭、排水口积水渗漏:屋面、露台地漏汇水区直径宜≥500mm,坡度宜≥5%,如下图所示:、地漏返臭:选用水封高度符合规范的产品或加设存水弯,确保水封高度不低于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