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各段有自己的沉淀池与污泥回流系统,反硝化投加外加碳源。 b、二级后臵脱氮工艺(倒臵反硝化) 2)前臵反硝化,又叫 A/O工艺(缺氧-好氧工艺)( anaerobicoxic process) 该工艺不需设中沉池和投加 C源,在反硝化段反硝化后回收部分碱度,同时降解部分有机物,对好氧段有利,减少供氧量,并有利于难降解有机物降解。 3) A2/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工艺)( anaerobicanoxicoxic process ) 该工艺具有脱氮除磷功能。 厌氧段形成厌氧环境,使聚磷菌释放磷,利用其在好氧段加倍吸收磷;在缺氧段进水与回流硝酸氮和亚硝酸氮混合,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进行反硝化,并降解部分有机物,回收部分碱度;在好氧段进行有机物的降解、氨氮的硝化和磷的吸收。 7)、影响因素与主要技术参数 a、 HRT: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为取得 80%以上的硝化率和 60%以上的脱氮率,必须保证相应的 HRT。 一般硝化段 ≥ 6h,反硝化段。 b、内回流:一般 R=200%。 C、 MLSS: 3000mg/L。 d、 Qc: 20d以上,不得低于 15d。 e、氨氮负荷:一般低于 ( ) 教学要求 ,理解固体通量法。 ,以及污泥的最终处理途径。 第八章 污泥的处置 一、污泥的分类、性质与排除 污泥处理过程中要产生大量污泥 (约占总水量的 %,含水率按 97%计)。 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细菌、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氮磷钾等,必须妥善处理。 处理目的: 使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确保污水处理效果。 使有毒有害物质得到妥善处理。 使有机物得到稳定处理。 使有用物质得到综合利用(比如用于绿化、改善滩涂、沙漠化等),即实现污泥减量、稳定、无害化及综合利用。 污泥处理处臵费用:约占污水处理厂运行总费用的 50%左右(与工艺有关),是污水处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污泥处理工艺: 最常见:生污泥 → 浓缩 → 脱水 → (干燥焚烧) → 最终处理 次之:生污泥 → 浓缩 → 脱水 → 堆肥。 其它:少用。 最终处臵: 农用 — 农田、森林、草地、沙漠作肥料或改良计。 填地、投海(已禁止),作能源或建材(已少用),填埋、堆山(未来发展)。 污泥的分类、性质及其指标 1) 分类与性质 a、按成分分:污泥与沉渣(刮渣 ,无机为主,大颗粒)。 b、按来源分:初沉污泥、剩余污泥、腐殖污泥(膜法) — 通称生污泥或新鲜污泥。 消化污泥(熟污泥):生污泥经厌养或好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 化学污泥:用化学法处理污水后产生的沉淀物。 2) 污泥的性质指标 a、污泥含水率 :污泥所含水分重量与污泥总重量比值。 公式: V1/V2=W1/W2=(100- P2)/(100- P1)=C1/C2 式中 P V W C1指污泥含水率为 P1时的污泥体积、 重量与固体物浓度; P V W C2指污泥含水率为 P2时的污泥体积、重量与固体物浓度。 计算:见 p329例 8- 1 b、挥发固体与灰分:前者为有机物的重量即烧失量,后者为无机物含量即灼烧残渣。 c、可消化程度: p329式 8- 2。 消化污泥量式 8- 3。 d、湿污泥比重与干污泥比重: p330式 8- 8- 6。 e、污泥肥分:见 p331表 8- 1,是良好的有机肥与土壤改良剂,但要慎用,以防作物疯长。 f、重金属:见 p332表 3- 2,污泥农用一定要慎重,并注意土壤的酸碱性。 污泥输送 管道输送:五个条件见 p333,分重力输送和压力管输送,但脱水污泥不行,其一般用卡车和驳船输送。 输送设备见 p334- p336。 污泥流动的水力特征与水力计算 1)污泥流动的水力特征 污泥含水率为 99%,属于牛顿流体,此时其水力特征与清水十分相似。 但当污泥含水率为 96%时,其逐步显示半塑性流动的特征,沿程水损、局部水损与清水不相似。 为使污泥处于紊流状态,下临界流 速为 ,上临界流速 ,污泥压力管道设计最小流速 ~。 2)压力输送管道的沿程水损: Hf= (L/)(V/CH) 式中: CH值查 p336表 8- 4。 由于污泥会在管道沉积,从而加大 Hf,应予以修正(见 p336图 8- 3),以利于选择适宜的水泵。 对消化污泥, k值变化不大,约为~;对生污泥及其浓缩污泥, k值较大,约为~。 3)压力输泥管局部水损 Hj= ξv2/2g, ξ值见 p337表 85。 二、污泥浓缩( sludge thickening) 目的:降低污泥含水率( water content sludge)或提高含固率,使之减容或缩小体积,为后续处理创造条件,并降低搅拌、加热、输送、脱水能耗 ,少投加药剂量与基建投资。 污泥中的水分分类:空隙水( 70%)、毛细水( 20%)、 吸附水和颗粒内部水( 10%)。 降低污泥含水率的方法:浓缩,去除空隙水;自然干化与机械脱水,去除毛细水;干燥与焚烧,去除吸附水和内部水。 具体脱水方法与效果见 p338表86。 重力浓缩 (gravity thi。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